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山东妈妈在网上分享了自家孩子的数学试卷,其中一道题目是病人的体温统计图,第一次量得的体温为39.5℃,最后一次是36.7℃。该题目有三个问题,最后一个问题是“从以上统计图中,你还能得到什么信息?”考生答“这个病人快好了。”被扣了4分。很多医生在网上为小学生错题“联名上书”,表示对“病人”进行了会诊,“孩子没说错,请把这4分还给他。”
客观而言,这是一道不错的数学题,是结合生活场景,考察学生的数学知识。对于最后一题的答案,虽然很多医生认为这名小学生没有答错,但是也有网友认为,这是数学题,不是医学题,是让学生观察、分析统计图中的数据,老师给出的标准答案是“哪几天体温比较稳定”,这更符合数学题的要求。
在笔者看来,争议这道数学题的答案是什么并非小题大做。此事的看点是,开放命题仍遭遇标准答案思维。从标准答案思维看,这名小学生的答案不符合命题要求,应该扣除4分,但是,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综合素质看,应该摆脱标准答案思维,鼓励学生观察、思考,只要答案合情合理,就应该给分。
这道题和40多年前曾引起社会争议的“雪融化了,变成( )”题目一样,有学生回答“春天”,被扣分,因为标准答案是“水”。过去40来年,我国社会舆论一直呼吁破除标准答案思维,增加更多主观题、开放性题目,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观点、答案。但是,由于中高考根据学生的考试分数、排名进行录取,加之开放性命题对阅卷者有更高的要求,且可能存在尺度不一的问题,中小学老师在对学生进行考试与作业训练时,仍强调标准答案思维。教师普遍严格要求学生按标准答案答题,不能“任性”答题,否则可能会影响到升学考试成绩。
目前,只有在高中自主招生,以及大学的综合素质评价面试中,比较重视用开放性、综合性的题目,来考查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面试老师不要求学生回答标准答案,而注重考察学生的开放性思维。但这是远远不够的。长期的标准答案思维训练,会让学生形成答题的套路,而不再有开放、创新思维。
就如这名小学生的回答,虽然从生活常识和医学角度看,都没有错,但是却被扣4分,这就会“教育”他,今后回答数学题,要严格按标准答案思维来。这也是令不少家长困惑的地方,他们觉得孩子的回答没有问题,但对不上标准答案,于是要训练孩子掌握应试技巧。这就不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是提高应试能力。
2021年,我国启动“双减”,随后,教育部办公厅在《关于做好2022年中考命题工作的通知》中提出,要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合理设置试卷试题结构,减少记忆性试题,增加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试题,坚决防止偏题怪题,促进有效考查学生综合素质。
这是重要的命题改革方向。增加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试题,本质上就是要破除标准答案思维。让小学生分析体温统计图,就是一道不错的带有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的题目,但这道题却被标准答案破坏了。显然,比命题改革更重要的是,必须改革阅卷思维,如果还是给开放性题目统一的标准答案,就无法起到开放命题的作用。
文/冰启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