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十三年磨一剑!这本书悄然改刻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地图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2-12-20 21:00

《应物兄》是李洱创作的长篇小说,首发于2018年《收获》长篇专号秋卷和冬卷,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于2018年12月出版。

2019年8月16日,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办公室公布了本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李洱《应物兄》荣列其中。

曾在高校任教多年的李洱,曾任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著有《饶舌的哑巴》《遗忘》《花腔》《石榴树上结樱桃》等多部作品。

小说《应物兄》围绕济州大学儒学研究院筹备成立和迎接儒学大师程济世“落叶归根”两件事展开。

以“应物兄”作为轴心人物,上下勾连、左右触及,相关各色人等逐个登场。

济大著名的几位老教授:古典文学研究泰斗乔木、考古专家姚鼐和古希腊哲学专家何为老太太、还有世界级儒学大师、哈佛大学东亚系教授程济世先生,以及这些大师众多的门生、弟子和友人,都卷入其中。

一场轰轰烈烈的儒学复兴大业就此展开。

由于兹事体大,领导对此事甚是重视,不仅济大校长、常务副校长亲自挂帅,省里的领导也全力参与;

由于建造太和研究院、恢复程济世先生旧居原貌的工程复杂、涉及各方利益,引来了桃都山连锁酒店老板、养鸡大王、内衣大王甚至全球资本巨鳄齐齐登场。

就这样,简单变为复杂,明白变为微妙,原本的学术之事演变成了旧城改造、科技创新、引进外资等发展济州经济的大事……

《应物兄》大约有80万字,2018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版本,上下册共有1000多页,堪称大作。

这本书李洱先生整整写了13年,这其中不乏曲折艰难。他在小说的后记中记录了自己写作的心路历程。

2005年春天,经过两年多的准备,李洱先生动手写这部小说。

他说道:“当时我在北大西门的畅春园,每天写作八个小时,进展非常顺利。我清楚地记得,2006年4月29日,小说已完成了前两章,计有十八万字。

我原来的设想是写到二十五万字。我觉得,这是一部长篇小说合适的篇幅——这也是《花腔》删节之前的字数。

偶尔会有朋友来聊天,看到贴在墙上的那幅字,他们都会笑起来。那幅字写的是:写长篇,迎奥运。

我不喜欢运动,却是个体育迷。我想,2008年到来之前,我肯定会完成这部小说,然后就可以专心看北京奥运会了。”

一天上午,李洱接到弟弟的电话,说母亲在医院检查身体,能否回来一趟?一种不祥的预感紧紧地攫住了他。

他立即回到郑州。

此后的两年半时间里,他陪着父母无数次来往于济源、郑州、北京三地,辗转于多家医院,心中的哀痛无以言表。

母亲住院期间,李洱偶尔也会打开电脑,写上几页。他做了很多笔记,写下了很多片段。

电脑中的字数越来越多,但结尾却似乎遥遥无期。母亲病重期间,有一次委婉提到李洱应该有个孩子。

所幸,他让母亲看到了孙子,李洱觉得这是对病痛中的母亲最大的安慰。

在随后一年多时间里,李洱真切地体会到了,什么是生,什么是死。母亲去世后,这部小说又从头写起。

几十万字的笔记和片段躺在那里,故事的起承转合长在心里,写起来却极不顺手。

他曾多次想过放弃,开始另一部小说的创作,但它却命定般地紧抓着他,使他难以逃脱。

母亲三周年祭奠活动结束后,在返回北京的火车上,李洱打开电脑,再次从头写起。这一次,他似乎得到了母亲的护佑,写得意外顺畅。

在后来的几年时间里,他常常以为很快就要写完了,但它却仿佛有着自己的意志,不断地生长着,顽强地生长着。

电脑显示出的字数,一度竟达到了二百万字之多,让人惶惑。

这期间,李洱写坏了三部电脑。事实上,他每天都与书中人物生活在一起,如影随形。

他有时候想,这部书大概永远完成不了。他甚至想过,是否就此经历写一部小说,题目就叫《我为什么写不完一部小说》。

如果没有朋友们的催促,如果不是意识到它也需要见到它的读者,这部小说可能真的无法完成。

李洱坦言,“当终于把它带到读者面前的时候,我心中有安慰,也有感激。母亲也一定想知道它是否完成了。在此,我也把它献给母亲。”

