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强在骑车取U盾途中休息
张强又上热搜了。
4月25日,这位“网红”医生集团创始人走出家门,骑自行车去公司取U盾,给员工发工资,并用视频记录下了整个过程。
那是他居家隔离的第25天。在他的视频记录中,淮海中路地铁口紧闭,街面商店关着门,空荡的马路上只有外卖员骑车飞奔。而视频的主人公则蹬着共享单车,间或停下来歇息一下,喝口水,吃口面包,对着镜头发表一些感慨。
视频传到网上之后,一天就获得了10万+的转发和点赞,收获数万条评论。有网友点赞他是“中国好老板”,也有人揣测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作秀。
但张强并不在乎这些评价。在他的社交媒体上,点赞最高的一条评论称“上海是讲规矩、讲信用的城市”。这让他觉得,自己的视频与发声,与散落在互联网世界角角落落的无数网友们,形成了某种共识与共鸣。
以下是他的自述。
骑车取U盾发工资不是“作秀”
4月25日,我骑车去公司取U盾给员工发工资这件事情,所造成的反响超出了我的意料。
其实很多老板都面临同样的问题,一般企业发工资在每月10号,4月1号到5号,那时说要静态管理,大家都觉得(解封后)还有五天的时间,大部分老板都没想到要把发工资的U盾带回家(股份制公司发工资要通过财务转账,须由企业主授权)。
9号时,我看到新闻说不会解除静态管理,于是通知员工说工资暂时发放不了,大家那会儿还比较理解,一直拖到24号,24号那天是外地员工缴纳五险一金的时间,这时候有人催了,你不能把人家的社保给误缴了呀。
有些员工,有房租、有房贷,尤其是按揭买房的,压力很大,很多人都等着这笔钱呢。另外,就算员工没有这么紧急的经济困难,我也希望能维护他们的信心,他这次能拿到这笔钱,才会相信下个月还能拿到,我不想我的员工处于长期没有安全感的状态,所以当时我就决定要把U盾拿回来。
我提前想了三个难点:一是能出门,二是路上别被拦,三是能进办公室。但实践起来,比想象中多了很多麻烦,出门前我看了一眼天气预报,说上海近几年来最大暴风雨即将降临,当时我们财务让我推迟两天,但我想到,万一推迟两天管控措施又升级了咋办?我拿到的出门条有时限,我必须走。
一出门马上就不对了,我用百度地图导航,但根本不起作用,因为很多路口围起了铁栅栏,在地图上没有体现,路过河流,桥封了,都不知道往哪里走,于是就绕了很多圈子。
最尴尬的问题是上厕所,路上没有能进的洗手间,我只好少喝水。另外我没能提前想到的是,共享单车被喷了消杀药水后,坐垫黏屁股,把柄粘手,我就找了个塑料袋套上。为了防身,我还带了个自拍杆,没想到还真遇上了几只饿急了的流浪狗。
好多人在网上说,你不就是发了个工资吗?实际上这个视频引起大家的关注,真正打动人的不是发工资,而是我后面说的几句话。我说,“能发出自己的声音的人是好人”。我觉得这可能把很多人心里的话讲出来了。当然讲这样的话可能会承担一些风险,但那么多网友能够表达他们的共鸣,这让我对社会产生了很大的信心。
我觉得一个人如果要过自己的小日子,是比较轻松愉快的,但要有点社会责任感,说一点自己想说的话,那就不容易了。但既然决定要这样做,就得做好承担后果的准备,我们不要以立场来决定自己的言论,而是基于事实去说话。
张强视频检查母亲的物资储备是否充足
儿子问:“爸爸,我们家没钱了吗?”
从上海疫情开始到现在,我起码瘦了五斤,尤其是物流断掉那段时间,我们全家的物资焦虑感都起来了。就是你快吃完的时候,外面(物资)又送不进来,那时候吃饭这件事就排到了首要地位,我丈母娘做菜会少做一些,我也不自觉地少吃一口。咖啡更是珍贵,我以前平均一天喝三杯,后来减到每天一杯。
没等隔离结束,我就在网上订购了一台200升的冰柜,一家六口吃三周都没问题。每天我还要和83岁的母亲打视频电话,检查一下她的冰箱存货,问问她的身体状况,陪她聊聊天。她比我还早封两周,封控那么长时间,对外面一无所知,有时候能看出她还是蛮焦虑的。
居家隔离其实对老人来讲挑战特别大,因为老人不太会用智能手机,另外就是她的健康,我母亲关节有点问题,发作时走路都困难,万一她在静态管理期间生病,我是无法进入她的小区的,第三个要关心她的情绪问题,因为时间久了,就怕她情绪上会有焦虑,会觉得孤独。
我上小学的儿子,对家里的物资情况也很敏感。他有时候问我说:“爸爸,我们家里的钱还有多少?我们家钱够不够?”
