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诉 | 超前消费的年轻人到底经历了什么?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5-17 09:51
更多资讯 关注半两财经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日益普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习惯用信用卡和网络贷款超前消费:在手机上简单操作,就可以马上买到最新款的手机、最新潮的服装、最时尚的彩妆......只要心里长草,不用节衣缩食,不用向父母开口,你喜欢的东西可以马上到手。然而,不少人在感受到超前消费的片刻潇洒后很快就掉进了痛苦的深渊。

北京青年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目前不少手机App都有借贷功能,不少年轻人以为“以贷借贷”很轻松,殊不知欠款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多,还贷逾期后“催命”般的催收让自己和全家都痛苦不堪。

这些年轻人究竟是如何掉进“超前消费”的陷阱?北京青年报记者近日采访了三位年轻人,并潜入两个欠债人微信群,一探究竟。

一个行李箱让她掉进精致陷阱

负债4万每天活在焦虑中

又又是在某三线城市上班的90后,月收入6千左右,18年开始负债,当她意识到自己需要停止贷款时,已经负债4万,又又表示自己之所以会超前消费都是因为掉进了精致陷阱里,“那个时候被女人要对自己好一点,精致猪猪女孩等营销洗脑,加上身边的朋友影响,就疯狂入手了一些大牌护肤品,化妆品,雅诗兰黛套盒,sk2神仙水,迪奥口红,ysl气垫等等大牌,然后衣服也是买的太平鸟、乐町等少则五六百一件,多则上千。其实算下来很多衣服没怎么穿,平时也不太化妆,化妆品都过期了,还没用完三分之一。”

又又表示,最初她并没有使用信用卡的打算,因为银行办理信用卡送行李箱,觉得不用花钱就能获得一个行李箱很诱人,就办了一张广发银行的信用卡,在第一次使用信用卡时就感受到了消费的“愉悦感”,于是就用信用卡买了化妆品、衣服,意识到自己信用卡透支时自己也很惊讶, “我当时看到信用卡账单时都是懵的,我一个月除掉房租吃饭交通这些,大概能自由支配的钱在4千左右,但是随便入两件衣服,买点大牌护肤品,基本上就透支了”。

精致陷阱的吸引力很大,购买东西的欲望也越来越大,除了信用卡,又又也使用了花呗和借呗。她补充道,其实很大一部分压力都是利息带来的,本金其实不高,不同平台的利息不同,借呗的利息比较高,一万元借款要一天4元的利息,而广发银行,她的借款是3.6万元,利息是每个月136元,分18期。

又又表示,她还清这些债务用了两年的时间,每月按时还款没有逾期,还款的两年来,她每天都活在焦虑当中,想着自己欠钱就烦躁,她还给记者分享了自己的账单,“过去自己花钱心里没数,负债之后就养成了记账的习惯”,账单上写着她日常的花销,餐饮花销1591.3元、娱乐花销164元、交通花销222元、医疗花销190.5元、购物花销1061.8元、话费花销90元……每一笔都记得清清楚楚。

又又在还清负债以后将自己的经历分享在了社交平台,劝诫大家不要超前消费,她的帖子被很多有相似经历的人评论,评论下大家也将自己的欠债经历分享出来,又又才发现原来有这么多的人和她有相似的经历的人,她说“负债这件事带来的最大的痛苦不在于资金而在于对精神的折磨,大家真的不要掉进消费主义陷阱,不要购买超出自己能力的东西,每月记账复盘自己的消费,总结一些不必要的支出,在下月适当缩减。”

催收让她害怕手机铃响

负债8万只能找父母求助

“我身边能卖的东西都卖了,真是想死的心都有了······”初次点开借贷功能,小何只是因为好奇,在浏览到一些借款广告时,她便想着注册看看到底有多少额度,开款以后便越陷越深,明知道这些钱不是自己的,却鬼迷心窍一般,当作是自己的钱跟风买一些其他同学也有的东西,短短两年在6个网络平台上借款,包括豆豆钱、羊小咩、惠金金融、好分期、分期易、芸豆借款,如今共欠债8万,之所以欠款如此之多,小何表示为了还债,自己以贷还贷,拆东墙补西墙,最终完全崩盘,已经借不出钱了。

