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丨夹竹桃:布叶疏疑竹,分花嫩似桃
植物图鉴 2021-07-11 09:00

6月下旬回湖北,在小镇的河边桥头偶遇夹竹桃,好大一蓬,红花开了一树。树底下,老奶奶推着车,卖新鲜的蔬菜和栀子花。小时候,邻居家的门口就种有这种植物,每天上学放学都会路过,春夏开花很漂亮,所以对它有些印象,只是不知道叫什么名儿。几年前看图谱,才知道原来它就是夹竹桃,夹竹桃就是它。

1. 南方盛放半年花

夹竹桃(Nerium oleander L.)是夹竹桃科、夹竹桃属下灌木,花有红白二色。据《Flora of China》,夹竹桃科有2000余种,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以前去三亚,在海边见到不少鸡蛋花、狗牙花,原来都是这一科的成员。

夹竹桃一开始确实生于温暖的华南,后来才栽到长江流域。王世懋《学圃余疏》云:“夹竹桃与五色佛桑,俱是岭南北来货。夹竹桃花不甚佳,而堪久藏;佛桑即谨护,必无存者。”王世懋是当时的文坛领袖王世贞之弟,江苏太仓人。他说夹竹桃能活得比较久,而佛桑(即扶桑花)即便是细心养护,也难以存活,说明夹竹桃比佛桑更适应长江流域的气候。这就是为何我在武汉等地能够见到夹竹桃,却难以见到佛桑的原因。

倘若在长江以北,夹竹桃需在温室越冬。明代王象晋《群芳谱》在介绍其栽培养护方法时提到:“性恶湿而畏寒,九月初宜置向阳处,十月入窖,忌见霜雪。冬天亦不宜太燥,和暖时微以水润之,但不可多,恐冻。来年三月出窖。”

夹竹桃的花很好看,凑近了闻,还有淡淡的香味。但谁能想到,这种植物全身有毒,而且毒性不小。据《Flora of China》,夹竹桃全株毒性极强(All parts of the plant are extremely toxic)。食用夹竹桃有着极高的中毒风险,严重时能致死,但正常观赏、闻香都不会中毒。

夹竹桃花期很长,《群芳谱》说它“自春及秋逐旋继开,妩媚堪赏”,福建一些地方因此称之为“半年红”。明代刘侗《帝京景物略》卷3记载:“凡花历三时者,长春也,紫薇也,夹竹桃也。”就连季羡林也曾撰文夸赞夹竹桃能从春天一直开到秋天:

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事实上,在华南地区夹竹桃几乎全年开花,只不过夏秋季花事最盛而冬春季开花较零星罢了。此外,夹竹桃叶片能够有效吸附空气中的颗粒物,加之很少受到病虫害的侵扰,所以尽管有毒,它还是被作为观赏和绿化树种,在南方的城市广为栽培。

2.夹竹桃之得名

“夹竹桃”以其花朵红艳似桃、叶片狭长似竹而得名。“夹”是夹杂,即兼而有之的意思,指夹竹桃兼有竹子和桃花的观赏特征。明代王世懋咏夹竹桃的诗里说它“布叶疏疑竹,分花嫩似桃”。

但是,古诗文中的“夹竹桃”,却不一定指现在的夹竹桃。在明代朱橚《救荒本草》中,凤仙花也被称为“夹竹桃”。《群芳谱》解释“凤仙”说:“苗高二、三尺,茎有红、白二色,肥者大如拇指,中空而脆,叶长而尖,似桃、柳叶,有锯齿,故又有夹竹桃之名。”茎中空如竹、叶如桃,兼具桃与竹之二形,所以凤仙花也叫“夹竹桃”。 北宋代邹浩的一首《移夹竹桃》,说的可能就是凤仙:

将谓轻红间老青,元来一本自然成。

叶如桃叶回环布,枝似竹枝罗列生。

兰助珍羞香不断,萱留喜意色方明。

更移此本家园去,岁岁花时献寿觥。

“叶如桃叶回环布,枝似竹枝罗列生”,正是从叶和茎两个角度来描述此种植物与桃和竹的相似之处。凤仙花的叶看上去很像是绕着茎干回环分布;而其茎不仅中空如竹,在靠近根部较老的部分常常膨大如竹节。但“夹竹桃”作为凤仙花的别名并没有流传下来。

此外,北宋一些标题中含有“夹竹桃”的诗歌,所咏其实是竹子和桃花两种植物。例如李觏(1009—1059)《弋阳县学北堂见夹竹桃花有感而书》,前两联云:“暖碧覆晴殷,依依近水栏。异类偶相合,劲节何能安?”单看标题,很容易以为这首诗写的是夹竹桃。贾祖璋先生已辨析过:“这首诗说的是竹与桃生长在一起,‘异类偶相合’,而且把竹完全包围住(夹住)。”[2]标题里的“夹竹桃花”,其实是夹杂在竹林里的桃花。同样,北宋沈与求《夹竹桃花》“妾容似桃萼,郎心如竹枝。桃花有时谢,竹枝无时衰”;北宋曹组《夹竹桃花》“晓栏红翠净交阴,风触芳葩笑不任。既有柔情慕高节,即宜同抱岁寒心”,皆是如此。我们在读诗的时候需要注意。

一般认为,作为夹竹桃科植物的名称,“夹竹桃”出自元代李衎的《竹谱》。《竹谱》是一部画竹专论,共10卷,分《竹谱》、《墨竹谱》、《竹态谱》、《竹品谱》四谱,其中《竹品谱》又分为全德品、异形品、异色品、神异品、似是而非竹品、有名而非竹品六个子目。夹竹桃属于“有名而非竹品”,位于该书的结尾:

夹竹桃自南方来,名拘那夷,又云拘拏儿。花红类桃,其叶略似竹而不劲,足供盆槛之玩。

此处还提到夹竹桃的2个音译名:拘那夷、拘拏儿(“拏”读“拿”)。在《竹谱》之前,南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提到一种名为“拘那花”的植物,其描述与夹竹桃相符,应当也是夹竹桃的音译名:

拘那花,叶瘦长,略似杨柳。夏开淡红花,一朵数十萼,至秋深犹有之。

此外,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九·支植上》也载有一种译名相似的植物——“俱那卫”:

俱那卫,叶如竹,三茎一层。茎端分条如贞桐。花小,类木檞。出桂州。

明代方以智《通雅》卷42就认为《酉阳杂俎》中的俱那卫即夹竹桃。清初周亮工《闽小记》亦认同之:“盛传闽中枸那卫,即枸那异,夹竹桃也。”

3.夹竹桃何时来到中国?

不过,最早记载夹竹桃的文献可能还不是《酉阳杂俎》,而是更早一些的《罗浮山记》。《罗浮山记》收录于唐代《艺文类聚》:

求郍卫,外国树,英花红粉,至可爱玩。

“求郍卫”与《酉阳杂俎》“俱郍卫”音近,且写法相近。从文献描述来看,夹竹桃的确是“外国树,英花红粉”,且罗浮山位于岭南,地理位置也相符。方以智认为此处《罗浮山记》中所载“求郍卫”亦为夹竹桃之类。但缪启愉等先生所着《汉魏六朝岭南植物“志录”辑释》只说是“外语音译,未详是何种植物。”

如果《罗浮山记》中的“求郍卫”是夹竹桃,那么这种植物的传入时间可追溯至《艺文类聚》成书的公元624年以前。

那么夹竹桃究竟是从何处传到岭南的呢?《中国植物志》中原记载有两种夹竹桃,为夹竹桃 Nerium indicum 和欧洲夹竹桃 Nerium oleander 。在较新的《Flora of China》(FOC中国植物志英文修订版)中,则只保留了夹竹桃 Nerium oleander 一种。按老《中国植物志》记载,夹竹桃 Nerium indicum 野生于伊朗、印度和尼泊尔,欧洲夹竹桃 Nerium oleander 则原产于地中海。

清初周亮工《闽小记》引南宋曾师建《闽中记》:“南方花有北地所无者,阇提、茉莉、俱那异,皆出西域。” 如果能知道上文所述的各种译名来自何种语言,我们就能做出进一步的判断。但这个很难,需要知道唐代初年印度、伊朗、尼泊尔、地中海等地区“夹竹桃”这一植物名称的发音。

虽然夹竹桃很可能早在初唐就见诸记载,但是它并没有什么名气。一直到宋代,这种花期漫长的植物仍主要生于岭南。历史上写到夹竹桃的文学作品也集中于明清,且多从它的名称上做文章。例如李渔《闲情偶寄》就认为“竹”与“桃”的象征及寓意相距甚远,“夹竹桃”当更名为“生花竹”,正好弥补竹无花之憾:

夹竹桃一种,花则可取,而命名不善。以竹乃有道之士,桃则佳丽之人,道不同不相为谋,合而一之,殊觉矛盾。请易其名为“生花竹”,去一桃字,便觉相安。且松、竹、梅素称三友,松有花,梅有花,惟竹无花,可称缺典。得此补之,岂不天然凑合?亦女娲氏之五色石也。

还有一些文献记载了夹竹桃中的“奇品”。《群芳谱》引何无咎云:“温台有丛生者,一本至二百余干,晨起扫落花盈斗,最为奇品。”我在小镇桥头见到那丛夹竹桃不过十余干,无法想象“二百余干”是何景象。明代孙国敉《燕都游览志》亦载有北京的两棵夹竹桃“大树”:

原宣城第园,在灵济宫前府第中园也。众木参天,夹竹桃二大树,层台高馆,不下数十张席者,日无虚地。

灵济宫曾经是西城区灵境胡同的一座道观,今已不存,这2棵巨大的夹竹桃想必也未存活至今。前文说夹竹桃畏寒,在北方过冬需移入温室。那么北京的这两株是如何做到室外越冬,且花繁叶茂、遮天蔽日的呢?也是神奇。我在小镇护城河桥头所见的夹竹桃,是我见过最大的一丛,当时已觉难得,但比起上述“奇品”,还差得远。

在明代,每一年夏天来临之时,妇人们会采一些夹竹桃花,与洁白的茉莉一起戴在头上,王象晋称之“娇袅可挹”。这是更让人动容的画面,那里有爱美的普通人,对这种开花灌木的感情。

作者简介:江汉汤汤,企业职员 / 中国美术馆志愿者讲解员 / 自由撰稿人,着有《古典植物园》(商务印书馆,2021.04)。个人微信公众号【古典植物园】。

编辑/王静

相关阅读
过年植物千万别买这些!小心脱发、失明,还会致死!
健康之路 2025-01-23
新知|三裂叶薯:叶片似爱心花朵如牵牛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0-31
写作|汪曾祺: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作家联盟 2024-10-25
节气丨白露:露沾蔬草白,天气转青高
人民出版社读书会 2024-09-07
散文|人间草木:穿着旗袍的凤仙花
汪迷部落 2024-05-04
国家植物园桃花观赏季周末开幕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22
写作|冀楠临:秋心憩园感叶红
作家联盟 2023-11-12
国家植物园引进新植物延长彩叶观赏期
北京海淀官方发布 2023-11-0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