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焕新貌:一所中学的十年
新华社 2024-09-09 11:06

今年,梁新校长第三次申请延长援藏时间,这已是他在拉萨北京实验中学的第7个年头。与此同时,这所中学也迎来10周年校庆。

10年前,这所学校默默无闻。而今,学校本科升学率从2014年的40%升至今年的97%,重本率由不足10%提升至81%,部分办学条件已达到北京名校水平。

这所中学,是如何完成蜕变的?

从“一盘散沙”到自我管理

巴桑德吉的教师生涯已有20年。前10年是在拉萨北京实验中学的前身——拉萨市第二高级中学,即人们口中的“老二高”。学校条件较差,学生成绩欠佳。

2014年8月,“老二高”变身为北京市援建的拉萨北京实验中学。这一年,北京市开创了“组团式”教育援藏模式。

作为援藏教育人才,梁新2018年来到拉萨北京实验中学担任德育副校长。

刚到学校,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学生的勤奋好学,“有很多孩子都在校园里捧着书读,这样的场景不多见了。”但他同时发现,从硬件到管理,仍有不少工作要做。

彼时,偌大的学校一直没有学生会,因为很多老师认定学生无法自我管理。一位教师认为,必须时刻紧盯学生,只要稍微松懈,他们就会成为“一盘散沙”。然而,梁新认为,“学生的能力是需要培养的”。

在他的坚持下,学校有了学生会。学生自主设计和录制校园电视台的节目;每年校园艺术节从节目编排到舞台呈现,大部分工作都由学生“操刀”。梁新记得,一名平时很腼腆的学生,站上校园十佳歌手大赛的舞台,一张嘴,台下掌声雷动。

梁新想做的,就是为学生提供更多这样的舞台,让他们找到发光的机会。

从灌输式教学到“智达教育”

10年来,共有299名教育人才分批次从北京奔赴雪域高原;“组团式”援藏工作也让西藏中小学课堂教学、教育理念发生深刻变化。

梁新认为,灌输式教学理念束缚了学校的发展。为此,教育援藏工作团队提出“更新教育理念,提升内涵式发展,建设全区一流学校”的办学目标。近年来,学校大力推行“智达教育”模式,专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初三年级物理教师王冬梅去年8月来到学校,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专门开设了“趣味物理”课,带着学生们进行“科技小制作”、做物理实验。在兴趣带动下,3个班学生的物理成绩都在年级名列前茅。

巴桑德吉注意到,近年来,教育对接机会日益增多。“每年老师们都能‘走出去’,观摩内地的教学过程;同时也能‘请进来’,邀请内地专家来听本地教师的课,开展前沿教育讲座。”

梁新介绍说,学校通过援藏教师“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形式帮带本地教师231名、团队46个,提升本地教师教学能力。

在互相听课、评课中,王冬梅和徒弟共同成长。去年9月,王冬梅的徒弟要参加拉萨市组织的赛课,师徒俩一起备课。“他磨课,我听课、评课,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赛课中获得一等奖。”王冬梅说。

深耕细作下,学校教学成绩实现新攀升,2023届高考上线率100%,重本率79%;中考成绩平均分超过2022届43分。

从知识传递到文化交融

10年间,教育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结出累累硕果。

数据显示,西藏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2010年的5507人上升到2020年的11019人,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至13.1年。

与此同时,文化交融的成果也俯拾皆是,拉萨北京实验中学便是缩影之一。

不少学生通过京藏师生“云端共学”“见字如面”书信往来,以及不定期的访学研学,不断拓展视野、点亮梦想。

高二学生秋宗用诗意的语言记录了自己的研学历程:“清晨,国旗护卫队迈着矫健的步伐跨过长安街。攀登八达岭长城,城墙的雄姿,激荡我内心的豪情。仰望太和殿时,我看懂了它百年的沧桑。”

6月,在国家大剧院舞台上,高二学生嘎松旦巴参与表演了民族舞《雅砻夯歌》。在他眼中,民族大团结的深挚情感在这一刻得到具象化。

在心与心的交融中,梦想的种子也悄然发芽。

在北京与“笔友”见面后,初二学生仁增卓玛说,中华五千年,纵有千古,横有八荒;拥有开拓潜力的少年更应心中有丘壑,眉目作山河。

正如巴桑德吉所言:“拉萨北京实验中学,拉近的是拉萨和北京两地的时空距离,交融的是文化和情怀,彰显的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就的是无数学子的梦想。”

文/舒静 陈琰泽

编辑/倪家宁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