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86年前的今天(1937年7月7日),侵华日军向宛平城和卢沟桥发动进攻,中国驻军第29军37师219团奋起还击,揭开了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序幕。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为图谋更大利益,全面加强了对北平及周边地区矿藏的掠夺,目标包括煤矿、金矿、黑钨矿、石墨矿等等。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86周年之际,北京青年报记者在昌平区的禾子涧村,查访到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从一个侧面证实了日本侵华战争对我国矿产资源的垄断与掠夺。
禾子涧村锅顶山石棉矿
禾子涧村,位于北京市昌平区流村镇西部的深山区,村东的锅顶山海拔超过1000米,因山坡上的石棉矿遗存,也被当地人别称为“石棉山”。近日,跟随南口抗战纪念馆馆长杨国庆,北青报记者走访了禾子涧石棉矿以及当地村民,就日据时期的石棉矿进行历史调查。
深山里的石棉矿 曾被日本人控制
从禾子涧村的聚居区向东出发,徒步20分钟可到达锅顶山,这里位置偏僻、人迹罕至、绿植茂密,山坡上隐藏着10多口矿洞。据北青报记者观察,这些矿洞开凿极不规则,大一点的洞口普通人可直立出入,最小的洞口弯腰才能钻进去,矿洞内部多为横洞式或斜井式,光线幽暗,寒气袭人,毛石裸露,洞内缺乏支撑保护,松动的石灰岩极不稳固。
矿洞入口
禾子涧石棉矿已荒废了半个多世纪,但在矿洞附近,北青报记者发现一块石灰岩上附着有毛刷状的白色纤维束,纤维束长约1厘米,由细腻且能相互分离的纤维组成,这便是石棉。石棉在工业、建筑、纺织等领域具有诸多用途。
石棉
位置隐蔽的“石棉山”是如何被日本人发现?1937年日军侵占平津后,调集重兵妄图入侵山西、绥远等地,南口是平津通往西北的重要门户,国民革命军陆军第十三军等奉命抢防南口,在上百华里的山区布防6万多官兵。南口战役于1937年8月8日打响,经过20多天的鏖战,中国军队在伤亡过大、后援不继的情况下只得撤出南口,南口抗战最终失利。“日军从正面进攻南口、居庸关防线的同时,亦从南口西侧群山的各条沟谷迂回推进,禾子涧成为南口战役右翼战场的核心,中国军队在石棉矿所在的锅顶山布防,但随着南口战役失利,石棉矿也落入敌手。”南口抗战纪念馆馆长杨国庆介绍说。
日本人扩大开采规模 矿工最多时近70人
从2006年起,杨国庆开始对南口战役展开历史调查。2009年,他在禾子涧村考察锅顶山阵地时发现石棉矿,经多位当地老人证实,北平沦陷后日本人控制了石棉矿。
杨国庆在石棉矿考察
近日,根据杨国庆提供的线索,北青报记者在禾子涧村找到90岁的汤文厚老人,1937年日军占领禾子涧村时,他年仅4岁,在其儿时记忆中,日军在禾子涧村建造了三座岗楼,最高的一座有5层,平日里有日本兵站岗。禾子涧石棉矿过去是由中国人运营,1940年前后被日本人接管,启动更大规模的开采,矿洞总数有将近20个,但日本的经营者很少露面,矿区生产交由当地的中国人管理。
汤文厚记得,石棉矿上的劳工全部是禾子涧村以及邻村的男子,矿工最多时有将近70人,他的两个哥哥当时都在矿上干活。矿工每日工作10个小时左右,每名矿工有一个小本子,每出工一天,监工就用毛笔的金属笔帽盖上圆形戳记,按日计算工钱。
汤文厚
矿工的装备如何?据汤文厚回忆,矿工基本没有劳动保护,只有开矿用的锤子和錾子。矿洞内没有照明设施,矿工带嘎石灯或油灯进洞,干活时就挂在洞内。矿工在洞里埋设炸药,爆破出来的石料,靠他们用背篓运出。
禾子涧村虽为石棉产地,但并非主要加工地。汤文厚谈到,产出的矿石有的就地加工——用石碾将矿石压碎,再筛分出石棉。但禾子涧村当时的加工能力有限,大多数矿石被运往禾子涧村以南约6公里的溜石港村。
利用石碾加工石棉 日本人搭建石棉棚