对于还在上大学的小何而言,这是一笔巨额债务。小何卖光了所有能卖的东西,找不到兼职,没有收入的她每天遭受着精神上的折磨,几经思考后还是和家人坦白了,家人知道后既震惊又不解,小何的家庭并不富裕,对家里来说,8万不是一笔小数目,父母无法帮她还清所有负债,现在的她每天面临催收的短信和电话轰炸。小何说:“我有深刻的反思,我的疯狂借款源自于没有确立正确的消费观,虚荣心强以及报复性消费,经历了几天催收我已经畏惧手机响铃了,条件反射一般害怕手机屏幕亮起,害怕手机发出声音,这种感觉我会永远记得。”

北青报记者最后联系小何时,她的父母已经帮她还清了1万的欠款,剩余的欠款还在想办法解决,她说:“父母帮我还这1万也不容易,我只想着快点还完债务,以后工作赚钱好好回报他们,希望大家能远离网贷,远离那些虚荣的生活,脚踏实地的好好生活。”再次联系她时,她已经不愿意接受采访,在她的社交平台上,最后一条,她写下:一步走错,满盘皆输。

用14个平台负债16万

还有9个平台未结清

97年的洋洋大学毕业就使用起了网贷,开始她并没有想过网贷,“不是我为自己开脱,手机软件好多都有贷款的功能,微信有微粒贷、高德地图、饿了么、美团,甚至美图秀秀都可以网贷,这种潜在的指向性太大了,借钱路径又那么简单,我刚入社会薪资不高,又不好意思向家里伸手要钱,再加上遇到了租房暴雷,当时缺少资金的我就选择点开了这些功能,最初我以为我有能力偿还······”

之后洋洋就一发不可收拾的陆续使用14个平台的贷款功能,直到资金运转不开,开始逾期,2022年末时洋洋已经连本带利负债16万。“每个平台的金额不算多,但我用的平台多,对花多少钱也没有概念,最后只能拆东墙补西墙”。洋洋回忆时表示,自己其实并没有什么高消费活动,只是日常花钱有些大手大脚,后面两年基本上在以贷养贷。

2023年初洋洋向自己堂哥借钱周转资金,堂哥担心她的安全,于是向洋洋父母说了她欠债的事情,父母并没有责备洋洋,“妈妈哭了,说我该有多大的压力啊,问我还有没有尾巴,还有多少没还上”。洋洋说,“我咬着牙不让自己哭,我真是没有勇气说出来,就说还只剩下一点,爸爸问我一万块够不够。”

事实上,父亲的一万块根本不够偿还洋洋欠下的债务,洋洋想过要在线下贷款,但思虑过后放弃了,在想尽各种办法后终于在一天夜里给爸爸发了短信说清了情况。“我真的不指望家里有钱给我还款,只希望他们看到不要影响身体。”给爸爸发完短信后洋洋哭了很久,这几年她睡觉睡不踏实,无时不刻在想着欠款的事情,觉得自己没有资格快乐,她说,“不管怎么样,这个教训和苦果我老实接受。”

第二天,洋洋和父母通了电话,洋洋的父亲帮她分析每个月的工资和还款利息,“爸爸说我糊涂,妈妈一直在鼓励我,说走错路是难免的,这几天想办法把钱转给我,以后三个人一起努力工作,让生活变得越来越好,妈妈还说他们永远是我的后盾,告诉我有事情一定要和家里说,不要小事拖成大事。”

之后洋洋父母先后打款9万元帮她还债,目前已帮她还清五笔债务,仍有九个平台的网贷未结清,9万元对洋洋的家庭来讲并不是小数目,她没有向记者透露父母是如何集到这九万元的,但洋洋在最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知道很多年轻朋友们甚至大学生有网贷的问题,真心劝诫大家不要掉入超前消费陷阱,有困难要及时和家里说,就算不能解决资金的问题,也能放下心理负担,不要像我一样,现在只能后悔。”

潜意识里面会觉得自己能解决,

然后越陷越深

北青报记者在调查过程中加入了一个名为“不忘初心早日上岸”的微信群,该群是负债人的互助群,群成员426人,另一个负债群的群成员493人,群主表示,起因是自己在社交平台分享了自己的负债经历,很多人私信他,人数太多了,于是就建了这个群供大家抱团交流。

