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园释放非遗活力 传统文化玩出新花样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4-02 08:27

近期,位于东城区永生巷4号的咏园人气不断,作为非遗文创主题园区,多位非遗传承人正在快闪空间内,用一种全新的互动方式在百年九如楼内进行非遗技艺展示。咏园和非遗主理人共同打造快闪空间,改变了非遗传承人入驻工作室的单一模式,寻找内容升级的突破口,解决入驻容易运营难的痛点,先后开辟非遗直播间、湘西传统工艺工作站、宋瓷有礼体验馆、宋式美学、梨园一梦、万物皆可盘等特色快闪空间,邀请非物质遗产传承主理人长期入驻,扶持培育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非遗传承人的技艺也能反哺园区,创造内容生态的“互生”模式,更让体验者感受到多样化、沉浸式的传统文化氛围。

微信图片_20220402082553.jpg

据了解,咏园非遗文创园蜕变于北京市三露厂老厂房,本是国货经典家喻户晓的“大宝SOD蜜”的生产原址,在改造过程中借鉴中式园林造园精髓,在园区中心位置复原京式建筑“西四牌楼”,在设计及实施上,将编、织、绣、雕、塑、镂、画等传统手法与建筑改造相结合,大量运用框景、屏风、竹编、砖雕、瓦构等彰显文化内涵。

2021年7月,咏园正式进入郎园的管理体系,在郎园全新的运营理念下,咏园迎来了新蝶变、新跨越、新发展,让非遗“青春化”,不断吸引年轻消费群体,丰富园区文化业态,咏园将面向以90后为主的非遗创新文化体验者、国潮新人类为核心群体,以策展型体验商业为理念在园区打造非遗体验式共创空间及消费场景,涵盖非遗+美食、非遗+博物、非遗+娱乐、非遗+住宿等业态。

在园区运营中,咏园围绕非遗主题,进行多角度开发,全方位包装,联动线上和线下,运用新媒体传播赋能。先后开辟非遗直播间、湘西传统工艺工作站、宋瓷有礼体验馆、宋式美学、梨园一梦、万物皆可盘等特色快闪空间,邀请汝瓷、京绣、京剧脸谱、盘扣等极具代表性的非物质遗产传承主理人长期入驻,扶持培育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同时非遗传承人的技艺反哺园区,创造内容生态的“互生”模式,活化空间内容。

为了实现空间与内容的共生,创造“非遗”生活的土壤,咏园的运营团队以传统文化传承与复兴为宗旨深挖空间内容。非遗快闪空间开设多场沙龙交流活动,邀请高校师生前来实地考察,丰富在地社区居民文化生活,开设非遗传承人公益性课程,与东城区其他非遗项目进行联动,将东城非遗打卡点作为吸引外地游客的文化属性标签。通过近半年的内容二次升级,让可塑性、多样性、复合性的线下场景,成为获取人流的入口。

2022年第一季度,园区内先后开展了“文化进万家”“元宵雅集,以花为媒”“致敬女性,向美而生”等一系列活动,助力非遗作品创作及对外交流展示,持续策划非遗作品展及互动体验活动,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见度。

咏园是东城区老旧厂房腾退利用的一个典型。近年来,东城区利用老旧厂房等疏解腾退空间建设文化产业园区,逐渐形成了“胡同里的创意工厂”发展模式,涌现出一批文化产业园区知名品牌,探索出一条老旧厂房转型利用的有效途径。除了首创非遗咏园外,还成功推动完成大磨坊文创园、隆福寺文创园、南阳共享际、雪莲亮点文创园等一批老旧厂房疏解腾退空间改造文化产业园区建设项目。目前,东城全区共有文化产业园区42处,总面积超过73.36万平方米,入驻企业超过5600家,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均取得良好效果。2021年,东城区文化产业累计实现收入1436.3亿元,同比增长11.9%,文化产业规模和增速在全市保持前列,文化产业人均、地均产出全市第一。东城区已成为全国老旧厂房转型发展文化产业最聚集和最具典型示范意义的区域之一。

