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池河是一条小河。大山深处,一湾清流波光粼粼,倒映出两岸青山、林木和农舍的影子,也倒映出蓝天、白云、明月与星辰。一个名叫“安安静静”的女子生在河边,长在河边,至今还住在河边。没错,她的名字和乡村里其他女子的名字不大一样。
驾车从我们县城出发,沿山间公路向东行驶十多公里,就到了一个叫“石径”的乡场。黔北山区的场镇看上去千篇一律,高高矮矮的房子布局随意,街道很窄;若不逢赶集天,街面上看不到几个人,仿佛已经到了这世界的边缘,不可能更偏远,也不至于更寂寥了。不过,因为临着一条小河,这地方又显出水墨画一般的风姿。那条河就是六池河,河面不宽,水也不很深,沿岸长着杨树、杉树、枫树和一些不知名的灌木;河上有桥和跳磴,原先是木桥,后来改建成石桥,青石的跳磴得以原样保留;河边是连绵的田畴,水田里种稻子,旱地里种苞谷、豆荚和麦子,也种苦荞和红薯,一年四季显出不同的颜色。蜻蜓和萤火虫是六池河上的精灵,分别把守着日与夜的领地,飞得不高不低,仿佛故意在人们眼前舞蹈……
清朝康熙年间,广东兴宁人氏张其文进士及第,来到黔地任龙泉知县。其间天下太平,照盛世修志存史资政的惯例,张知县主持修撰了《龙泉县志》,将自己的部分诗文收入“艺文卷”,其中有一首写六池河的:
湖光山色一川水,
六池风光尽显奇;
买得田地三两亩,
筑庐风雨长相依。
张知县可能真喜欢六池河的风光,至于在这穷乡僻壤买田置地筑庐安家,那是万万信不得的,这首诗更像是记录“到此一游”。长长久久生活在六池河畔的是另一些人,不管可耕之田地是不是肥沃,遮风挡雨的庐舍是不是可意,他们都在这里,比如那个名叫“安安静静”的女子,以及她的祖祖辈辈,她的后辈……
安安静静也写了很多关于六池河的诗。
我接触安安静静的诗作,先于认识她本人。那年春天,我借休假的机会回故乡小住数日,一位朋友津津乐道地说起她,通过微信发了她的一些诗作给我,说:“抽空读一读吧,真的很不错!”我不大读现代诗,出于对朋友的尊重,打开文档浏览,最先读到一首《你来》:“无论你自哪里来/我都从童谣里搬出小板凳/你坐下,歇一歇/让六池河的风卸下你身上的风尘……”诗句并不惊艳绮靡,平实的叙述真诚而质朴,颇有韵味。接着往下读,六池河频频出现在她的诗作里:“站在六池河面前/我永远是个孩子/一个看影子的孩子/在六池河/万物都有倒立的一面/每个夜/灯火生长在水里……”“六池河就像缝衣的线/绕着母亲口中的乳名/缝补我一生的破碎……”在安安静静笔下,六池河是一面岁月的镜子,照映过她天真的童年、多梦的青春和之后无尽的晨昏。读她的诗,我隐约读出一个乡村女子与一条小河之间血脉的牵连,那脉动是同频的,同一个节拍,同一种韵律,同一份天籁般的音质,余音悠远……
自“关关雎鸠”栖息于美丽的沙洲,爱情永远是诗歌至为重要的主题。在乡村,时光缓慢得几乎不再流动,而因为爱情的浸润,这种节奏也可以变得温情脉脉:“那时候村里的花开得很慢,慢得/足够一场爱情从开始到结束/足够隔山隔水的两个人/说完一生的甜言蜜语……”她还写过青杏般青涩的期盼:“立春过后,六池河还是清瘦/河岸,杨柳和枯草还很安静/像陷入了沉思/也像我等待你时的小心思/风依然鼓着腮/想表达一点焦急……”我不了解安安静静的情感经历,只知道她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了。我猜想,既然能写出“那年在山岗上,映山红/仿佛一阵风来之后/啪的一声就红了”,她应该有幸福而铭心的爱情。
我们知道,古往今来,爱情与苦难又往往如影随形。安安静静用诗篇讲述了三姑的故事:姑娘在供销社旁送心爱的少年远行,那一别山高水长,人没有回来,骨灰也没能回来;她不相信自己美好的等待已经被硬生生扯断,终生未嫁。“她的爱情多么像爱情/执手相看泪眼的告别,回头/便是一生……”读到这样的诗句,你也许会泪流满面,为爱情,更为了相爱着的人的命运……
