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学生带到“有花蜜的地方
中国教育报 2024-01-24 20:31

仲广群在上公开课 资料图片

仲广群的课堂与众不同,总是让人惊呼:“原来数学课还可以这样上!”

他的课堂,总是先给学生发一张助学单,学生提前预习自学。课堂以展示、点评、练习环节为主,大多由学生完成。学生展示时,他会站到教室后面,静静倾听学生的发言。学生发言结束,组内同学补充,其他小组学生再提问……

“学生能自己解决的,老师坚决不出手。”这就是仲广群的“助学课堂”,是他毕生的心血。

“学习要发生在学生身上,这样才是真正让学生成长的好课。”从2006年起,仲广群就带领团队深深扎根教学一线,追求儿童的高质量发展。他曾用三句话概括自己的教学追求:“让教学真正从学情出发”“让学生站在课堂的中央”“依学而教,促进学习力生长”。

“助学课堂”实验项目的创建,集中体现了这一教学主张。近10多年,仲广群与他的教科研同行者一起,逐步建构了一套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倡导自助、互助、师助,统称为小学课堂“助学法”,影响深远。

“用一项实验唤醒了一所学校,带动了一批学校。”近年来,仲广群推广“助学课堂”的脚步遍及河山。多年探索,瑞金北村小学的“助学课堂”研究从数学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从传授知识走向全面育人,学生学习的成果也在课堂整体结构的变革中发生质变,而“助学法”也影响了全国10多个省份100多所实验学校的2万余名教师,形成国内小学数学教育领域独树一帜的“助学”流派。

“‘助学课堂’就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的课堂,这种理念教出来的学生,不仅知识掌握得扎实,而且学习能力强,能主动提出问题。我曾经去学校听过他的课,当时真不想下课!”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华应龙说。

“仲老师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像养蜂人一样,把学生带到‘有花蜜的地方’,其他的事让他们自己去做就好了。”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管仲小学教师王丽霞说。2014年,仲广群到王丽霞所在学校上了一节数学课,让她至今记忆犹新。这些年,她一直在探索如何将“书本的课堂”变为“生活的课堂”,让学生听课就像听故事一样亲切、平和、自然。

“跟仲广群的为人一样,‘助学课堂’的设计特别实在。”在广东省东莞市石龙镇小学数学教研员杜咎看来,“助学课堂”不是概念式口号,而是整体设计了课堂教学的基本框架,让所有教师都能上手操作。仲广群曾3次到石龙镇小学,杜咎印象里,仲广群只要站上讲台马上光芒四射,充满爆发力,“受他的魅力感染,我们每学期派10名教师到瑞北小学跟岗学习,一次一个月,几年下来全镇绝大部分课堂都切换成‘助学课堂’模式,效果极好,全镇的教学质量跃居全市前列”。

2023年,内蒙古乌海市海勃湾区第二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马荣曾3次带队到瑞北小学学习课堂“助学法”。马荣说,每次仲广群都会在学校门口迎接他们,给他介绍团队研究的最新进展。“‘助学法’特别好落地,从课前深层次、利于思考的问题设计,到助学单的设计,再到孩子们提问的5种小手势,每一项内容都很具体、实用。”马荣说。

马荣说,自己第三次去瑞北小学时,仲广群陪来访教师听了一天的课,还给大家作了一下午报告。“我们看出他身体不舒服,但他说没关系,给我们讲得很细,能感受到他真心希望将‘助学课堂’的理念传播到全国各地。”马荣说,读了《中国教育报》关于仲广群的报道后,海勃湾二小很多教师都哭了,在大家心目中,仲广群是一个“心里满怀教育、充满教育情感”的人。

山西贝特六壹小学校长雷成钢告诉记者,学校2020年引入“助学课堂”的教学模式,仲广群一有机会就带着团队到山西省平遥县,努力把“助学课堂”的理念从数学拓展到语文、英文等各个学科。“如今,我们的课堂氛围整个都变了,孩子们对学习非常有兴趣,主动性也强了,成绩显著提升。”雷成钢说,仲广群和“助学课堂”的教学模式深刻改变了学校的生态。

在全国各地的“助学课堂”同行者看来,“助学课堂”最大的魅力还在于“以数化人”整体育人系统,能够让每个人的思想都得到绽放。“要学会做助学式的教研,研究重点是让孩子拥有思辨精神,观课角度是看孩子有没有主动去发言”。仲广群常说,一个苹果加一个苹果等于两个苹果,但一个思维加一个思维就远大于两个思维。

回忆起仲广群做研究的态度,瑞北小学教研室主任申春霞说:“在瑞北小学课堂,儿童掌握了大量的发言权,主动表达平均占67.30%,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他身上有一种人格魅力,很热情、很实在,特别质朴。”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晓东曾多次在教科研活动中遇到仲广群,他形容仲广群的研究看起来很简单,但每一天、每一个细节都能体现他独特的人格魅力。“课堂和研究都是他的外在,内隐的是他对教育的痴迷。”

“‘助学课堂’刻画了儿童的课堂形象,让儿童在思维涌现中绽放生命。”在南京市秦淮区教育局副局长韩锦锦看来,“助学课堂”的研究对全区小学教育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师生结为学习、研究与成长的共同体,在有理想、负责任的学习行动中,打开学科之眼,感知学科之美,发展学科之能。

编辑/李晓萌

相关阅读
北京市小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学校实施路径与策略”专题交流会举办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2-11
北京200余名教师共研“人机协同”教育新样态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11-12
“生肖卡”让学生的成长更精彩 密云区举办学生综合评价专场交流会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15
鼓励每一个学生自主探讨、创造和思考
中国教师报 2023-09-25
中青报:大学的意义不只是把学生“拽”回课堂
中国青年报 2023-09-20
乡村小学每月编程300件 教育部门公益组织科技企业共创信息科技课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3-03
2022年课堂改革十大样本
中国教师报 2023-01-05
教学反思:当学生的思想不再被束缚
中国教师报 2022-07-0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