《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9月25日发布。意见部署了强化宏观调控就业优先导向、增强现代化产业体系就业协同性、支持各类经营主体稳岗扩岗、提升区域协调发展就业承载力、培育就业扩容提质新动能、提高教育供给与人才需求的匹配度、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拓宽技能人才发展通道、拓展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成才渠道等24条举措。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普遍关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就业作为最基本的民生,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丰富发展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相关制度体系,实现了我国城镇新增就业年均1300万人,脱贫劳动力外出务工规模稳定在3000万人以上,保持了就业形势的总体稳定。
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与就业机会充分、就业环境公平、就业结构优化、人岗匹配高效、劳动关系和谐的目标相比,系统集成、协调联动、数字赋能、管理科学、法治保障的就业工作体系还需更加健全。要更好满足城镇就业稳定增长,失业水平有效控制,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稳步扩大,劳动者就业权益有效维护等公众期待,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更好发展的机会,还需持续促进就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不断增强广大劳动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提高发展的就业带动力,不仅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努力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也要大力发展新业态、新模式,积极挖掘、培育新的职业序列,强化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大生产力布局对就业影响的评估,持续以更好的发展带动更高质量的就业。从这个角度看,本次《意见》提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就业促进协调联动”,就是要让高质量发展支撑高质量充分就业,不断满足群众对于高品质就业的新期待,同时,也让高质量就业为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能。正是因为发展与就业互为因果、相辅相成,抓住了发展这个“牛鼻子”,也就打开了就业的新天地。
近年来,结构性就业矛盾一直是我国就业市场面临的主要问题,劳动力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匹配成为影响高质量充分就业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有活没人干,有人没活干”,背后是人力资源供给与岗位需求的不匹配。要解决这一矛盾,一方面需要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科学研判人力资源发展趋势,提高教育供给与人才需求的匹配度;另一方面要构建贯穿劳动者学习工作终身、覆盖职业生涯全程的技能培训制度,拓宽技能人才发展通道。为此,《意见》提出对就业质量不高的高校专业实行红黄牌提示制度、动态发布技能人才薪酬价位信息等举措,就是要增强人力资源开发的前瞻性、匹配度,形成人尽其才的大格局。
不断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是维护劳动者权益、实现就业公平的必要之举。只有消除各类就业歧视,才能保障劳动者就业权利,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更好发展的机会;只有提升重点群体就业服务效能,规范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社会保障体系,才能进一步破除影响劳动力、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让广大劳动者没有后顾之忧。《意见》中“同步推进户籍、用人、档案等服务改革,消除地域、身份、性别、年龄等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打造家门口就业服务站、15分钟就业服务圈”等一系列举措,就是对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的完善,对劳动者就业权益保障水平的提升。
让所有就业人口都能够拥有拼搏的机会和舞台,就是最大程度激活中国的劳动力资源和社会创造力,就是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有中央顶层设计统筹大局,有各方全面落实形成合力,就一定可以让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大棋满盘皆活。
文/北京青年报评论员 栗玉晨
编辑/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