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阳江:从“看天吃饭”到“全年供应鱼苗” 科技范“海上良田”助力海鲜自由
南方日报 2024-07-29 09:34

7月虽是伏季休渔期,阳江市阳东区大镬岛附近却热闹非凡。随着渔船起网作业,一条条活蹦乱跳的金鲳鱼从深海网箱中被打捞上来,经过冷链运输后,当天就能出现在粤港澳大湾区市民的餐桌上……

仓廪实,看蓝海。地处南海之滨的阳江,又称“鼍”城。“鼍”字看上去很复杂,但拆分后就是“两口田一口电”。在阳江人眼中,其中的两口田,一口田在陆上,另一口田则在海上。

海上那口“田”,就是向海洋要食物、要优质蛋白。随着“粤海粮仓”高质量发展的进程深入推进,如何实现从近海到远海,从传统养殖到海洋牧场,打造海洋牧场与风电融合新模板,以科技引领“蓝色粮仓”建设,阳江正在努力。

今年2月,阳江市政府与中交集团正式签约,引入中国工程院院士林鸣为阳江量身打造全球首创的深蓝现代化海洋牧场试点项目,在离岸敞开海域采用海工防护结构形成超大型养殖基地。项目计划投资100亿元,建成后预计水产品年产量可达100万吨,产值190亿元。目前已完成项目前期论证,预计今年开工建设。

风渔融合迎来跨越式发展

日前,位于明阳阳江青洲四海上风电场内的全球首台导管架风机与网箱融合一体化智能装备“明渔一号”再次成功投苗,正式开启第二季养殖示范。

投苗当天,晴空万里,海风轻拂。近10万尾鱼苗乘坐活水船缓缓靠近“明渔一号”网箱,作业人员迅速行动,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地开展投苗工作。经过数小时的紧张忙碌,鱼苗完成投放。活力十足的鱼苗游向深远海新家,数月后它们将长至成品鱼。

“明渔一号”项目技术总工程师任重进介绍,相比较第一季,这次投苗的体量更大,是去年的近10倍,试验的鱼种也更多,达到了5种。“有金鲳鱼、金头鲷、黑鲷、红鳍笛鲷等,今年预期能达到8万—10万斤左右的收获量,预计在10月中旬收获。”

“明渔一号”于2023年8月完成项目建设,并于当年11月圆满完成第一季养殖收鱼。作为全球首次实现绿电一体化直供养殖的低碳渔业模式,“明渔一号”采用50年一遇设计环境条件及抗台风设计理念,解决了南海海域台风频发难题,最高可抵御17级超强台风。

据介绍,自去年8月第一季养殖试验以来,“明渔一号”历经两次台风,并成功经受住了台风考验,表现出了优异的抗台风性能。

在阳西县明阳青洲四项目集控中心的控制室,“明渔一号”智能养殖平台显示在大屏幕上,水上水下实时监控、水文水质数据、养殖投喂系统等内容清晰映入眼帘。

“我们只需要在办公室输入投喂量和投喂频率,离岸近70公里的‘明渔一号’就能按照指令执行,自动投喂饲料。”“明渔一号”副总工程师翟宇祥介绍,该装备通过大数据和AI计算,实现智能投喂、智能监控监测、自动洗网、自动收鱼,有效解决了深远海渔业养殖用电难、看护难等问题,大幅降低了运营成本,提升整体效益。此外,由于搭载在风机导管架上,该装备无需再进行额外的海上施工,不会增加海上施工安装费用。

深远海是高流速、高溶氧、低污染的纯净海域,为“明渔一号”投放的鱼类提供了类野生的生长环境。据了解,首次养殖期间,“明渔一号”不仅孕育了高品质深海金鲳鱼,其优越的生长环境及形成的“天然庇护所”效应吸引了不少野生鱼种自发前来栖居,这也印证了“风渔融合”模式所带来的生态效益。

今年再次成功投苗,是继去年首次养殖试验成功的又一次跨越升级。“今年养殖试验的广度和深度均有所增加,将积累更多的试验数据和实践经验。”任重进说,这些宝贵的试验数据与实践经验,将为摸清风渔融合内在作用机理、探索风渔融合最佳运作模式提供坚实科学依据,为未来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融合的规模化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后续,我们会根据示范的效果,逐步扩大养殖体量,继续增加产量、产值。”任重进表示。

水产养殖迈向“深蓝”

