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走出大山不应该是为了逃离大山”点赞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10-21 07:30

党的二十大代表、贵州望谟县实验高中副校长刘秀祥,是14年前“千里背母上大学”新闻的主人公。大学毕业后,他选择回到大山从教。他说,走出大山不应该是为了逃离大山,相信未来山区教育会越来越好。

“走出大山不应是为了逃离大山”,这应该成为山区教育、乡村教育最基本的理念。山区教育、乡村教育不能以教育孩子“逃离乡村”,到城市生活、发展作为价值导向,而要教育乡村孩子从小形成正确的读书价值观。这既可拓宽乡村孩子的成才选择,也可为乡村振兴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一味让孩子走出大山、乡村,通过考进名校“改变命运”,会使乡村教育与乡村振兴出现“两张皮”问题。一些农村地区出现了当地教育越发达,人才流失越严重的问题。就连乡村教育自身,也会因此遭遇发展困境——留在乡村的青年人越来越少,乡村教育因学生减少而陷入萎缩。不少乡村学校教育者都有一个困惑,当地提出教育强镇、教育强县口号,究竟是“教育强”,还是“镇强”“县强”,“教育强”与“镇强”“县强”究竟该是怎样的关系?

为了让孩子勤奋学习,立志上大学,不少乡村学校教师和家长教育孩子,只有走出大山才能改变命运。这样做的结果是有的孩子并不想留下来建设家乡,而是选择离开乡村到城市去生活、发展,要么考上大学进城市读书,留在城市工作,要么外出打工,在城市生活。在他们看来,留在当地生活是不成功的表现。

近年来,为推进乡村发展,我国实施了多项人才计划,如针对乡村教育的特岗教师计划、优师计划;针对乡村治理的村官工程,以及三支一扶计划。但是,由于受到“逃离乡村”教育的影响,真正愿意扎根乡村发展的青年远远不够,乡村振兴面临优秀人才匮乏的现实问题。

建设、发展乡村也应该是乡村孩子成才的选择之一。为此,乡村教育要重塑理念,并改革教育内容。当前,我国包括乡村教育在内的基础教育,都有“高考改变命运”的教育口号,这既不符合社会现实,也不利于学生成才。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教育最重要的功能不是“改变命运”,而是“完善自我,改变生活”,这也有利于引导所有学生形成健康的读书价值观。

乡村基础教育强化知识教育,轻视生活教育、生存教育、技能教育,也让一些乡村学生产生只有升学才有用的观念。其实,乡村的落后状况完全可以通过发展生态农业、数字农业、现代农业等改变,这也留给专业人才用武之地。乡村教育应适时改革教育教学内容,培养乡村孩子掌握建设、改变乡村的技能,为振兴乡村发展打下文化基础。

在振兴乡村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已有不少像刘秀祥这样的大学生,在大学毕业后,主动选择回到山区、乡村工作。他们的行动生动阐释了“走出大山不应该是为了逃离大山”的教育与成才理念。我国乡村教育也要围绕乡村教育促进乡村孩子多元成才、乡村振兴,进行教育模式与教育内容的改革。

文/冰启

漫画/陈彬

编辑/姬源

相关阅读
北青快评|乡村教育要告别“走出大山”的教育模式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27
广发希望慈善基金资助村小足球队 走出大山竞逐大湾区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11
点亮教育之灯,为乡村振兴贡献高校力量——西北工业大学对口帮扶广西融水纪实
人民网-教育频道 2024-04-24
坚守乡村28年!他用“左手板书”带孩子们走出大山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1-30
大山里的小学女足夺冠:用体育打开另一扇窗户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1-06
青评论 | 大山里的小学女足夺冠:用体育打开另一扇窗户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1-06
坚守三尺讲台 潜心教书育人
人民日报 2023-09-09
支教大学生返乡建书屋 帮凉山孩子走出“心中的大山”
中国青年报 2023-04-1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