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年底开始,科创板经历一轮大幅下跌。到今年4月底,科创50指数接近腰斩,超六成新股破发,跟投的券商投行赚着巨额承销费,同时,券商的投资子公司却亏损惨重。
走出了今年上半年大底之后的科创板,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反弹了近30%,成为沪深两市反弹最强劲的板块,中信建投首席策略分析师陈果甚至认为,科创板目前类似于2012年创业板牛市前夕。
不过,随着7月份科创板解禁潮的来临,科创板又将面临不小的抛压。据不完全统计,科创板首批“大非”解禁规模为4700多亿元,其中,7月解禁规模最大,超过2100亿元;“小非”解禁规模超3800亿元,其中就包含券商跟投的24个月禁售的限售股。
Wind数据显示,科创板运行满两周年时(截至2021年7月23日收盘),各大券商跟投业务浮盈合计约达到210亿元。那么,科创板三周年来临之际,各大券商的跟投业务情况如何呢?
过半券商存在单笔项目浮亏 中金单笔豪赚12亿
记者统计今年6月和7月解禁的券商限售股份,发现有38家科创板上市公司面临券商限售股的解禁,涉及华泰、中信等19家券商,整体浮盈大大缩水,合计仅26亿元。
其中,国元证券、方正证券、国信证券、民生证券、长江证券、华林证券、兴业证券、德邦证券、中山证券、东兴证券、华安证券等券商均有一次跟投限售股解禁;光大证券、浙商证券、招商证券、海通证券、中金公司、申港证券均有两次跟投限售股解禁;中信建投以及中信证券均有三次限售股解禁,而华泰证券解禁次数最高,达到七次。
在科创板持续回暖的当下,上述券商跟投表现不尽相同,以6月10日最新收盘价计算,过半券商出现单笔跟投项目浮亏的情况。其中,华泰证券在三生国建上单笔浮亏达到2719万元,但得益于华泰证券跟投家数居多,所以,此次解禁最终还是录得6.2亿元的整体浮盈。
同时,个别券商虽然解禁数目少,但赚钱效应凸显,例如,中金公司在中芯国际上浮盈超过12亿元;华泰证券跟投的天合光能涨势喜人,截至目前,较发行价上涨了683%,浮盈超5亿元;中山证券、国元证券、德邦证券等虽然解禁项目少,但跟投的盈利能力排名靠前。
科创板实行跟投制度,是制度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微观来看,该项制度有利于强化券商投行项目筛选功能,给IPO质量把关,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有利于发挥券商投行研究定价功能,平衡投资者与发行人利益,增强IPO定价和二级市场定价合理性;同时,也有利于将券商的钱变成市场“长钱”,增强行业直接融资服务能力。
多家券商给旗下另类投资子公司“补血”
根据上交所发布的《科创板股票发行与承销业务指引》,参与跟投的主体为发行人的保荐机构或其母公司依法设立的另类投资子公司,使用自有资金承诺认购的规模为发行人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数量2%到5%的股票,具体比例根据发行人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规模分档确定。
具体来看,发行规模不足10亿元的,跟投比例为5%,但不超过4000万元;发行规模10亿元以上、不足20亿元的,跟投比例为4%,但不超过6000万元;发行规模20亿元以上、不足50亿元的,跟投比例为3%,但不超过1亿元;发行规模50亿元以上的,跟投比例为2%,但不超过10亿元。
这意味着券商保荐项目越多,旗下跟投的另类子公司需要的自有资金也越多。
2021年以来,中银证券、中泰证券、山西证券、东方证券、国泰君安、财通证券等8家券商对旗下从事另类投资业务的全资子公司进行了增资。
有的券商以自有资金增资。今年6月1日,兴业证券发布公告称,公司拟以自有资金对全资子公司兴证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增资30亿元;5月24日,国泰君安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了相关议案,同意公司向旗下国泰君安证裕投资有限公司增资20亿元,相关资金主要用于补充其可投资资金;4月28日,山西证券公告称,公司拟增加对全资子公司山证创新注册资本2亿元,旨在优化展业能力以及资金的利用效率。
有的券商通过再融资的方式,筹集资金加大科创板跟投业务的实力。今年5月,东方证券配股正式落地,从募资用途来看,在不超过168亿元的募资计划中,有60亿元是用来增强其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的承销能力,包括对科创板跟投业务的“补血”。
虽然目前有不少跟投券商的另类子公司账面还是浮亏,但相对于上亿的承销费而言,这点亏损并不算什么。随着科创板做市制度的落地,一旦“大小非”解禁导致换手率快速下滑,做市商机制将有助于平抑市场波动,同时增加市场活跃度。据财通证券测算,科创板做市业务每年带来的增量收入约为100亿到130亿元,增量利润约为90亿到117亿元。(中国基金报记者 莫琳)
编辑/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