其实小孩有些地方比大人更敏感。他在家里上网课,课间,我让他坐在阳台上向外远眺,他说这样很解压。他还写了一首叫做《封控》的诗:“大疫临沪家家封,人人皆闷家中笼。吾非烦躁且无忧,只因我可自放松”。他说你不要看我好像很轻松没压力,没烦恼,但内心其实是有压力的。
我也会跟孩子讨论疫情,我告诉他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另外就是告诉他,疫情来了以后,整个社会是怎么反应的,我们是怎么去应对的。我告诉他,我们家现在钱还是有的,但不代表你以后就能继续有钱,要有资金链的概念。
这是很好的教育机会,现在互联网上的借钱软件非常多,很多年轻人在透支他们的财务,可还不上钱怎么办?我跟他讲有很多借钱平台,你只要去借,他就会给你钱,但不意味着你可以永远借下去,你迟早都得还掉它。
我们居家办公,有时会讨论到未来的工作,也会涉及财务方面,我儿子会旁听,所以他在这方面成熟得要早一点。疫情一来,他可能会得到一些东西,也会失去一些东西,他第一次知道家里面要算计,食物要怎么分配,还有资金流量等问题,他第一次关心这些问题。
但是他也失去了很多,比如跟同伴跟老师的交流就少了,孩子肯定会受影响,这个很难去衡量,所以父母跟孩子的交流还是蛮重要的,白天我太太跟他交流多一些,晚上睡觉之前,我跟他有个“被窝课”,就是他躺到被窝里以后,我会去跟他聊聊天。
一开始是我会讲一些自己小时候或年轻时碰到的尴尬事,就是想让他知道,每个人的成长过程当中,都会碰到各种各样的事情,爸爸也同样经历过很多尴尬。之后,他自己会讲白天看过的书、看到的事情之类的。
你得抓住每一次教育的机会,不能被动地等待着疫情过去,就这么熬着,等到它解封,而要利用疫情期间去做更多的事,不要把它浪费掉。
长期的居家隔离,抑郁焦虑以及家庭暴力的发生率比平常要增加很多。这个问题是非常容易被忽视的,家人时时刻刻在一起,跟你平时下班以后才会在一起的场景是不一样的,这就要相互包容、相互提醒。
在心理层面,隔离本身会造成焦虑和忧郁。前段时间,有个求助外卖员送菜的上海女生,因给对方充值200元话费被质疑太少而不堪网暴跳楼,我能想象到她当时无助而崩溃的情绪,这个是我比较担忧的。
居家期间,张强曾获准出门买药
疫情后,要在家里备一台超声仪
早在三月底,我就感到形势不对,于是主动把诊所关掉。当时上海最缺的就是采集核酸的人员,因为很多公立医院的医生被感染,人手不够了。我们上海团队的所有医生都参加了抗疫,总共参与了八轮核酸采集,直到后面静态管理,大家居家了,一部分人还继续在自己的小区做志愿者,居家隔离的医生就做公益的空中门诊。
我们的空中门诊主要针对下肢血管病,在长期的隔离中,下肢血管病很容易出问题,而病人上医院很困难,我们给他进行一个远程的问诊,能解决很多的问题。
上海的医疗资源丰富,但此次疫情中还是出现了很多让人痛心的事情,我认为有一部分原因是奥密克戎的传播力太强了。医院是整体性的,比如要开一个手术,如果麻醉师感染了,那这个手术就做不了了;如果护工感染,这个手术室都没人打扫了,同样也做不了。
互联网诊疗可以在这时候起到很大作用,但公立医院的互联网医院是后续才跟上的,这点比较可惜。后来慢慢的互联网医院推出来了,至少可以配点药,但真正的互联网的诊疗服务并没有准备好。对于大部分医生来讲,他们在网络上看病是没有经验的,其实至少50%的病人不用去医院,通过互联网就可以解决一些基本问题。
我常感觉现在医生使不上劲儿,能不能给病人治疗,已经不再取决于医生了。以前你有病,医生帮你解决问题。现在你能不能出小区,医生是帮不上忙的。从小区出来到医院,路上交通工具是没有的;到了医院有各种各样规定,要48小时核酸报告,就算是急诊也要等几个小时,这几个小时当中,如果病情出现变化怎么办;还有病人治疗以后回家,拆线怎么办;万一出现并发症怎么办……一系列的问题,让我感到很着急。这些挑战不是一个医生、一个医院能解决的,它需要整个社会的统筹安排。
