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天杨柳醉春烟,三月三来山青草漫漫。”在央视2024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后,一首《上春山》传唱大江南北。既然要上春山,就要上天下“第一山”,那这“第一山”又在哪里呢?
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正值烟花三月,权且从浙江吴山说起。
吴山位于西湖东南方向,古有“吴山十景”,为杭州名胜。在距离景区门口不多远的距离,便能看到一块平整直立的山体,上面赫然写着“第一山”这三个刷了绿漆的大字。字形挺拔劲长,潇洒有力,有些书法常识的朋友一眼便能认出,这字出自米芾之手。
更神奇的是,走遍万水千山,翻阅各类史料,不难发现原来这“第一山”可不仅这一座,还分布在全国十多个地区。今天咱们就来说一说:这“第一山”怎么这么多?都是谁题字命名的?是原创还是集字?最初题于何处?谁是原刻,谁是翻刻?为何遍布各地?其中又潜藏着怎样的文化现象?
浙江杭州吴山“第一山”摩崖
“第一山”是谁写的?
不同于书本所得,很多杭州人或者其他省份游客,是从吴山的“第一山”摩崖石刻上认识米芾的。
米芾何许人也?
姓米,初名黻,字元章,湖北襄阳人,因母亲侍奉英宗皇后,恩荫入仕,北宋宣和年间任书画学博士、礼部员外郎。官阶不算高,但书法名声很大,朝野皆知,为宋代四大书家之一。书史上的米芾以擅长行书著称,也擅长刷大字。
的确,米芾在中年以后定居润州丹徒之前,先后任职于汴京、浛光、长沙、杭州、雍丘、涟水、无为、淮阳等地。但即使到过杭州的米芾,曾专为吴山题过“第一山”吗?其实,根据明代陈继儒《妮古录》中所记载,这幅字并不是米芾在游览吴山时乘兴所题,而是一位叫姜召的明代人,在万历年间翻刻到了这里。想必他应该喜欢米芾的字,或许他就想找个“第一山”的题字,翻到了米芾写过。但总之,米芾并不知道这幅字被凿在了这里。
那么,米芾的“第一山”到底是写给哪座山的呢?
“第一山”是写给谁的?
顾工曾专门写过《米迹争摹第一山——米芾“第一山”题字的翻刻与流传考》一文,通过层层追溯,他认为各地的“第一山”石刻都源于江苏盱眙的“第一山”。他认为:“在全国各地20多处米芾‘第一山’石刻中,大多不提字迹的来源,唯有华山这块碑石上明确指出‘南宫此刻向在盱眙’。”由此推出,米芾“第一山”题于盱眙县的南山上。
现在看来,盱眙既非名城,也无名山,而且这县名念起来还有些生僻。那米芾的“第一山”石刻到底是为这座小城的哪一座山所题的呢?
格局打开,唐宋时代的盱眙和现在可不一样!那时候的盱眙可是历代县治的所在地。米芾和这座城市也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他一生中曾多次于此泊舟,直到现在还能考证到他三次在这里留下过墨迹,这“第一山”就是其中之一。
话说1097年,到江苏涟水县当官的米芾,由河南开封经汴水南下就任。这一路的岸边全是平原,这让舟车劳顿的米芾更觉旅途索然。忽然,在行到汴口入江苏时,一座葱茏奇秀、如翠屏耸峙的山峦映入他的眼帘,米芾也随之精神一振,于是弃舟上岸,在当地官员陪伴下登山览胜,并兴来作诗《题泗滨南山石壁曰第一山》:
京洛风沙千里还,船头出汴翠屏间。
莫论衡霍冲星斗,且是东南第一山。
这里的“衡霍”指的是湖南的衡山和安徽的天柱山。这两座山高耸入云,自然是比这小“南山”更美、更有名气。但在当时情境的米芾看来,它就是东南“第一山”!这种主观的臆断自然来自作者当时的欣喜情绪,这种判断虽不具备普遍价值意义,但正是得益于米芾的自身魅力,使得这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没多久就废弃了原来的名字,改叫成“第一山”——这名字也成了这方山水的响亮招牌。
此外,这一故事还有另外一个版本。这一版本主要是从文化因素的角度出发给出的证据。其大意是,米芾在盱眙南山的杜宝臣家里发现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唐人刻本,并得以摹得,为表感激之情,于是赋诗《题泗滨南山石壁曰第一山》,同时书写了“第一山”三个大字,以表达对南山的敬意。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全国任何一处米芾题写的“第一山”石刻都已不是宋代原刻。即使是米芾给盱眙南山题写的“第一山”,原刻也早已散失。立在这里的、我们现在能看到的“第一山”碑,其实是清代翻刻的,而且还是来自福州道山的版本,与米芾原作不尽相同。
“第一山”为何到处都有?
作为米芾的榜书代表作,数百年来“第一山”这三个题字屡被翻刻。除了前面提到的浙江吴山,全国各地翻刻的米芾“第一山”数量非常壮观,甚至多达近20座:其中福建泉州的“第一山”刻在清源山,河南嵩山的“第一山”刻在少林寺,江苏南通的“第一山”刻在狼山,安徽当涂的“第一山”刻在大青山……
此外,较有名的要数山东泰山的“第一山”,该碑原来立在东阿少岱山,20世纪50年代被运到了岱庙,可惜后来也惨遭遗佚,现在立在岱庙的是1964年依照拓片重刻后的样子。再有,西岳华山的“第一山”,该碑立在玉泉院大殿的右侧,玉泉院位于“自古华山一条道”的登山起点,是著名的全真道观。还有,四川峨眉山万年寺山门内也有一座“第一山”,该碑是从四川自贡富顺县的钟秀山摹刻而来,而钟秀山“第一山”碑又摹刻自武当山,武当山的米芾“第一山”碑刻立于明代,晚明徐霞客游武当山时见过它。
综合各地的石刻“第一山”,我们不难发现它们有三个共同点:首先,“第一山”三字被明显放大;其次,删去题诗,仅保留米芾名款;第三,翻刻特别集中地出现在晚明。即使是现存最早庐山“第一山”石刻,其刊刻年代下限也是明初,再早也不会早于元代。其他各处的米芾“第一山”石刻年代均为明清。
特别有趣的是,众多的名山竞相摹刻米芾“第一山”题字,甚至为了强调米芾所题“第一山”就是本山,有些地方还会编写离奇的民间故事,来说明米芾题字的真实性。而大量翻刻“第一山”石刻的行为,也反映出晚明社会风尚中竞相标榜的种种心理。不过,这些行为对米芾书迹的保存与传播,却起到了间接的重要作用。
文/闫敏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