天清海蓝,碧波荡漾。阳江市阳东区大镬岛西北海域,一个个圆形的深海网箱养殖平台漂浮在海面之上,如同金色的聚宝盆。

“现在是鱼的增重期,网箱要适当加大饲料量。”乘着投料船,范斌来到其中一个网箱旁,熟练地俯身捞起一网金鲳鱼放在甲板上,对鱼的数量、体长、重量等生长指标进行评估,叮嘱技术人员记录数据并调整粮食投喂次数、频率等。随后,他将其中几条鱼解剖,察看是否有病害发生。

范斌,是中山大学海洋生物学博士、华南农业大学博士后。2012年博士毕业后,他没有选择到科研院所就业,而来到了水产养殖企业,到基层做个“渔农”。

范斌选择的企业就是阳江海纳水产有限公司,该公司在阳东区大镬岛附近海域建立深海网箱养殖基地,拥有200个深海养殖网箱,是目前中国南海离岸最远的深海网箱基地,也是目前全省唯一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离岸型养殖基地。

“大镬岛这片海域水质洁净、盐度适中、潮流畅通,发展深海网箱养殖条件可谓得天独厚。”海纳水产总经理杨华健介绍,深海网箱的选址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除了够深(15米)、够远(10海里)外,还要考虑海域是否在拥有丰富天然饵料的洋流带,即初级生产力水平要高。

大镬岛所在海域处于漠阳江、那龙河、寿长河三江流域交汇点,是难得的咸淡水交汇地,加之又有海陵大堤的屏障。杨华健用了两年时间才在整个广东省海域范围选定了此处为深海网箱养殖基地。

作为在阳江第一批开展深海网箱养殖的企业,杨华健十分清楚创新技术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企业成立之初,他便四处寻觅良才,最终找到了与之牵手12年之久的“鱼博士”范斌。

2012年,范斌第一次与杨华健见面,二人就一见如故。“除了专业素质过硬、动手能力很强之外,范斌在谈吐之间流露出对水产行业、一线工作的热爱深深打动了我。”杨华健说。

果不其然,开展工作后的范斌将“接地气”演绎得淋漓尽致。放弃环境清新、设备齐全的实验室,他将实验室设于海纳公司的南粤海产批发市场内。“不管我要什么鱼,马上就可以在市场里‘就地取材’,这也是一个优势。”范斌笑道。就在这市井之中,凭借简单的设备,范斌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累累硕果。

2014年,海纳公司的深海养殖平台遭遇台风,导致部分网箱损坏。“当时的网箱是从挪威引进的,那边的海况和中国大不相同。”意识到现有方案需要改进,范斌借助“阳江职业技术学院—阳江海纳水产有限公司产学研基地”平台,联合阳江海纳水产有限公司,以及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中山大学等科研院所,夜以继日针对本地海况改进网箱。加厚框架管壁、改进网箱布局、选用高分子网衣、加强网箱锚泊系统……在范斌的主持下,网箱进行了一番大改造,可靠性终于能够满足开放性的海况需求。

“目前,我们的网箱可以抗14级台风,中国南部海域基本都在用我们的系统。”范斌介绍。

海纳水产公司深海网箱养殖的鱼类为单一品种——金鲳鱼。金鲳鱼的性别鉴定,一直是品种选育的一个难题。为破解这一难题,2016年起,范斌尝试通过开展全基因组重测序和转录组分析,总结决定性别的分子机制。

然而,要从大量样本中找到规律何其困难?解剖、观察、取样、测序,不断重复……5年间,范斌团队解剖了上千条金鲳鱼,积累了无数实验数据,终于发现金鲳鱼第24号染色体上的一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与性别表型严格相关,并开发出了快速鉴别金鲳鱼性别的手段,为良种选育提供了技术支撑。这一成果还在国际权威生物学期刊《英国皇家学会学报B》上得以发表,受到业内广泛关注。

筚路蓝缕,玉汝于成。12年来,范斌主持完成或重点参与的研究课题不胜枚举。他主导的科技研发项目为阳江海洋牧场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目前,阳江已建成大镬岛、双山岛和青洲岛三个深水网箱养殖基地,全市重力式深水网箱数量达866口,深水网箱个数和产量位居全省第二。

海水种苗注入“芯”力量

“这批珍珠斑马上就要出苗了,大家一定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在阳西县沙扒镇金源海洋生物科研有限公司的鱼苗繁育场内,该公司总经理陈朝正在各个温室孵化繁育池间来回踱步,仔细察看鱼苗的孵化情况,反复叮嘱技术人员调整好温度、水质、氧气等参数。

陈朝介绍,这批珍珠斑鱼苗即将发往湛江,一共有超50万尾。“不仅是珍珠斑,别的优质海水鱼苗也非常‘抢手’。”陈朝告诉我们,近年来,公司的海水鱼苗越来越被市场所熟知,已经有好几个百万大单出口到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基本只要出苗就被抢购一空。

