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2020未来科学大奖周举办线上开幕仪式。由此,这一为期4天的全球性科学盛会正式拉开帷幕。未来科学大奖周联席主席与未来科学大奖历届获奖人、捐赠人、科学委员会委员、监督委员会主席齐聚云端,共同启动2020未来科学大奖周。
2020年新冠疫情给全球带来了重大的影响,未来科学大奖周活动以云端形式进行呈现。今年,未来科学大奖周的主题是“科学之光 温暖世界”,寓意为未来科学大奖愿做一粒火种,在人类面临共同挑战的当下,凝聚更多爱与力量,点亮科学之光,温暖整个世界。
未来科学大奖要做世界公认奖项
未来科学大奖是中国首个由民间公益组织颁发的世界级科学大奖,创立于2016年,下设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三个奖项, 表彰大中华地区做出的、在世界上有长期重大影响力的科研成果。
据了解,五年来,未来科学大奖共产生了20位获奖人。这些获奖人是基于全球视野而产生的,他们的科研工作和学术水平在各自领域内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大奖的影响力已从华人科学界逐渐扩展到国际科学界,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同和科学界的深度参与。
未来科学大奖周联席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田刚表示,希望借科学界云端年度盛会这样一个机会,礼赞科学成就,弘扬科学精神,唤起科学热情,以科学精神影响中国、影响世界、影响下一代。他指出:“在过去五年中,未来科学大奖在民间科学奖项设立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实现了阶段性目标。我们的愿景是要做全世界公认的大奖。”
获奖人领域广泛 见证基础科学不断发展
开幕式上的对话环节由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委员、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王晓东,以及未来论坛创始理事、未来科学大奖 - 生命科学奖捐赠人、高瓴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磊共同主持。
王晓东表达了对12位未来科学大奖捐赠人的致谢,他表示,中国年轻人对科学的追求,也逐渐地觉醒,认识也越来越深刻,所以捐赠人对未来科学大奖,对开社会风气之先的意义是非常之大的。
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委员,斯坦福大学化学工程学系主任、K.K. Lee 教授、化学教授和材料科学与工程教授,斯坦福大学可穿戴电子中心创始人和主任,美国工程院院士鲍哲南表示:“未来科学大奖的科学委员会成员都是我非常尊敬的优秀科学家,同时科委会中出现更多女科学家的身影。近年来,随着未来科学大奖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我们看到被提名人数在不断增加,所涉及的科研领域在不断扩大,这也使得未来科学大奖获奖人的科研领域越来越广泛。”
评奖机制为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改革提供良好示范
未来科学大奖监督委员会主席、对外经贸大学法学院红天讲席教授高西庆介绍了五年来,监督委员会在未来科学大奖的评奖机制、流程管理、人员选任等方面做了大量顶层设计工作,并予以不断完善和改进,从而保证大奖的公平、公正与公信,为未来科学大奖的百年科学梦奠定了基础,并获得了全社会的认可和科学界的认可。“希望在今后的一百年里,人们能够看到我们在早期的付出,也希望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未来科学大奖能够持续为国家科学发展,为世界科学进步做出贡献。”
2017年未来科学大奖 - 物质科学奖获奖者潘建伟认为,未来科学大奖作为民间发起的科学类奖项,采用的提名邀约制和国际同行评议制,能更好、更客观地反映评奖的真实价值,未来科学大奖确实起到了风向标的作用。从12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中,改变了原来的推荐制,变成了提名制,可以说未来科学大奖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好的推动作用。
未来科学大奖 - 生命科学奖捐赠人、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创始及执行合伙人沈南鹏表示,未来科学大奖将充分结合国际上的优秀案例,摸索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适合大奖自身特点的解决方案,共同打造一个延续百年、千年的未来科学大奖。此外,沈南鹏认为未来科学大奖要做出全球影响力,让更多人知道中国不仅在科技转换上诞生了一批全世界最优秀的科技企业,中国科学家在基础科研最源头的领域里也取得了全球瞩目的成就。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李佳
编辑/张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