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考生”与“自来卷”现象
海明评说
2024-06-04
+ 关注

网上有个记者和放羊娃对话的段子,流传甚广。对话的内容大致如下:

记者:你放羊为了什么?

放羊娃:赚钱。

记者:你赚钱为了什么?

放羊娃:娶媳妇。

记者:你娶媳妇为了什么?

放羊娃:生娃。

记者:生了娃干什么?

放羊娃:放羊。

段子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现在,放羊娃的故事有了升级版:循环高考的故事——

最近,广东茂名考生三年三考北大并赚取200万奖金的新闻,引发舆论关注。按照该考生的一名同学的说法,该考生是因为录取的专业不理想才继续考试的。一些网友觉得当事人“没偷没抢,我觉得没问题”,况且人家是在“凭本事”考试。也有持不同意见的网友,觉得“就是这种人,造成了应届考生的内卷,造成了高中抢生源的内卷”。针对网上的争议,广东教育考试院回应称,该生符合高考报名条件。北京大学方面表示,如果该生真是“职业考生”,北大将不会再录取。

综合多方消息,迄今未见否认该考生三战三胜考上目标学校的说法。从法律赋予的公民权利角度看,只要符合报考条件,一个人就是考到60岁也没什么不妥。受批评最多的是花高价抢“高分苗子”的高中,有关方面若要遏制这种恶性竞争,大约只有针对高中采取措施了。

若从宽泛的伦理义务角度看,对一个行为的评价需要引入目的这个要素,并追问这个行为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康德说过,“不要让你自己成为他人的纯然手段,要对他们来说同时是目的”。手段,是实现目的所采取的策略和方法,比如为将来谋取理想的工作单位,通过高考拿到高学历。没有高考这样的手段,在职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普通人很难实现预期的目标。

按照一般的解释,目的是人为设置的目标或结果。而伦理学中的目的概念,强调的是人的自我完善。这是从人生的终极意义上来说的,即人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意义在于实现自己的价值,而超越时空具有稳定性的价值才是真正的价值。人的目的在于通过不断自我完善,使自己成为对社会愈发有用的人。

对照“职业考生”的“励志故事”和耀目的成绩,他的“进步”显然停留在三年前第一次取得的高度,后两次的成绩无非是在重复曾经的高度,维系着当事人自己的中学知识水平没有下降。如此说来,二战三战就无所谓自我完善,实质上是保持着他自己的最好成绩。这样一来,多次参加高考自然引出“高分为了什么”的问题,即这名“职业考生”参加高考的目的究竟何在。

也许,答案就是网传的通过连续高考获得200万元的奖励。这个传言如果属实,考试体现的是他的外在价值,也就是可以用金钱定价进行交易的活动,而内在价值与个人的人格尊严相关,无法用价格衡量。如此说来,这名考生后两年的努力更多是在原地踏步,所有努力的价值只能是外在的,而内在的进步才是内在的价值,这也是值得我们追求的东西。当努力失去了真正的价值,所有的努力跟放羊娃拼命放羊赚钱娶妻生子一样,终极的目的是重复自己的人生。

同理,高考只是实现人生目的的一个手段,在这个节点的原地踏步,纵然踏步的“舞姿”再优美,也只能是原地踏步的重复循环,与放羊娃的日常没啥本质的差别。复读看似辛苦,也只能属于自我内卷的写照,这样的内卷不妨称作“自来卷”,也就是在没有外部压力的情况下,个人主动选择了在人生的舞台上重复昨天的日常活动。

内卷作为社会现象,是社会某个领域发展到一定阶段停滞不前的状态,或者是失去行业创新动力后的消极“作为”现象。内卷给人以忙碌的假象,实则是在重复缺乏实际意义的劳动。内卷包括被动的内卷和主动的内卷。人是社会的产物,社会犹如一台机器,人只是这台“机器”上的一个部件,当“机器”运转的速度下降,个人的“卷”就属于不得已而为之。

与之相反,主动的内卷属于“自来卷”,社会在进步,某个人或某些行业主动选择维持现存状态,又生怕被别人看出不思进取的实质,于是假装自己一直在拼命努力。现阶段,这样的“自来卷”又何止寓言故事中的放羊娃和某个“职业考生”呢?其实这是一种隐形的社会状态,几乎存在于每个社会领域。在这种“自来卷”的状态下,总有人满足于昨天的业绩,为保持历史的最高水平在同一个水平上疲于奔命。

如果说内卷是局部的或者阶段性的社会现象,那么,“自来卷”则是人性中的惰性,不愿超越自我,不肯接受新的挑战、克服新的困难,为此甘于选择已经解决过多次的困难。把克服这样的低层次困难作为一种另类的“乐趣”重复下去。如此说来,哪天放羊娃觉醒了可能卖掉羊群去投资,“职业考生”终有上岸读大学的时候,而形形色色“自来卷”现象要得到缓解,有赖于全社会创新氛围的形成。

文/刘海明(重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图源/视觉中国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