根据汤文厚提供的线索,北青报记者来到溜石港村,找到了86岁的刘宝顺,老人出生于1937年,在其儿时的记忆中,日本人曾在溜石港设军事据点,并建有石棉棚,每座棚屋占地半亩有余,两个棚屋共摆放18盘大号石碾,这些石碾大多是日本人从外面运来,也有从当地村民家征用。
刘宝顺回忆石棉棚
刘宝顺证实,从禾子涧到溜石港有一条崎岖的山路,北平沦陷后,日本人利用这条路运送矿石,他们组织当地百姓赶着牲口,将矿石源源不断从禾子涧运往溜石港。在石棉棚里,牲口拉着石碾,对矿石进行反复碾压,将石灰岩和棉丝分离,筛分出的石棉形似塑料笤帚丝,然后装箱用汽车运走,而淘汰的废料就倾倒在石棉棚附近,堆料之处几年都长不出庄稼。这样的状况持续到1945年日本人战败投降。
历经80多年,刘宝顺记忆中的石棉棚早已无存,但北青报记者注意到,如今在溜石港村还随处可见废弃的碾台和碾轱辘,最大的碾台直径将近1.8米。1997年出版的《北京市昌平县地名志》记载,溜石港村有石碾20盘。这些都印证了石棉棚的存在。
溜石港村的废弃碾台
废弃的碾轱辘
杨国庆分析认为,禾子涧是石棉的产地,但地处深山交通不便,日本人将溜石港设为加工点、中转站,更多考虑便于石棉外运,但石棉在溜石港完成加工后的下一站是哪里?日本人在禾子涧开采石棉的数量究竟有多少?还需做进一步查访。
新闻内存 | 日本曾进行大量地质调查掠夺矿产资源
北青报记者查阅“全国地质资料馆”官网以及1957年的《全国石棉矿产地资料汇编》发现,截至1956年,全国815处石棉矿点中,有26处经过普查或地质调查,禾子涧石棉矿便是其中之一。禾子涧石棉矿发现于1917年前后,早期由三益公司开采,最初有8个矿洞,矿洞最深约60米,日本人曾进行过详细调查——由西尾治编著、形成于1936年的“河北省遵化、昌平、山东省招远县金、铅、石棉矿山调查概报”曾对禾子涧石棉矿进行调查记录。
北京地区近代地质调查始于19世纪60年代。日本涉足北平地区的矿产资源较晚,但后来者居上且表现出极度的贪婪性。北青报记者查阅王化宁女士发表的《民国前后日本在北京地区矿藏资源调查研究》一文以及《北京志·地质矿产志》,简要勾勒出日本侵华期间对北平矿产的垄断和掠夺 ——
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第一部区域地质专著《北京西山地质志》编纂完成,就在这一时期,日本的机构也通过各种途径在华北地区进行地质调查,这些机构除了野外调查,还以各种形式和方法收集资料、组织学术研究,形成了收集、调查、研究、编纂的完整工作链,为其在北平地区的资源掠夺奠定了基础。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加强了对矿产资源掠夺的部署,1938年日本成立华北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经营和控制华北地区的交通、电气、矿产、制盐等行业,并在北平专门成立支公司。日本对北平的矿产,重点掠夺煤矿、金矿,其次是萤石、黑钨矿、石灰岩和石墨矿等。
王化宁女士在其文中统计,从2015年5月开始,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陆续公布一大批“日本在华进行的地质矿藏调查资料”。这些资料囊括了地质调查的所有内容,不仅涵盖北京地区的岩石、地层、构造、矿产、水文地质、地貌等,而且对相应的矿产普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实际开采等内容都做了大量记录,并保有详细的地图、表格、照片、手绘图等。民国期间日本在北京地区的系统调查资料,仅全国地质资料馆所藏日文地质资料就超过6000档、各类图件7万件,其数量与质量、调查的深入细致程度令人震惊。
《北京青年报》2023年7月7日相关报道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崔毅飞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崔毅飞
编辑/谭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