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创新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伊彤带来建议,聚焦如何提高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从而实现创新。
鼓励领军企业参与基础研究的顶层设计
伊彤是位连任的“老代表”,她长期关注科技创新驱动发展问题,围绕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构建、科技企业营商环境等,多次提交相关建议。今年她的建议聚焦如何提高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从4个层次上,她给出了建议。
一是鼓励领军企业参与基础研究的顶层设计。吸纳前沿技术领域的企业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等的指南编制。加大企业与自然科学基金设立联合基金的资助力度。
二是设立面向企业的基础研究专项资金,支持有创新潜力的企业开展基础研究和各类边缘交叉学科的融合研究。
三是引导企业开展面向需求的应用基础研究。进一步强化企业在基础研究中提出需求、牵头组织、主动投入、推进转化的作用,通过组建政府搭台指导、行业龙头企业主导、高校院所协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参与的创新联合体,聚焦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开展源头创新。
四是进一步布局未来产业领域的企业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布局建设新领域、新方向的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基地,以及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类科技创新基地体系。
营造科技创新环境助推北京创新高地建设
到2025年,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基本形成,建设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对此,伊彤建议,政府要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整体环境,立足有效市场,致力于全球的创新资源集聚,特别是高端人才的集聚。
从原始创新上看,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更加畅通基础研究与产业发展的融合;从产业发展上看,要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更加突出前沿技术引领和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更加注重场景驱动和万亿级产业集群培育。
伊彤认为,开放创新也必不可少。正如二十大报告提出的,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扩大制度型开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科技创新赋能文化产业发展
同时,伊彤提到科技创新也能在文化产业发展上发挥很大作用。
北京具有深邃厚重的古都文化,首都丰富的博物馆、景区资源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要素亟待开发。她认为,应对首都文化资源进行梳理,分层分级,打造特色文化资源IP。针对不同行业特点,实施差异化IP开发运营策略。
伊彤说:“在挖掘首都文化资源的过程当中,科技就能够找到用武之地了。”
那么如何提升文化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呢?她认为,应加强文化产业领域的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抓住元宇宙给文化产业带来的新机遇,加强文化元宇宙底层技术的布局与研发;促进高新科技成果在文化领域的转化应用,推动“科技赋能文化,文化赋能产业”,促进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业态创新。
同时,她建议相关部门落实国家和北京市出台的有关文化和科技融合、文化产业数字化等相关规划与政策。加强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为企业主体提供发展机会。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刘洋
编辑/马晓晴
校对/董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