与安安静静真正认识,是读到她的诗作半年以后,我再次回到故乡。朋友邀我去石径,说那里一家小馆子的羊肉粉绝对美味,黄焖羊肉和清汤羊肉都很好,老板娘正是安安静静。
小馆子在街边,店堂不算大,我们到的时候是正午,客人进进出出,安安静静在厨房和大堂间忙碌,言谈举止透出老板娘特有的一种干练。她看上去三十多岁,个子不高,身材偏瘦弱。看得出,我们的到访给她带去了几分喜悦。女诗人与老板娘,这两个身份集于一位乡村女子,让我一时有些恍惚。我朋友向大家介绍安安静静,说她在《诗歌月刊》《鸭绿江》等报刊上发表过不少诗作,她即刻显出拘谨,浅浅一笑,赶紧低下头,接着又摇摇头,抬手拢一拢齐肩的秀发。她说那些“分行的文字”不过有感而发,还说“一直怀疑自己写的究竟算不算诗”。
虽然“一直怀疑”,又一直写。她写山里的月光与星光,写山里的黄牛和白羊,也写山里不同的人:“把羊群赶上云朵”的牧羊少年、含泪看“满河的梨花瓣压疼了一条河”的农家姑娘、“坐在牛圈边仰望夜空”的四叔、开怀畅饮后“把几条巷子踩歪”的男子……安安静静说,与“分行的文字”相遇是一份幸运,她因此而拥有“一半烟火、一半诗意”的日子。
熟读《诗经》的人知道,“烟火”与“诗意”从来不是对立的。采蘩与采苢、伐檀与伐柯,鸡栖于埘与以钓于淇等等,都是人间“烟火”本真的样子,这中间幻化出来的“诗意”的玑珠,不是自杨柳依依、燕燕于飞的春秋传承至今,依旧光彩夺目?但是,对于平凡而真实的日子,“诗意”可能是奢侈的,乃至是可有可无的,人们每天必须面对柴米油盐,谁能不食人间烟火呢?
安安静静格外珍惜生活中的“一半诗意”。小馆子每天午夜时分打烊,回到家已经很疲惫,她还是忍不住去寻觅“烟火”之外的“诗意”;那一份“诗意”或许就融在人世不绝的“烟火”中间:“乡村小店热热闹闹/一缕缕轻飘飘的油烟,在尘世/这缕缕向上的油烟/仿佛追上了光/仿佛够得到天……”她也为馆子里的琐事烦恼,抱怨“太忙了,害得窗外的叶子/自顾自地绿了又黄……”好像还对“厨房里的人在原地奔走”心有不甘,感叹“挂钟的指针/转着来了又去的晨昏/转着散了又聚的人群/年年岁岁……”
请想象一位羊肉粉馆老板娘的“手稿”:灶台上放一个本子,脑子里灵光一闪,随手写下一句两句,客人进到大堂说“煮一碗羊肉粉”,立即丢开“诗意”去忙“烟火”的事情。她写过一首题为《手稿》的小诗:
厨房里的笔记本上
有收费清单底稿
也记着某一个生僻字的读音
有时还给工人计算工天
这些分行的文字中间
偶尔夹着诗意,没有
上一句和下一句,像
悬在半空的闪电
隔一时半会或三天五天,顺着
哪一句写一首小诗
灯火油烟日复一日
我仿佛在这分行的文字中
无意间藏了春雷
翻开时有春光乍现
一个乡村女子趴在厨房的灶台上写诗,她对诗歌的热爱是不难想象的。因为热爱,安安静静还把自己这份痴迷传递给大山里的孩子们。她认为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诗人,启发稚嫩的心灵发现和欣赏文化的美,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于是,她去石径小学做了一名志愿者,每周一次丢下生意为孩子们上诗歌赏析课,还教他们写儿童诗。“云朵生气时黑着脸/妈妈生气时也黑着脸/云朵黑了脸就会下雨/妈妈黑了脸一会就笑了……”这是她学生的诗,充满童真。她把孩子们的诗稿整理出来发在网刊上,“美篇”《大山里的小诗人》每一期都有数千乃至近万阅读量。她说,诗歌能让孩子们的心从六池河畔奔向远方,奔向星辰大海……
顺便说一下,就我口味而言,安安静静的小馆子是石径场镇上最有特色的一家,羊肉加羊杂焖煮的绿豆粉尤其好吃。
原标题:《一半烟火,一半诗意》
作者:乔巴
编辑/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