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轴线申遗,我们不仅仅是记录者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28 09:00

2021年1月召开的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由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办公室、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北京青年报社联合承办的《擦亮历史文化金名片·北京名城保护再出发》北京名城保护条例展览亮相会场,展览包括17块展板、《北京金名片》视频短片以及《中轴现时与愿景》折页手册等元素,通过大量生动案例全面展示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情况。本版配图为《中轴现时与愿景》折页手册设计图。

近年来,中轴线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取得长足进展,推进中轴线申遗工作先后写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同时先后完成了太庙、社稷坛、天坛、景山、皇史宬、宏恩观的腾退工作,修缮开放了景山寿皇殿建筑群,完成《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遗产名录文本》。在此基础上,国家文物局确定推荐“北京中轴线”作为我国2024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

从2011年酝酿已久的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启动,北京老城保护全面推进,到2020年10月28日,《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修订草案)》提交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再到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整个申遗过程行稳致远。在此过程中,《北京青年报》作为一张主流都市报,记录、留存了海量的文字资料、音像融媒以及摄影图片。

回眸北京中轴线申遗历程,腾退新模式,拆违见决心;文物露真容,乡愁共生院……《北京青年报》用独特的新闻眼和鲜活的文字以及生动的照片,定格下中轴线文物修缮以及北京老城保护推进中每一个突破性的历史瞬间。十年来,一篇篇“接地气”的新闻报道,也同时见证了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压茬推进的每一步。

在中轴线申遗的历史进程中,《北京青年报》不仅发挥了媒体的作用,更发挥了一个平台的作用,输出大量中轴线深度采访信息的同时,还融入了老百姓的大量心声。

平面报道呈现申遗历程

2020年8月21日,《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公布后,《北京青年报》发挥媒体作用,派记者沿中轴线及其周边探访,以平面报道的形式采写了大量生动鲜活的文章。刊登在2020年9月16日的对开版文章《中轴即景拣故事 申遗文物会说话》,从六个角度梳理了这条长达7.8公里的老城骨架,看即景、记修缮、探传承、听文物“说话”,力求呈现这条历史轴、发展轴“压茬推进申遗”的现时图景。

其中,“老百姓的‘念想’里有乡愁”追忆了分布在中轴线这条北京老城“脊梁”上的老字号随着时代变迁而停业、重张的故事,展现中轴线环境整治过程中如何重拾“老城味道”。“中轴线上的文物会‘说话’”探访了中轴线上的“双料遗产”万宁桥、复建后的雁翅楼等历史遗迹,展现了如何通过会“说话”的文物,让古老的中轴线建筑“复活”的故事。

“中轴线水故事‘曲’‘韵’并存”展现的是中轴线与水的不解情缘。玉河穿越中轴线分为南北两段,近年来,通过引入人工水系,玉河南北两段水源实现连通,激活了原有的生机勃勃,实现“曲”“韵”并存。“不求所有 但求向社会开放”探访了玉河东岸玉河庵、雁翅楼和杨梅竹斜街等多处文物活化利用并向社会开放的典型,展现了北京在中轴线保护过程中让文物“活”起来的智慧安排和现实考量。

“中轴线申遗工程‘压茬推进’”走访了中轴线沿线以及周边当时正在开展的大批工程,反映了老城传统风貌与背街小巷精细化整治相结合的深刻内涵,展现了古都环境优化与民生福祉相结合的背后深意。“中轴线的价值是普遍的 故事是杰出的”可谓点睛之笔,展现了中轴线审美的普遍性,以及老城保护不能和老百姓生活脱节的人文情怀。

融媒报道展示现时图景

在中轴线系列报道中,《北京青年报》还采用了融媒报道的形式,制作了《中轴现时与愿景》系列视频,分别为:《壮哉!纵观中轴线》《晨钟暮鼓日月长》《京味乡情食为天》《万年永宁桥不朽》《京杭运河曲韵存》《玉河庵畔书香阵》《观音寺内彩画现》《古法古建焕新生》《老街新装金名片》《美哉!非遗贯古今》,从文物、景观、非遗、周边居民生活等不同角度,展现了中轴线及周边老百姓的现时状态,提炼出中轴申遗乃至老城保护要旨的深意。

