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兴起 人与野生动物该如何相处
光明日报 2022-01-16 10:02

如今,亲近自然、观赏野生动物渐成一种时髦的休闲方式。但人与野生动物的过分亲密接触也催生不少问题:贵州贵阳的黔灵山公园就长期受困于园内猕猴数量剧增、伤人毁物事件频发。近日,贵阳市林业局发布公告,计划对黔灵山公园猕猴种群进行分流,用于科学研究或种群调控。

游客和野生动物该如何保持距离?人工投喂野生动物是否合理?如何让生态旅游健康发展?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黑颈鹤。新华社发

科学分流势在必行

1月8日上午,贵阳市民李遥带着外地到访的朋友来到黔灵山公园。她再三确认没有随身携带食物后,才放心地走上登山步道。几只“经验丰富”的猕猴跟在李遥身旁观察一阵后换了目标,跑向一旁正投喂花生米的游客。“如果不是朋友要来,我自己是不太想来的。”李遥坦言,游客被猴子抓伤咬伤在当地都算不上新闻了,曾经还有猕猴将一名男婴的部分生殖器咬断吞食,“小时候不懂还喂过,现在的确是害怕。”

黔灵山公园的一块安全提示牌上写着:“2004年至今猕猴伤人累计已达5927次,其中伤势严重入院治疗的有20多人。”这块牌已树立多年,记者根据历年统计数据计算,现今黔灵山猕猴伤人已超过2万人次。

由于长期的人工投喂,黔灵山猕猴种群规模已达1200只左右,占地仅4.2平方公里的公园远远满足不了如此庞大的种群的生态需求。

与频发的猕猴伤人事件相比,贵州师范大学教授、灵长类动物专家周江认为,更值得警惕的是外溢猴群对城市公共生活秩序及公共安全的潜在风险。“去年已发生多起因猕猴攀爬变压器导致的停电事故,贵阳的地铁站也出现过猕猴,所幸没有进入列车轨道。”周江补充道,“作为西南地区的高速铁路交通枢纽,贵阳北站距黔灵山公园的直线距离仅数公里,一旦高铁输电线路被猕猴破坏,造成的损失和风险难以预估。”

黔灵山的猕猴从何而来?专家介绍,黔灵山猕猴并非严格意义上的野生种群。上世纪50年代末,贵州省防疫站用于实验的猕猴外逃到黔灵山动物园并定居;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公园开展猕猴的人工驯化项目,以人工投喂形式扩大猕猴种群数量,打造成当地旅游名片。此后,加上爱心人士和游客的投喂,猕猴数量剧增。

“黔灵山猕猴种群的增长给贵阳带来社会、生态等效益,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成绩,但也要直面问题。相较于野外二三十只一群的野生猕猴群,黔灵山猕猴如此庞大的规模是种畸形现象,有分流的正当性和必要性。”周江建议,为达到分流效果,必须在前期深入调查,明确分流对象。比如从具体个体而言,是抓青年个体还是成年个体?能否确定哪些猴子容易伤人?是否考虑整群分流,以免破坏猕猴的社群结构、加大外溢概率。

人工投食应以保护为大前提

人工投喂、人工招引是野生动物保护和管理的常见措施。例如云南百花岭、广西弄岗、贵州宽阔水等地,近年来都兴起一种鸟塘生态经济。所谓“鸟塘”,就是在自然栖息地附近布置人工营造的食物、供水环境,吸引野生鸟类前来,供广大摄影爱好者拍摄,以游客在食宿、交通和拍摄上的消费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西南林业大学教授韩联宪认为,对一些鸟类资源丰富、经济发展滞后地区而言,发展鸟塘对当地脱贫致富起到巨大帮助,且在科学管理下对环境负面影响微乎其微。“许多村民不再盗猎、盗伐,通过合法经营鸟塘改善了生活,认识到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形成了保护、增收的良性循环。”

北京林业大学青年研究员贾亦飞认为,人工投喂是常见的野生动物管理措施,没有对错之分,关键看能否恰如其分地运用。“江西鄱阳湖曾遭受冰雪灾害,积雪覆盖越冬鸟类的觅食地,这种极端情况就需要人工投喂干预。但一些景区或者管理单位为吸引游客,在没有科学规划的情况下,盲目采取较粗放的方式投喂招引鸟类,这对鸟类生存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都是不利的。”

因人工水源、人工投喂和非洲传统越冬地丧失等原因,仅数平方公里的以色列胡拉自然保护区成为4万只灰鹤的越冬地。去年12月底以色列暴发H5N1禽流感,截至今年1月10日已有超过8000只灰鹤丧命。“极高的种群密度无疑增大了流行病威力,我们应该从这样惨痛的损失中总结经验,避免过高密度的、非自然原因的野生动物聚集。”贾亦飞说。

周江表示,人工投喂是帮助濒危野生动物和极小种群物种快速恢复种群的重要手段,实施前必须经过科学论证,需要充分考虑投喂的食物种类、食物数量和投喂方式,不能让野生动物过于依赖人类的投喂维持其日常的生态需求。

让野生动物和人共同受益

青海玉树杂多县昂赛乡位于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源园,这里水草丰美、山石奇骏,生物多样性丰富。2019年3月,由昂赛乡和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共同成立的昂赛自然体验项目试点通过审批,成为我国首批国家公园生态体验特许经营试点之一。在体验项目中,当地牧民担任自然体验向导、司机和接待家庭,带领自然体验者在昂赛乡寻找雪豹、藏原羚等野生动物,观赏自然和文化景观。

牧民桑周告诉记者,过去他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养牦牛、挖虫草,生态体验项目开展后,他报名成为一名牧民向导,“每年在闲时接待几组客人,就能增加1万多元的收入!”

自然体验项目不仅开拓了访客眼界,也为当地带来红利,激发了牧民保护野生动物的热情。“项目开展至今,共接待世界各地的177支自然体验团队。截至去年11月,昂赛自然体验项目已为社区带来176.8万元收益,收益的45%属于接待家庭,45%用于社区公共事务,10%用于野生动物保护基金。”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三江源国家公园团队负责人秦璇说。

生态旅游和传统意义上的旅游有何不同?国家公园的游览应该遵循哪些原则?在国家林草局世界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闻丞看来,国家公园里开展的旅游活动和大众旅游有所区别,游客在国家公园中产生的生态足迹、碳足迹不能对国家公园的保护物种和生态过程造成压力,所以必须以保护为大前提,严格限量、限时、限地域开展相关活动。

“国家公园内的旅游活动是一种生态科普体验,具备环境教育导向,其主题要与国家公园的保护对象和价值观念紧密关联,让体验者在欣赏野生动植物的过程中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产生无尽的自豪感。”闻丞说。

文/记者 周梦爽

编辑/崔毅飞

相关阅读
北青快评|“网红狼”之死启示人与野生动物互动有边界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2-24
保护野生动物,不能只看数量多少
光明日报 2024-12-14
三江源国家公园通告:严禁投喂野生动物
中国新闻网 2024-07-20
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完善 百余种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种群稳定增长
法治日报 2024-06-28
广东首批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共47处
中国新闻网 2023-12-30
野生动物日益“城市化”市民如何与之做好邻居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09
上海野生动物栖息地已建或在建项目22个
解放日报 2023-09-22
野生动物被“洗白”倒卖,如何全链条监管打击?
中国新闻网 2023-03-0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