群里的赵先生在聊天时告诉北青报记者,群里的人欠款金额少则几万,多则几十万甚至上百万,都是借款后无力偿还而逾期的人。这些群友主要是两类人,一类是刚刚开始逾期的,希望能与平台协商来寻求帮助的,一类是逾期很久,还在努力上岸。在欠款逾期后,一些平台会直接打电话给通讯录的联系人催收债务,不少人因此丢了工作的人不在少数。因为有着共同的痛苦遭遇,大家在群里互相帮助,相互取暖。群里的年轻人占多数,有些是因为超前消费而负债,有些是生意不顺导致的负债,还有一些人是因为赌博。

赵先生说到他的亲身经历,“在你很无助的时候,很方便就能借到一笔钱,潜意识里面会觉得自己能解决,然后越陷越深”。

北青报记者在群里观察了两个星期,群里的人除了分享自己被催债的经历,还有人会分享自己的心情。因为债台高筑又无力偿还,大家都很压抑,不少家庭会因此吵架。

有人说:“焦虑、心慌、恐惧,我加的群很多,大家都是这样的,怕接到催收电话,怕爆通讯录,生活一团糟,群里的每个人都会经历这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在最难的时刻都想过要一了百了。”

在豆瓣平台,北青报记者发现一个名为“反借贷”的小组,小组有15419个成员,不少人也分享自己“悔不当初”的经历。“逾期四年了,微信和卡都冻结了,有相同遭遇的朋友请来此”。有些是已经还完债务的上岸帖,记录自己如何还清债务,这些帖子除了记录还债的过程,也会提醒大家不要重蹈覆辙。一个帖子写道:“终于上岸了,最后一次更新,还是要劝诫大家,不要超前消费!不要以贷还贷!有情况要早和家里交代!最后祝各位朋友早日上岸!”

监管部门多次喊话:要坚持量入为出

不要无节制地超前消费和过度负债

部分消费者非理性使用信用卡和网络借贷,超前享受、过度消费的现象也早已引起监管部门的关注。近几年,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多次发布风险提示,提醒消费者要量入为出,不要多度负债。

2020年6月,中国银保监会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关于合理使用信用卡的消费提示”,提醒消费者应当正确认识信用卡功能,理性透支消费,不要“以卡养卡”“以贷还贷”,更不要“短借长用”。同时要考虑自身实际需求、收支状况理性消费,坚持“量入为出”的科学消费观念,做好个人或家庭财务统筹,防止因为过度消费而影响日常生活。

半年后,银保监会消保局又发布“关于警惕网络平台诱导过度借贷的风险提示”。针对这些过度借贷消费营销行为,银保监会提醒消费者要坚持从实际需求出发,树立量入为出的理性消费观,远离过度借贷消费营销陷阱。

这份风险提示直言“某些营销过度宣扬的‘借贷消费’‘超前享受’‘借贷追星’行为不值得提倡,不值得效仿。对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要有正确评估,杜绝不计后果盲目借贷、盲目消费行为。过度借贷往往导致资金断流,最终会使消费者个人甚至家庭陷入困境。”

2022年3月,银保监会消保局发布“关于警惕过度借贷营销诱导的风险提示”,提醒消费者要了解消费信贷的有关政策和风险,防范过度信贷透支消费风险,提高法律意识,保护合法权益。

银保监会提醒消费者要坚持量入为出消费观,合理使用信用卡、小额信贷等服务。养成良好的消费还款习惯,树立科学理性的负债观、消费观和理财观。树立负责任的借贷意识,不要无节制地超前消费和过度负债。尤其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不轻信非法网络借贷虚假宣传,远离不良校园贷、套路贷等掠夺性贷款侵害。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含信息网络传播权)归属北京青年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实习生 刘宇航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程婕
编辑/樊宏伟

相关阅读
北青快评 | 如何破除年轻人“以贷养贷”的恶性循环?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02
工人日报:信用卡对年轻人来说为啥不“香”了?
工人日报 2024-02-20
信用卡对年轻人来说为啥不“香”了?
工人日报 2024-02-20
花100多元被分12期还款,年轻人为啥不爱用信用卡了?
中新经纬 2023-10-18
“网”在网贷里的年轻人
法制周末 2023-08-05
“困”在超前消费里的人生
成都商报 2023-04-12
15楼财经 | 银保监会:警惕过度借贷营销诱导 坚持量入为出消费观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3-14
看待年轻人消费不必“居高临下”
光明网 2021-10-2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