其中,第一集《壮哉!纵观中轴线》从中轴线起点的钟鼓楼切入,展现了钟鼓楼巍峨的外观和内部隐藏的文物珍宝。在这里,远眺可将景山万春亭等中轴景观一览无余;俯视可将北京老城的胡同、院落尽收眼底。视频中既有在鼓楼下拍婚纱的年轻人的身影,也有三代居住在钟鼓楼脚下的老北京人的生活;干净整洁的卫生间、胡同里的透水砖等居民生活环境的改善得以展现,停车难、生活空间小等现实问题也没有回避。如果把文物建筑比作是一个城市的外壳,生活在其中的老居民和传承的文化就是这座城市的魂,视频从老城保护和百姓生活之间关系的层面深入思考,为观众留下了遐思的空间。

十集的融媒报道系列视频,展现了《北京青年报》在中轴线申遗的历史进程中,不仅发挥了媒体的输出作用,更发挥了一个平台的传导作用,即:向外输出了大量的中轴线深度采访信息,同时向内输入了生活在中轴线及周边地区老百姓的大量心声。

线下展览沉浸体验中轴线

在大规模平面报道、视频融媒报道之余,《北京青年报》还作为平台,于2020年11月19日至12月底,在景山公园观德殿推出了《中轴现时与愿景》展览,以线下沉浸体验的方式带领市民重温中轴线保护的成就和故事,突出“首都文化中心建设”内涵。

展览分室内和室外两部分。室内展以“媒体聚焦中轴线 回望十年申遗路”为主线,通过七个篇章,全面梳理回顾了中轴线文物修缮以及北京老城保护工作推进中一个个突破性的历史瞬间。其中,重点回顾了2011年北京中轴线申遗文物工程的全面启动和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后发表的重要讲话与指示——“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展示了天坛、北海、景山、中山公园在文物腾退、环境整治、文物修缮及景区开放方面的推进过程。

室外展用中轴线“老百姓的感情轴”“老城保护的牵引轴”“首都建设的发展轴”三条轴线串联起整个展览脉络。这里,有马凯餐厅回归地安门的老字号乡愁,有钟鼓楼下、玉河边老百姓的依恋,突出了老城名片的可识别性,聚焦钟鼓楼修缮、北海医院和天意商城降层改造等八项工程,呈现了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进程的压茬推进,环环相扣。

两大系列展陈以“人”为核心,反映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文保思路;以“事”为载体,展示出这条八百年城市骨架的现时场景;以“价值”为逻辑主线,论证了中轴线的杰出性和普遍性价值,同时也用融媒形式展现了北京青年报“新闻+政务+服务”的深度融合成果。

编者按

在中轴线申遗的历史进程中,《北京青年报》从平面、视频、线下展陈等多重角度记录了其中的诸多人物、故事以及细节,而这一记录过程,又融入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修订草案)》提交市人大审议、《北京市推进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2035)》颁布等立法和政策背景,因而,我们这些年的努力,不仅仅是在做一次报道,而是在“立体”地展示一段历史;不仅仅是在做若干采访的集成,而是在为文化名城保护尽一份历史的责任。

出于此想,在中轴线申遗成功的历史时刻,我们重新刊发本报总编辑田科武在2020年底为“中轴现时与愿景”展览写下的一段结语,重发这篇文章,并非为了“炒冷饭”,而是想借此说明:回顾彼时的一次展览,不仅仅是对人和事的回望(展陈上涉及的一些生活在中轴线附近的老者已经离世),更是对“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的衷心致敬,这正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

十年申遗我们不仅仅是记录者

——写在“中轴现时与愿景”主题展开展之际

■田科武

十年弹指一挥间。从2011年酝酿已久的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启动,北京老城保护全面推进,到2020年10月28日《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修订草案)》提交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北京中轴线申遗行稳致远,《北京青年报》作为一张主流都市报,记录、留存了海量的文字资料、音像融媒以及摄影图片,我们组成了专门的项目组,披沙拣金、整合梳理,近日在紫禁之巅——景山公园办成《中轴现时与愿景》大型主题展,该展分为两部分:一是北京青年报梳理10年采访历程,整理出“媒体聚焦中轴线  回望十年申遗路”为主线的室内展陈;二是以中轴申遗的现实为线索,以“老城不能再拆”系列报道为基础,梳理出“老百姓的感情轴”“老城保护的牵引轴”“首都建设的发展轴”为主线的室外展陈。