海水种苗被誉为海洋养殖产业的“芯片”,也是发展海洋牧场的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

陈朝所在的阳西县,拥有得天独厚的滨海资源优势,近年来正全力扶持发展海水种苗产业,目前已拥有全国县级最具规模的海水种苗生产基地,为海洋牧场注入“芯”力量。

“虽然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但海水种苗在阳西的发展历程并非一帆风顺,最初都是‘看天吃饭’。”陈朝与海水种苗行业已经打了近30年的交道。

据他介绍,20世纪90年代,阳西不少养殖户开始发展人工孵化海水鱼苗,但生产条件和技术不成熟,鱼苗孵化率、经济效益都不高,只能“看天吃饭”。

目睹了鱼苗繁育的窘境,陈朝深感海水鱼苗产业要做大做强,一定要掌握人工繁育技术。

说干就干,利用到福建、海南等地购买鱼苗的机会,陈朝四处拜访业内人士、行业专家,虚心求教鱼苗孵化知识,再结合实际情况不断摸索鱼苗繁育技术。

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海水鱼苗繁育,最关键的就是水质。为了寻找合适的水源,陈朝不辞辛苦辗转海南、湛江、茂名多地,最远甚至跑到越南,兜兜转转,最终还是在家乡阳西县沙扒镇找到了符合要求的水源。

“沙扒镇沿海一带海水的水质非常好,咸度在18度左右,很适合鱼苗繁育。”从此,陈朝安心扎根家乡,醉心于海水鱼苗的繁育、养殖研究与生产工作,并逐步探索出海水鱼苗繁育的“工厂化”生产模式,打造从种鱼亲本养殖到鱼苗销售的一条完整生产链。

走进金源公司的鱼苗繁育场,一个个温室孵化繁育池整齐排列。“目前我们培育出了金目鲈、黑鲷、石斑、青斑、龙趸、紫红笛鲷、美国红鱼、尖吻鲈、珍珠斑等30个海水优质亲鱼品种。”陈朝介绍,2022年,公司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共同开发的“一种海水鱼类亲鱼的全季侯培育方法”获国家专利。

“这种培育方法可通过改造培育环境,让鱼苗做到全年产卵。”陈朝兴奋地表示,现在鱼苗繁育已突破时间限制,可通过人工控制亲鱼产卵时间,全年供应季节性不同规格的海水鱼苗鱼卵。

“这样一来,我们变得更忙了。”陈朝笑道,科技创新始终贯穿在他的海水鱼苗产业,未来还有更广阔的领域等待他们继续探索。

以阳西县为缩影,近年来,阳江海水种业蓬勃发展。目前,全市拥有海水种苗孵化生产企业1000多家,年产蚝苗45亿粒、虾苗50亿尾、海水鱼苗28亿尾,海水鱼苗产量超过广东省三分之一。

记者手记

培育深蓝“新质”动能

从“明渔一号”再次投苗到海水种苗方兴未艾,探访阳江“耕海牧渔”全过程,我们发现,阳江向海上那口“田”要食物、要优质蛋白,主要依靠的还是“科技”。

科技让“风渔融合”模式带来生态效益,让休渔期的海产品“淡季不淡”,更让海水种苗产业实现了由“看天吃饭”到“全年供应鱼苗”的跨越性发展。

深耕碧海,渔歌高唱。随着新科技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阳江将持续深入推进海洋渔业融合创新发展,探索海洋牧场新型发展模式。未来,如何进一步推动科技赋能“百千万工程”,加速培育深蓝“新质”动能,阳江还有无限可能亟待探索。

文/黄林 赫鹏翀

编辑/倪家宁

相关阅读
汕尾打造首个风电母港、千亿风电集群
南方都市报 2024-11-12
广东创新探索“风渔融合” 海上“生绿电” 水下“鱼满舱”
南方日报 2024-09-27
全球单体最大抗台型风渔融合网箱平台“伏羲一号”正式投运
南方日报 2024-09-05
休闲垂钓 品尝海鲜 感受海上日出日落 “闽投1号”入列福州“海洋牧场”
新华社 2024-08-21
上半年中国海水养殖产量同比增长超5% 进口海鲜采购链路畅通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4-08-06
广东启建中欧海洋渔业产业创新园 探索三文鱼陆基工厂化养殖
南方日报 2024-01-17
广东茂名现代化海洋牧场项目启动:48个网箱被推向大海,开启新一轮“耕海牧渔”
南方日报 2023-12-29
“明渔一号”迎来首批鱼获
南方日报 2023-11-1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