4月12日,我家小区内部解封,我和爱人在小区里转了转。我们小区也有团长,由于“上海团长”们,我们小区仍然很有秩序。我不太常在群里团菜,他们(邻居)有健康问题、医疗问题要找医生时,我就出来了。
比如小孩子摔倒啦,切菜把手指头切伤啦等等,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我还看到群里有做完甲状腺全切手术的人,没有药,到处在找药,后来问题得到了解决,社区派人出去买药了。那时候你会发现家里缺这个缺那个,平时大家都不太注意,包括老人的一些常用药什么的都没有充分准备,所以有次我有机会出去买药,就买了很多药水跟创可贴,万一有邻居又受伤了,就可以用得上。
如果不是这次疫情,我不会发现我们小区里住了这么多“神通广大” 的人,他们的组织能力非常强,维持了社会的基本运转。我们的邻居很多都是企业高管,他们对事情的判断,对项目的推进是很快的。
所以以后我们的医疗服务模式也要改变,这次疫情后我会搬一台超声检测仪放在家里,血糖仪、消毒水都要准备好,一旦进入静态管理,我可以给家附近的病人做检查,这在过去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但是我想,整个世界进入了一个调整期,我们所有人,包括家庭、企业、政府都要重新审视过去,迎接变化。
解封后,我不会离开上海
4月3号那天,上海进行全市抗原检测,我觉得这是一个历史拐点,但这个拐点到底是拐往哪里,我不知道,只是隐隐约约觉得可能往后的日子是不一样的。我比较注重仪式感,值得纪念的日子我都会把它记录下来。我觉得这一天可能在历史上是个比较重要的日子,那我就会非常认真地去对待它,所以就穿了西装,很正式地去做了这个检测。
4月30号,上海的第一个市级方舱医院关闭了,但在我看来这不具备什么意义,因为这次是奥密克戎。我们现在的敌人变了,以前的敌人相当于是一块豆腐,你可以用刀去切它,如果它变成水了,刀就失去作用了,现在变成空气了,你跟一个空气当中看不见的东西去斗,这个难度有多大?
对于疫情,我感觉“精准防控”不能丢。动态清零,动态很重要,要怎么去理解这几个词?我们讲八个字是很重要的——“精准防控,动态清零”。我的理解中,精准防控就是怎样把防控的影响控制到最小,代价最小,这就是精准的意义。而“清零”一定是动态的,动态就是一定要是动的,当你的敌人从豆腐变成了水,水变成了空气的时候,清零不是说完全没有了,但是说我们可以做到可控,早期把控。
解封后,我们企业可能也要重新做规划。现在病毒的传染性已经远远超出过去的新冠病毒,对于这样的病毒来讲,传统的精准防控就显得措手不及。
这就意味着我们对外交流会减少,我们有国际项目,本来今年会有一大批国外的医生到我们这里来进修,还有国外的一批患者会到我们这里来做医疗旅游,这些项目估计都要临时停掉。
过去我们是得益于高铁飞机,四通八达的交通,疫情使得我们被分割了,大家变成了一个一个的孤岛,流动非常差。以前我们的医生主要是在北上广,其他地方主要靠医生出行,将来我们要考虑多点布局。
但我不会缩小在上海的经营团队,我认为上海是最好的城市之一。个体和城市之间,我觉得是相互赋能的,城市应该给老百姓提供安居乐业的条件,给老百姓安全感,老百姓也要给这个城市安全感,大家都很努力,很勤奋,不惹事,讲规矩。我在上海生活了15年,很热爱这个城市,不会因为这场疫情就换到其他城市,因为我看到了上海在这场疫情当中,市民的素质是非常高的。在这个城市中,你会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大家语言不一样,生活习惯不一样,沟通方式不一样,但都能和平相处,这就是城市的魅力所在。
文/颜星悦
编辑/杨宝璐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北青深一度】所有,今日头条已获得信息网络传播权独家授权,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