写作《应物兄》的过程,无论于文学,还是于生活,李洱都跨越了无数难题。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授奖辞这样评价《应物兄》:

“《应物兄》庞杂、繁复、渊博,形成了传统与现代、生活与知识、经验与思想、理性与抒情、严肃与欢闹相激荡的独特的小说景观,显示了力图以新的叙事语法把握浩瀚现实的探索精神。

李洱对知识者精神状况的省察,体现着深切的家国情怀,最终指向对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认同和礼敬,指向高贵真醇的君子之风。”

《应物兄》问世以来,也引起了不少争论,读者的评价也褒贬不一,这也正表明了《应物兄》的复杂性。

有些人认为,读《应物兄》这样的纯文学长篇小说,就是会觉得有困难。

刚拿到这部小说时,有的评论家也产生疑惑,还有人愿意读这么长的小说吗?文学界将如何评价《应物兄》?

不算李洱自己编造的假书、假报刊和一本正经的伪注,《应物兄》借对话、讲演、讨论、著述、回忆、联想,所引用和谈及的中外古今文献高达数百篇(种)。

李洱关于物的知识储备之丰富,也令人叹为观止。

这部作品细致地描写和提到了:数十种植物、近百种动物、还有器物和玩具。

至于书中或展示、或引用、或杜撰、或调侃的诗、词、曲、对联、书法、篆刻、绘画、音乐、戏剧、小说、影视、民谣、段子、广告、奥普拉式的综艺节目,以及巴士底狱病毒、艾滋、脂肪肝等方方面面的知识。

从这种百科全书式的追求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李洱在生物学、历史学、古典学、语言学、艺术学、医学乃至堪舆风水、流行文化等领域,做了大量案头工作,其所积累和触碰到的知识量堪称浩瀚。

对于“太难阅读”的问题,李洱是这样回应的:

“那是因为他只是把它当成一部小说来读了。读这部小说,你就当是与朋友、与师长、与兄弟姐妹在促膝长谈,在聊自己的心事。

它是一个有趣的读物,不仅仅是一部小说。不要把它看成是一部虚构作品,你就当真事儿看,就更容易进入了。”

而前文所述提出疑问的评论家后来说道:“至于我,一开始,还真有点懵,有点读不进去。一旦进入了,便不时地发笑,然而笑着、笑着,却已身陷八卦阵中。

半部读罢,惊叹珠玉满盘。二度拿起,始觉五味杂陈,悲从中来。

待下半部陆续寄到,再连起来细细品味,我终于敢确认,自己当真是遇到一部奇书了。李洱没有亏欠这支笔。”

《应物兄》以主人公“应物兄”的名字为题,上册封面题:“虚己应物,恕而后行”;

下册封面题:“与时迁移,应物变化”。“应物”二字,读来就使人感觉于中国哲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主人公为什么叫应物兄呢?取名“应物”有何深意?一众高级知识分子的生活圈又是怎样的呢?欢迎打开《应物兄》,一探究竟!

《应物兄》借鉴经史子集的叙述方式,记叙了形形色色的当代人,尤其是知识者的言谈和举止。本书各篇章撷取首句的二三字作为标题,尔后或叙或议、或赞或讽,或歌或哭,从容自若地展开。各篇章之间又互相勾连,不断被重新组合,产生出更加多样化的形式与意义。它植根于传统,实现的却是新的诗学建构。《应物兄》的出现,标志着一代作家知识主体与技术手段的超越。李洱启动了对历史和知识的合理想象,并将之妥帖地落实到每个叙事环节。于是那么多的人物、知识、言谈、细节,都化为一个纷纭变幻的时代的形象,令人难以忘怀。小说最终构成了一幅浩瀚的时代星图,日月之行出于其中,星汉灿烂出于其里。我们每个人,都会在本书中发现自己。

编辑/陈品

相关阅读
中国现代文学馆“梁羽生文库”开放查询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29
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革命文物特展开展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7-27
文学 | 李洱:做一个比较清醒的写作者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3-03-20
当中国节气芒种邂逅外国经典文学 中原作家群聊“网格本”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6-07
这本书缘何在德国与国际文学界取得如此成功?
解放日报 2021-05-08
动物奇幻小说作家拉丝基十年磨一剑 “猫头鹰王国”全新上市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04-01
对谈|李洱:精确是作家的第一美德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1-03-03
文学|《安娜·卡列尼娜》——俄罗斯近现代文学与文化崛起的里程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0-09-2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