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岁首体焕新 赛时呈现“最美的冰”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1-11-24 13:01

作为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的比赛场馆,首都体育馆经过多次测试活动,全流程、全要素检验,目前已具备办赛条件。记者今天上午探访获悉,这座53岁的老场馆“上新”了系列科技冬奥设备,为即将到来的冬奥会做好了防疫准备。

一台机器同时查验5项防疫信息

“赛时,所有运动员和场馆运行工作人员都会有这样一个防疫卡。”首都体育馆场馆群运行团队医疗防疫副主任赵成芳演示给记者看,拿着这样一个蓝色卡片,在“多验合一数字哨点”上一刷,即可一次性显示核酸、疫苗、行程信息、健康监测、体温等5项防疫信息。

场馆内10个点位还将摆放上气溶胶样本采集检测设备,它能够将空气中新冠病毒颗粒采集至检测芯片,再由核酸分析仪自动进行核酸提取,20至30分钟即可呈现结果。

还有一台周身银色、前置摄像头的“光场相机”。“这是亿级像素光场阵列相机,内置高清摄像和人脸识别功能,赛时场馆会摆放两台,它能实现远距离识别场馆内人员是否佩戴口罩。”赵成芳说,届时,所有运动员还将配发智能体温贴,只需将一个小芯片类物件粘贴在创可贴一样的物体上,再佩戴至腋下,即可连续监测人体体温。

所有这些疫情防控信息都将汇集至智慧场馆运营中心。记者看到,这个大平台实时显示人员健康监测、体温情况,实现人员动线监测,还能开展近距离接触者排查等功能。

赛时,首体场馆内还将摆放50个防疫物资台,除了口罩、手套、酒精湿巾等常用物品,脚踏式手消毒品能让运动员无接触实现手部消毒。

两小时内实现两种冰面转换

年届53岁的首体曾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时的排球比赛场馆。此次,这座老场馆再度转换身份,将承担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两项比赛任务,并将产生14枚金牌。

改造中,场馆内部增加了制冰功能,建设了一块31米×61米的多功能转换标准冰场,满足赛时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比赛需求,还改造了除湿、送风系统及看台座椅等,座椅采取并列式排布,调整了腿部空间与座椅间距。

“经过测试活动,这两种冰面已经顺利实现两小时内转换。”首都体育馆场馆群运行团队主任丁东解释,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对冰面的要求不同,“短道速滑冰面温度为零下7到9度,厚度在3.5到4厘米,而花滑冰面约零下4到5度,厚度约4到5厘米。”

如何保证快速转换?丁东介绍,一项赛事结束后,场地工作人员会在30分钟内迅速调换冰面附近的围挡、防护垫,计时计分系统、裁判席等一系列设施设备,从而给制冰师留出充分时间修整冰面,“为了赛事的顺利进行,冬奥会时两块冰面厚度都会维持在5厘米,我们会通过对制冰系统排管等调节,改变冰面温度和软硬度。”

冰面的上方还悬挂了36块37平方米的“网格”,形成一个1332平方米的巨型投影屏幕。丁东说,冬奥会时,配合体育项目展示、运动员舞动秀,加上周边布设的激光投影仪,最新的声光电技术将把绚丽的灯光与优美的画面投影至屏幕,呈现“最美的冰”。

首体园区5块冰面赛后服务大众

首体园区场馆群共有5块冰面,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南园区除了承担比赛任务的首体,还包括承担训练任务的首体综合馆改造、运动员公寓改造和新建冬奥赛事中心,北园区包括首都滑冰馆改扩建和新建综合训练馆。它们均在设计之初充分考虑赛后利用,为适应群众性健身打下基础。

市重大项目办城区场馆建设处副处长储卫星介绍,改造后的首体,除保障奥运会赛事需求,赛后既可承接各项国际国内高水平的冰上项目赛事,为首都提供更多更好的冰上赛事,还可与夏季项目实现无缝切换。

训练场馆冬季运动管理中心综合训练馆“冰坛”,赛后在开展专业运动员训练的同时,还将成为向青少年推广普及冰上运动的共享设施。首都滑冰馆赛后将作为全民冰雪运动普及和推广基地定期向公众开放,整个园区实现了比赛、科研训练以及群众健身的全覆盖,将成为中国冰上运动的中心。

文并摄/记者 任珊 潘之望

编辑/谭卫平

相关阅读
“冰丝带+”让冬奥红利惠及更多人
新华社 2024-09-14
北京冬奥会一周年·场馆 | “冰丝带”:成为大众参与冰雪运动的纽带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2-05
聚焦 | 从“最快的冰”到“大众的冰”
新华社 2023-01-31
首体体育公园今起免费向市民开放
京报体育 2022-08-06
54岁首体旧貌换新颜:这里有“最快的冰”,也有“最美的冰”
新民晚报 2022-02-19
八战八破奥运纪录 “最快的冰”靠科技造“魔力”
科技日报 2022-02-14
首都体育馆赛时两小时实现“最美的冰”到“最快的冰”转化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2-06
《律动冰雪》课间操在石景山区中小学推广普及
北京石景山官方发布 2021-11-2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