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第五届中国动物标本大赛暨参赛作品展在国家动物博物馆开展。本届大赛规模空前,数十家企业、个人选送了400余件作品,全部标本个体数量超过了600个,它们齐聚展厅,共同演绎动物之美。
5岁的张彧诚是年纪最小的参赛者之一。此次,他带着自己的“被铁线虫寄生的中华大刀螳螂”参赛:前肢撑在石头上的螳螂身后拖着长长的铁线虫,螳螂周边还装饰着水草。不仔细看很难看出,螳螂两只触角并不完全一样,“其中一根是我妈妈的头发。”张彧诚笑着解释。别看他年纪小,却是个“资深”的昆虫爱好者,说起标本制作的流程头头是道,“螳螂肚子里塞的是脱脂棉。”
“很多参赛作品的形态都很丰富,它们不仅有生动的动作,有的甚至还有复杂的表情。”国家动物博物馆副馆长张劲硕说。漫步在展厅,这样的例子随处可见。大部分展品都不是孤零零地被呈现,而是处于一个小的故事场景里:刚刚生产完的斑马,胎盘还未完全脱落,正深情凝视着眼前的幼崽;面相凶残的狼龇着牙怒视前方,脚下是奄奄一息的狍子;刚刚捕鱼出水的翠鸟,翅膀上的水珠清晰可见……
每件作品背后都藏着制作师的巧思。国家动物博物馆科普活动主管单少杰以翠鸟举例,“每一根羽毛的角度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展厅中,还有一件卧着的鸸鹋引人驻足。这件鸸鹋标本最初到达制作师手中时,其腿部是有缺失的。为此,制作师特别为设计了鸸鹋孵蛋的造型,既隐藏了标本原来的缺点,又很好地呈现了标本其他部分的特点。
国家动物博物馆表示,动物标本是动物科学研究的重要资源,也是生物多样性及濒危物种保护等研究的重要依据。同时,动物标本在科学研究、教育、观赏,以及科学传播、科学普及领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配合本次展览,该馆还将陆续举办系列科普活动,包括昆虫工作坊、博物馆奇妙夜和标本知识相关的科普讲座。展览持续至2024年2月25日。
此次大赛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动物学会、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中国动物园协会共同主办,并得到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支持。中国动物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野生动物标本委员会、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技术工作委员会、中国动物园协会兽医工作委员会共同协办,国家动物博物馆、福建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标本行业专业委员会承办。
编辑/彭小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