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婚恋教育应重在构建婚姻价值体系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5-21 07:30

日前,全国多地民政部门公布的2021年婚姻登记数据显示,初婚平均年龄普遍推迟。有专家表示,年轻人群对婚恋的困惑是导致初婚平均年龄推迟的重要原因之一。对此,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张晓冰认为,可以将婚恋教育纳入中高等院校教育体系,降低年轻人对婚姻的困惑甚至恐惧,引导年轻人树立健康婚恋观。

长三角地区多地发布2021年婚姻登记大数据显示,现在适婚年龄男女的初婚年龄均超过30岁。其中,2021年湖北省襄阳市男性平均初婚年龄为35.23岁,女性为33.96岁,与2016年的29.41和27.27岁相比,5年间推迟了近6岁和近7岁。透过这些数据不难看出,适婚年龄男女的初婚年龄近年来呈现出持续性下滑,如果再加上更大比例的“不婚不育”群体,婚姻危机正在成为一个亟待破解的社会问题。

初婚平均年龄的推迟有诸多原因,比如教育时间的拉长、就业压力的增大、对婚姻预期的过高等,由此造成的群体性焦虑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产生了区别于传统婚姻观的新型婚姻观。结婚意愿度的降低,除了物质上和事业的较多考虑,以“自为我中心”的价值观才是所在。从教育学的观点看,影响个体婚恋观的形成有三大因素:生理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体主观能动性。要让适婚青年打破自我设置的条条框框,勇敢地走向婚姻的殿堂,需要通过系统而专业的教育,使之形成健康的婚姻价值体系。

为什么要结婚?如何看待和处理婚姻?对不少青年男女来说,这个问题并不简单。没有经历过婚姻的实践,他们的经验更多来源于家庭和社会的“言传身教”。应试教育挤占了大量的学习时间和资源,一些人进入了大学甚至社会,对婚姻的认知都很有限,对选择对象、夫妻相处、生儿育女等甚至一无所知。这些既拉长了适婚青年接受系统知识并形成价值观的时间,又让他们错过了接受价值塑造的最好时机,他们步入社会和职场,要么没有时间去感受和学习,要么就会被非系统和专业的引导带偏。

大学是形成婚姻观的最好时机,也是进行人格塑造的关键期。初婚平均年龄推迟和不婚不育现象较为突出,既可能影响社会和谐和个人的幸福美满,也可能影响生育可持续增长和国家人口战略的实现。鉴于此,需要进行系统性的婚姻观的塑造,消减群体性焦虑所导致的“恐婚”“恐育”,巩固既有的婚姻基础,不断提高结婚率,持续改善和降低离婚率。从这个角度看,在高校开展婚恋教育课是构建婚恋价值体系的重要构成,可望与社会、家庭和个体融合贯通,形成体系化的价值塑造。

高校婚恋教育课的核心在于,要让青年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和处理婚恋问题,包括学会做好结婚的准备和处理婚恋的各种状况。这既是一种人际相处的“能力培养”,也是如何与人共处的“情感处理”,更是对他人和自身负责的“责任认同”。青年学生要真正认识到,婚恋需要男女双方彼此负责、相互体谅、互相包容,在处理爱情与婚姻方面才会理智大于情绪,包容多于自利,进而以道御术、以术证道。

适龄青年要正确而勇敢开展婚恋,需要学会科学认识什么是爱情,如何表达爱情,如何看待婚姻,怎么对待婚姻等等。让大学生接受系统、全面的婚恋教育,从而提高识别爱、表达爱、维护爱的能力,才能减少失恋带来的伤害,也才能在婚恋的最好时机,勇敢行动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文/唐伟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

相关阅读
是什么绊住了年轻人婚恋的脚步
中国青年报 2024-05-30
讲求婚恋效率,春节相亲开启“群发模式”
中国新闻网 2024-02-15
《婚姻的两种猜想》获两项国际大奖 总制片人罗劲松:以当代青年婚恋传播中国文化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1-04
中青报:鼓励生育先要缓解年轻人的婚姻焦虑
中国青年报 2023-02-24
内蒙古去年结婚登记量创新低:从峰值日均607对减少到364对
澎湃新闻 2022-11-29
农村平均初婚年龄十年推迟4.42岁,有哪些原因
第一财经 2022-07-13
中国人平均初婚年龄10年猛增3.78岁,90后结婚年龄大幅推迟
第一财经 2022-06-24
青评论:高校婚恋教育应重在构建婚姻价值体系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5-2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