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中的巴赫变奏
北京日报 2023-03-02 08:00

电视剧《三体》海报

电影《0.5毫米》海报

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三体》热播中。第四集,叶文洁向前去拜访的汪淼介绍女儿杨冬,小时候就和其他小朋友很不同,她父亲留下了一堆唱片,杨冬听来听去,最后选了一张巴赫反复听,觉得那是巨人在大地上盖一座好大好复杂的房子。小小年纪就深得“为腹不为目”之精妙。回想二部、三部创意曲的乐谱,遍布结实的十六分音符,小纵队一样上下呼应,此起彼伏,榫与卯咬合,很有建筑感。

随着叶文洁的讲述剧中响起的是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作品编号BWV1007。大提琴开弓浑厚低沉,很有张力,即便播的是充满明亮色彩的G大调序曲,也不具有让人一下子爱上的潜质。如剧中汪淼所说:“那是最不可能令孩子,特别是女孩子入迷的音乐了。”杨冬却爱上了。

托腮认真听巴赫,音乐在大脑里进行一场场建模,精巧的对位、缜密的逻辑,这是童年杨冬的乐趣吧。

作为西方音乐史上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巴赫的创作体裁广泛,为后人留下了一千多部音乐作品,传世经典如《平均律钢琴曲集》、《勃兰登堡协奏曲》、《哥德堡变奏曲》、《马太受难曲》、《赋格的艺术》等等,一双手数不过来。刘慈欣在小说中没有标注杨冬听的是哪部作品,导演给我们打开了盲盒。我听到“大无”那一刻还是有点惊诧。当初看小说,几个朋友就这个章节展开过小小的讨论,有说是《勃兰登堡协奏曲》,这是最能体现巴赫精湛的对位技巧的标志性作品;也有人提出是《G弦上的咏叹调》,但很快被否决了,旋律性太强,篇幅又短,空间感不足。我认为是《哥德堡变奏曲》,一个咏叹调就像一块基石,然后是一连串结构精妙的变奏,最后又回到起初的主题,可以不断地轮回。

我们都没想过会是深不可测的“大无”。

我个人喜欢上这部作品,也早已不是女孩子,应该是准中年。经历过人生不少沟沟坎坎,遇到点事,音乐是最好的庇护所。浪漫派不听,用理性的思维来平衡内心的焦躁,巴赫是绝好的选择。比起一下子把美妙的感觉抛出来,那种一边听一边继续探寻的音乐更让人欣喜。比如“大无”,多有意思的两个字——“无”,就是什么都没有,如果一颗心固执地让痛苦和失落占满全部,等于拒绝让平静和快乐进场。戴上耳机,在绿道上暴走,大提琴声成了如影随形的金钟罩,所有的骚动都被隔离了,人好像进入到另一个平行世界。一次,我听罗斯特罗波维奇演奏到第四号的吉格舞曲,好像进入到了跟着鸟叫声才能找得到的“马孔多”,“清澈的河水急急地流过,河心那些光滑、洁白的巨石,宛若史前动物留下的巨大的蛋。天地如此之新”,灵魂上漫过大水一样喜悦。

晚年的巴赫被“进步派”视作“迂腐”和“保守”的代表,复调音乐已没落。但直到生命的最后,巴赫还殚精竭虑写着《赋格的艺术》,而后失明、中风离世……之后长达80年,巴赫只是教科书中的存在。1829年门德尔松重新指挥发表了《马太受难曲》,拉开复兴巴赫的序幕。1901年,13岁的卡萨尔斯在一家乐器行的故纸堆里发现巴赫6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的总谱后,经过12年的练习和研究,25岁那年演奏了其中的一首,震惊世界乐坛。巴赫登上“西方音乐之父”的宝座。

无论外部环境多么纷扰、动荡,坚定自己的初心,无问西东,哪怕“百年孤独”,时间最终会给出答案。只是,懂得“大无”结构的杨冬,未必懂得作曲家的人生。

(原标题:《三体》中的巴赫变奏)

文/阿果

来源/北京日报 

编辑/贺梦禹

相关阅读
果园上演着果树与人类共同进化的双人舞——果树启发人类思想
北京日报 2023-09-02
史诗《江格尔》在非遗馆活态展示,原汁原味让观众如同置身草原
北京日报 2023-08-23
一份战地简报引出一部舞台经典,《奇袭白虎团》敢打必胜精神代代传
北京日报 2023-08-09
西方音乐的历史迷雾 重读米兰·昆德拉的《被背叛的遗嘱》
北京晚报 2023-07-26
迎来舞台版国内首演 完整三联剧里饱赏普契尼
北京日报 2023-07-10
俄罗斯九旬指挥家费多谢耶夫挥棒,莫华伦高唱《万里长城永不倒》,再度响起恢弘乐章
北京日报 2023-06-26
“情”的阐述与铺排:是软肋,也是铠甲
北京日报 2023-06-24
在诗中,揭开历史沉积层的截面
北京日报 2023-06-1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