两大系列展陈以“人”为核心,反映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文保思路;以“事”为载体,展示出这条八百年城市骨架的现时场景;以“价值”为逻辑主线,论证了中轴线的杰出性和普遍性价值,同时也用融媒形式展现了北京青年报“新闻+政务”的深度融合成果。

首先,普通老百姓的“感情”使中轴展陈“活”了起来。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在展览中请到了很多生活在中轴线周边的老居民来谈自己的“中轴情结”。65岁的“老北京”范来友谈到小时候自己在鼓楼北门外的茶馆儿听老人们讲铸钟娘娘的故事;从小生长在玉河边上的66岁的李长林老人为我们历数《京杭大运河风物图》上的漕运场景。老人们动情地说:“如果把文物建筑比做一个城市的外壳,生活在其中的老居民就是文物的魂儿啊!”

十八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赫尔德在《人类历史哲学观念》一书中指出:“当我们踏上长长旅途,我们的心灵却常常在家。”中轴线正是这样,让人充满着一种“在家感”。比对世界各国的文化遗产,应该说,类似中轴线上的这种“落叶归根”的人文情怀是一种十分罕见的文化现象。物的故事讲不好就是僵硬的,而普通老百姓登上了这次展览的展板和融媒视频,他们鲜活的故事和心中的愿景则有力地表达出了中轴线的杰出性价值。

其次,细节的钩沉使老城保护的制度与概念“立”了起来。我们在展陈中总结了共生院的三种形态,那就是“建筑共生”“人的共生”和“文化共生”。共生院如何承载缕缕乡愁?住在东城区雨儿胡同30号院的七旬老人崇宝才登上展板讲述了一个细节:那就是在共生院改造中规划师应老爷子的要求帮助搭建了一个藤缠蔓绕的葫芦架,硕大的葫芦在微风中摇曳,老人感觉“儿时的乡愁就在眼前”。这个细节也使不少观展的老街坊们眼眶有些湿润。共生院作为北京市城市更新的新路径,绝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这次展览就是通过一个又一个这样的细节使得一系列首都基层治理的制度概念变成了老百姓身边可感可触的现实。

第三,实地的调研走访使老城保护的思考“深”了下去。为了这次展陈,北京青年报项目组的同志历时两个多月,围绕这条7.8公里的老城骨架,看即景、记修缮、探传承,深刻地思考了京城“保”字当头的三点含义:那就是保“老”、保“静”、保“特”,在展陈中,我们称之为“老城保护三要素”;对于历史建筑的转让、抵押、出租等问题,我们结合核心区控规提出的“不求所有,但求所保,向社会开放”的总原则,在实地走访中采集了玉河庵引入社会力量原址保护、雁翅楼引入中国书店活化利用等鲜活案例,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涉及到的相关条款提供了鲜活的研判案例;对于《北京市推进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2035)》中提出的如何“让文物说话”,我们也在展陈中展示了采访到的若干现实中的鲜活实践。凡此种种,无疑都将对社会各界深化理解“老城保护”的概念起到积极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亲临北京视察,多次对北京发表重要讲话,其中很多重要指示都是针对核心区控规和老城保护的。在中轴申遗的进程中,《北京青年报》忠实地履行着媒体的记录职责,但我们并不仅仅是“记录”;我们见证着压茬推进的每一个文保修缮工程,但我们并不局限于“旁观”。北京城因“都”而兴,中轴线因“保”而立。我们期冀通过这次主题展陈,带给全社会更多关于老城整体保护以及中轴申遗的思考和瞻望。

(作者系北京青年报社党委书记、总编辑作于2020年11月)

《北京青年报》2024年7月28日相关报道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赵婷婷
编辑/李天际

相关阅读
东城区庆祝中轴线申遗成功系列文化活动启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02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市委市政府发来贺信
北京日报 2024-07-28
中轴线寻宝 | 全景追溯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之路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28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市民钟鼓楼前快闪欢庆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28
钟鼓楼下欢歌笑语 庆祝中轴线申遗成功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27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 开创数字化技术全程参与申遗的全球先例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27
北京中轴线申遗,我们不仅仅是记录者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27
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三年行动计划对申遗成功“功不可没”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2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