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锁定期”产品上新即受热捧 持有期基金逐渐获市场认可
证券日报 2023-05-21 01:20

近日,泉果基金第二只公募基金泉果思源三年持有期混合型基金“上新”,老将刚登峰担任基金经理。该基金设置了三年锁定期,但似乎未影响其在市场资金的热度。据渠道消息称,该产品在发行首日的认购规模已超过10亿元,发行第二日认购规模仍在稳步攀升。

资金认购较为热情的背后,是三年期这类持有期基金逐渐被市场认可的缩影。三年前,持有期基金在公募市场仍是“小众”,如今产品只数已突破一千关口。2020年密集发行成立的产品也迎来首份“成绩单”,目前来看,三年期基金产品回报分化较为明显。以解决“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这一痛点为原则快速发展的持有期产品,未来将如何为投资者交出一份更满意的答卷,值得市场持续关注。

三年期产品“上新”即受热捧 基金经理透露未来四类机会

5月18日,泉果基金旗下第二只公募基金泉果思源三年持有期混合型基金正式发售,该基金对每份基金份额设置三年最短持有期,换句话来说,持有该产品的持有人需3年期满后才能赎回。

对于这只具有较长锁定期的产品,市场资金的认购热度仍然十分活跃。业内人士都记者称,其原因包括基金管理人实力雄厚的投研能力、销售背景、市场认知度等多个方面。

该产品的拟任基金经理为刚登峰,这是一名投资老将。刚登峰在业内被称为“穿越周期的基本面投资者”,对机械、房地产、消费、医药、煤炭、电子、新能源、计算机等行业都有过深度研究。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刚登峰曾表示,他擅长自下而上的基本面选股,结合自上而下从宏观、中观的角度寻找投资线索,挖掘优质个股机会。从长期视角看,他比较注重企业质地与估值,会基于企业内在价值创造,关注企业核心竞争力,如治理结构、商业模式等。从中期视角看,会注重产业趋势的变化,基于供需缺口、渗透率、情绪周期等变化因素,挖掘具备成长空间的行业。

在投资方向上,刚登峰透露未来主要关注四类机会:第一类是产业创新带来的机会,第二类是明确有增量的产业扩张,第三类是国产替代、具备份额提升空间的公司,第四类则是受益于供给侧变化的传统行业。

持有期基金逐渐获市场认可 产品回报分化较明显

三年持有期基金在全市场公募基金产品中仍是“小众”,但正在进入快速发展期。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2020年以前全市场的持有期基金产品仅有37只,三年期产品更是少之又少。2020年,此类产品迈入快速发展期:2020年全年,市场增加持有期基金产品187只,2021年、2022年市场分别增加411只、309只产品,截至5月19日,全市场已成立的持有期基金产品超过1000只。

这三年里,三年持有期新产品也迎来爆发式增长,仅2020年就有16只三年期产品发行成立且满三年。

从目前已公布的业绩来看,三年期基金产品回报两极分化较为明显。例如成立于2020年1月15日的安信价值驱动三年持有混合基金,自成立日起的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超过60%;而成立于2020年4月17日的南方瑞盛三年持有A,自成立日起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为-15.3%。

博时基金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20年至今公募基金之所以集中布局持有期基金,是因为持有期类产品可通过持有时间的限制帮助持有人提升最终长期盈利体验,解决‘基金赚钱而持有人不赚钱’的问题。近几年主动权益类产品出现了较多持有期模式,同样为了帮助投资人获取长期的资本市场回报,避免因市场短期波动,持有人频繁操作造成实际投资损失。”

“三年期的设计有其必然性和优势性。”北京地区一位中型基金公司基金经理对记者表示,“从已有业绩公布的产品来看,对于基金经理而言,震荡行情下锁定较长时间能减少日常赎回冲击,规模相对稳定,可以更从容地执行中长期投资策略,降低市场短期波动的干扰,从而提升组合投资胜率。而不同风格的基金经理需要不同的时间长度完成投资周期,比如对择时型基金经理,需要半年的封闭期,原因是择时型基金赚宏观周期及风格轮动周期的超额收益,而宏观货币周期一般为3-9个月。而选股型基金经理需3年左右的封闭期,原因是选股型基金需要穿越宏观周期赚产业周期的超额收益,产业周期一般为2-5年。”

编辑/范辉

相关阅读
全球机构积极行动 搭乘互认基金升级快车
中国基金报 2024-08-28
高位入场“从小亏到大亏” 三年持有期基金遇“滑铁卢”
第一财经 2024-08-24
业绩宣传“内卷”不再 基金考核着眼长期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2024-01-08
财通资管双鑫一年持有期债券11月6日起首发募集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1-01
关注TMT+医药领域投资机会 金鹰产业智选一年持有期混合基金正在发行中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7-17
主动投资实力再获认可 金鹰基金旗下16只基金获银河证券五星评级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7-14
三年封闭之约如期而至 高位入场基民相当郁闷
证券时报 2023-07-03
业绩未现明显优势 持有期基金盈利能力遭遇考验
中国证券报 2023-06-0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