现场探访

苗族元素做衣裳 盘扣盘出新花样

昨日,北京青年报记者前往咏园九如楼探访。在这栋小楼的一层,湘西传统工艺工作站、宋瓷有礼体验馆、宋式美学空间&京绣、梨园一梦空间、万物皆可盘空间这5个特色空间依次排开,涵盖了汝瓷、京绣、京剧脸谱、盘扣等多种非遗技艺,每个空间都别有洞天、各展所长。

走进湘西传统工艺工作站,浓郁的苗族气息迎面扑来。这个空间的主理人是翠翠,她是一名来自比利时艺术家和设计师,目前,她正以艺术家和独立策展人的身份在北京工作。翠翠曾经游历多个国家,她的爱人是中国人,她自己也非常喜欢中国文化,尤其对于苗族服饰情有独钟。运用自己的设计天赋,她将中国少数民族元素巧妙地运用到服装的创新设计中,而且对湘西非遗产品研发和推广做出了很大贡献。

微信图片_20220402082501.jpg

在翠翠的这个工作站里,四处陈列着她亲手设计的服装,上衣、裤子、裙子、外套、小包,每一样服饰上都能找到苗族元素。在她的世界里,传统文化变成了触手可及的的衣物和时尚饰品。翠翠拿起一件丝质的白色衬衣告诉北青报记者,衬衣上的字母是用中文、英文和苗文写就的苗族史诗,是她和丈夫亲手写的,找了专门的厂商印制在布料上,再制成衬衣。还有苗族风格的裤子,面料全是手工织成的,上面是传统的苗族纹饰,还有装点了苗族刺绣的西装,也是颇具民族特色。

微信图片_20220402082455.jpg

翠翠说,很多传统手艺是由女性传承下来的,而在少数民族地区,很多妇女可能一辈子都没有走出过大山,她找了100位做手工的当地妇女,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平台,让更多人了解到这群可爱的劳动妇女,在接到客户订单时,她会联系这些散布在各地的手艺人,让她们参与生产,在帮助她们增加收益的同时,也能传播传统文化。

去年来到咏园开起这间小小的工作站,翠翠说,她很感谢咏园这个平台,为她的创作提供了一个安静的环境。翠翠很喜欢中国文化,她很希望用一个外国人的视角,为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做出自己的努力。

微信图片_20220402082611.jpg

沿着九如楼的走廊往前走,一个名为万物皆可盘的空间则洋溢着浓浓的古风。经过空间主理人胡玲老师一双灵巧的手,一根根布条经过十几道工序,就能化身精美盘扣,有葫芦扣、蝴蝶扣、一字扣、琵琶扣等等各种样式,成为传统服装的点睛之笔。从上浆、剪裁、缝制到盘成一个个扣子,需要十几道工序,得花上两三天时间。

胡玲说,她的太姥姥是满族人,掌握盘扣的制作技艺,一代代传承下来,到她这儿已经是第四代。胡玲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服装设计专业,从事服装高级定制已经10余年。在工作和学习中,她熟练掌握织、染、绣等多种手作技法,并把它融入到传统盘扣和汉宫花这两种技法创作之中。

在这个空间里,不仅有传统的盘扣,更有诸多创新作品,比如,有创新盘扣技艺制成的雪花、胸针、耳坠、团扇,还有用一根布条制成“北京”二字,更有“黄鹤楼”图样、包含梅兰竹菊四种装饰花样的钟表,一件件作品精美巧妙,别具东方韵味,诠释了中国传统美学,更让人惊叹于什么叫“万物皆可盘”。在这里,胡玲也会开展盘扣制作课程,有时,她也会走进社区、学校,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这项技艺。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蒋若静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魏彤
编辑/谭卫平

相关阅读
“青瓷百咏”花开杭州 百件诗书画印瓷一展非遗魅力
中国新闻网 2024-03-04
以文赋能激荡产业新活力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9-16
期待“非遗+旅游”释放更多精彩
光明日报 2023-03-03
皇家琉璃官窑厂蝶变现代化文创园 非遗技艺将重焕新生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1-02
门头沟区产业赋能“非遗”传承 实现文化与物质共赢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9-28
“京城四合院”体验老字号非遗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9-02
金隅龙顺成文创园二期10月底亮相南中轴
北京日报 2022-07-22
党代表李雪:推动非遗技艺插上数字翅膀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6-2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