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芒市:三代邮递员坚守56年 在中缅边境走出“幸福邮路”
中国新闻网 2022-12-01 16:29

云南省芒市中山乡远景

一条邮路见证了一段历史,浓缩时代变迁。在中缅边境线上,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中山乡的百姓依山而居。尽管社会发展,邮递员依旧是他们和大山之外联系的重要纽带。

56年来,三代邮递员沿着国境线奔走,从外出打工人的汇款、远嫁女儿的回信到高考录取通知书、电商包裹,为当地人送出牵挂,带来希望。

中山乡虽小,却与众不同。这里有31.08公里的芒市最长边境线,德宏州境内最后一块中缅界碑,怒江流出中国的最后一站也在这里。“与世隔绝”是过去的中山乡最大的标签。

20世纪70年代,全国人民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上不断努力,中山乡的人们也开始通过信件与电报与外界联系。给中山乡送邮件的胡国仓,成了乡亲们最信赖的人。

中山乡邮政所

1967年,17岁的胡国仓参加邮电工作,到从邮路上退下来,送了30余年邮件。当年中山乡没有修路,从芒市发往中山乡的邮件,只能卸在近50公里处的勐戛镇邮政所,胡国仓就从勐戛镇用扁担挑起邮件,步行去中山乡赛岗村投递。

天刚亮就出发,天黑之前送完所有邮件,这是胡国仓给自己定下的目标。“饿了吃个野果子,渴了喝口山泉水,送完邮件到了地方再吃饭,就是要赶在天黑前送到。”胡国仓说起这个目标,眼神依旧坚定。

除了给乡亲们送信件、汇票、电报,胡国仓还给各村送党报党刊。给各村放映的电影胶片也是邮递员送,一部电影两三盘胶片,装胶片的铁盒又大又重,胡国仓却送得起劲。“那个时候没有什么能娱乐的,乡亲们能看场电影,那是多高兴的事儿啊!”送完邮件,胡国仓也爱和大伙儿一起看电影。

如今,走在村里的路上,胡国仓感叹道,“现在发展好了,再也不用为等一个信儿提心吊胆。”时间久远,但他还能记得乡亲们对那份音讯的翘首以盼。

1994年,胡国仓将18岁的儿子胡江带到了这条邮路上。从父亲手中接过接力棒,胡江丝毫没有松懈,坚持把信息及时送到,让乡里的人能继续了解外面的世界。

行驶在中山乡的山路上,胡江介绍,每年丰收的时候,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卡车会到这里拉取最新鲜的蔬菜水果。他自豪地说,不少村民的种植养殖技术是他教会的。“那时给村民送与农业种植养殖相关的书,就是送去知识与技能。”看到乡亲们对知识的渴望,胡江更加感受到带去一份知识与希望有多么重要。

匡大由在送邮路上

工作了十多年后,胡江感慨,“父亲一辈子的工作几句话就说完了,但那时候他一天真的要走很久很久。现在的工作条件好了,我一定会担好这份责任。”

2010年,中国电子商务开始大规模发展。在外闯荡多年的匡大由回到家乡,惊讶于家乡的发展,“原来邮政所门前的废墟上盖起了一排排的房子,乡里的5个村全都修通了路,小乡村也有大发展了”。

在中山乡邮政所,匡大由既是营业员也是投递员。从一大早开门,到了深夜依旧亮着灯,乡亲们随时都能走进院子里找他寄、取邮件。

匡大由每日骑着摩托车前往中山乡的5个村,往返100多公里投送包裹。“现在信件少了,报刊书籍在手机上就能看,我们送的主要是村民网购的东西,我这辆摩托车,快载不下了。”说着,匡大由往车上装上包裹。

中山乡党委书记尹新学表示,“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邮政发挥着桥梁纽带的作用,已经融入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离中山乡邮政所不远的中山百惠超市,经营者杨仕福和丈夫都是残疾人,两人出行不便,生活物品基本在网上购买。“我们这里是偏远乡村,卖家发货基本发邮政。大由知道我腿脚不便,包裹一到就专门跑上来给我送。盐、米、油,牙刷、牙膏,衣服,有了大由,我们什么都不缺了。”杨仕福说。

经年往复,匡大由感受到了胡国仓和胡江给乡亲们送邮件的那份幸福感,体会到了这条邮路的价值。“现在经手的一个个包裹,收到的都是乡亲们想买的东西,寄出去的都是能让生活更好、更幸福的东西。跑着这条邮路,我也是幸福的。”

文/尹航

编辑/王朝

相关阅读
行走在沙漠里的乡村“邮递员”
中国新闻网 2024-02-29
坚守乡村28年!他用“左手板书”带孩子们走出大山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1-30
雨雪路上快递不停 他坚守一百多公里乡村邮递路
央视新闻 2023-12-18
安徽休宁:三代“乡村邮递员” 为百姓义务送信56载
中国新闻网 2023-07-31
从邮递员到代购员、服务员!他15年坚守乡村邮路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3-05-14
图片故事|大山深处的独行信使
新华社 2023-02-26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新华社 2022-10-23
散文|吴杰:淮鸟啼耕
河南阅读学会 2022-07-1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