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本科,行稳方能致远
中国教育报 2022-06-14 13:45

职业本科教育作为现代职教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不同类型、同等重要”的重大举措。开展职业本科教育是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对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现实需求,也是推进中国职业教育走向国际的关键之举。

2021年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开展了职业本科教育满意度调查及雇主满意度调查。调查显示,职业本科教育获得了大多数在校生和雇主的认可——有80%的学生认为职业教育办学层次提高很有必要,并且对接受职业本科教育有较高期待;有60%的雇主认为与其他群体相比,职业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更适合岗位需要,应扩大办学规模。

改革探索步入深水区

中办、国办《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赋予了职业本科教育合法权利与地位。

由于职业本科教育还处在探索发展阶段,相关法规政策并没有对职业本科、高职专科和应用型本科的发展定位、属性区分给予明确回答,课程教学标准、专业建设标准、人才培养标准等关键制度设计也未完全落地。满意度调查发现,目前职业本科学校有的不自觉地向应用型本科的办学定位发生“学术漂移”,有的则延续高职专科办学模式出现“移植生长”,“双重”同质化倾向较为明显,因此需要尽早明确自身的发展定位。

师资队伍建设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目前职业本科学校师资构成较为复杂,“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与要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如何融合本科性和职业性的“双能”要求是职业本科教育发展面临的难点之一。

高职专科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之后,面临着本科生和专科生混合等较为复杂的局面。满意度调查显示,有41.72%的学生对学校后勤管理工作满意度不高,一些学校在管理上延续惯性,没有按照本科学校的管理方式进行整体“升级”,成为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

实现类型发展的国际借鉴

国外没有职业本科学校这一概念,从内涵要素来看,国外与之对应的是应用科技大学、多科技术学院及技术科学大学等。借鉴国外这类大学的发展经验可促进我国职业本科教育实现类型发展。

加大政策供给是增强职业类型特征的保障。国外职业教育发展虽各有特色,但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国家层面建立了完善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和保障制度。通过刚性、精准的政策供给,逐步形成了关于招生方式、办学载体、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校企合作等方面相对稳定的制度安排。

专业发展紧跟产业需求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德国政、行、企多主体参与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十分注重将地区经济和产业结构的优势转化为学校专业发展的优势和特色。新加坡以产业升级为准绳,依据预设的关键指标对理工学院的专业进行动态调整。美国社区学院根据市场调研结果设置专业,邀请社区人员和企业技术人员参与专业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澳大利亚TAFE学院专业课程设置不仅与产业调整同步,而且普职教育课程可以彼此衔接。

严控师资标准是解决教师“生态困境”的关键。法国非常注重职教师资的培养,规定了严格的准入制度,构建了职教师资认证体系。德国联邦政府与各州政府在教师准入和聘用方面有一套严格的制度规范,此外,关于教师再培训、再教育和知识与技能的更新也都有详尽的说明。

深度校企合作是类型发展最鲜明的底色。行业企业是人才培养标准的主要制定者,工作场所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学习者先成为学徒,后成为学生,行业企业实践时间超60%是一些职教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比如德国和瑞士的学徒制、英国的学位学徒制,都是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合作设计课程、企业提供实习岗位。

推动职业本科发展的对策

加快推进现代学徒制,推动校企双向跨界融合。满意度调查显示,有43.5%的学生认为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企业不多,说明校企双方合作意愿和深度还不够。为此,需要完善现代学徒制的法规和激励政策,保证行业、企业、学校和学徒各方的合法权益,开发岗位培养适用教材并建立定期更新机制,探索与学徒制相匹配的教法,提升双导师团队的育人能力,通过“三教”改革彰显中国特色学徒制的“双向跨界”。

强化专业群建设,紧密对接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满意度调查发现,有44%的学生对于从事专业相关工作意愿不高,因此亟须提高专业内涵建设和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开发对接产业标准的专业标准体系,建立动态的专业调整机制,发挥行业企业人才需求预测优势,打造国家战略专业群联动发展示范高地。

打造专家型“双师”队伍,增强教师“双能”储备。满意度调查显示,一些学生提及教师存在“教学方式呆板”“教学能力不足”“课外沟通少”等问题,单纯的“双师型”已不能满足学生对教师“双能”的要求,应细化“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标准,并同步向专家型“双师”转变提升。学校在聘用教师时要突出实践导向,创新考核方式,聘用既具理论知识、工程实践能力又具职业精神的专家型教师。要依托合作企业和校企深度融合平台,坚持德技并修、育训结合,建立教师轮训制度。同时聘请大国工匠、技能大师到校任职和兼职,树立专家型教师典型,示范引导教师队伍向专家型升级。

兼顾标准构建与质量评价,健全多元评价机制。以“职教高考”制度为切口,建立基于“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将数字素养作为强制性要求列入学校毕业证书及“1+X”证书考核评价标准。建立多元分类评价体系,构建与普通高校“学科评估”相对应的职业高校“专业(专业群)评价”。建立行业职业教育和培训基金,鼓励并引导行业、企业参与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工作。

加快治理转型,提升学校治理能力。加大学校管理者培训,完善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高校治理的规章制度,推进学校治理转型。加强“内控”体系建设,增强服务保障能力。建立以大数据为核心的网络基础设施和信息化支撑体系,形成全校统一联动的治理信息平台。

作者/罗建平 蓝文,单位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本文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助“职业本科院校办学特色的调查研究”成果

编辑/崔毅飞

相关阅读
职业本科,驶入快车道?
中国青年报 2025-01-20
职业教育成就更多出彩人生
光明日报 2024-03-11
深职大首届职业本科招生实现“开门红” 做职业本科“探路者”
中国青年报 2023-09-25
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的特色表现
中国教育报 2023-07-04
打通职业院校就业“最后一公里”
光明日报 2023-04-04
职业本科迎来“阵痛期”
中国青年报 2023-03-20
职业本科,迎来“阵痛期”
中国青年报 2023-03-20
教育部职业院校中国特色学徒制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3-01-0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