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ng听|20岁女生画漫画“分享”抑郁症:我叫它“亲爱的噬魂怪”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0-11-16 12:48

2019年10月的一天,本来应该是上课的时间,秦小臻(化名)却手脚僵直的躺在宿舍的床上,这是她人生第一次旷课,但她却意识不到这些,她睡不着觉,眼泪顺着面颊往下流,却不知道为什么而哭。

有上课回来的室友被她的样子吓坏了,把纸巾递给她,她却无法接过轻薄的纸巾,只能由室友替她擦去泪水。

“直到我那个样子的时候,我才意识到自己确实生病了。”秦小臻说,后来她去医院进行了检查,医生确诊她为重度抑郁。

经过药物治疗,秦小臻的病情得到了改善。从抑郁转为躁郁后,她开始拿起画笔,用漫画的形式将“抑郁症”描绘出来分享给大家。其实她也害怕这么做,会被父母责备,怕有人说,“你生个病为什么要让全世界都知道?”

但吃过药后,小臻能冷静下来,她分享画作并接受媒体采访,她觉得这是正视疮疤,而不是把疮疤用创口贴遮挡起来。她希望社会上能够有人理解抑郁症群体,“我们很需要理解,尽管很多人理解不了。” 

感情纠葛导致人生规划迷失 

秦小臻把抑郁症称为“亲爱的噬魂怪”,“噬魂怪”是一种动画电影里的虚拟生物,它能够吸食人的灵魂,让人变成行尸走肉,因此也成了抑郁症的代名词。

秦小臻用她的画笔一笔一笔的将“噬魂怪”涂抹出来,只有在这个忘我的过程中,她才能调动起仅剩无几的理性思维,把她对抑郁症和自己的人生加以分析。

秦小臻会给每一幅画加以注释,画完,她就感觉对抑郁症和自己又多几分了解,她能够感受到自己站在远处,看着画中的某个物品,就看到了曾经抑郁的自己。

现在,这份漫画已经有厚厚的一摞,画风很简洁,但却不怎么成系统,一幅画里可能表现了很多个跟抑郁症有关的内容,但看起来却互相并不关联,秦小臻把画作分享到网上后,很多网友说“看不懂”。但秦小臻说,她是把平时不敢表露出来的内容画出来,每一幅都是她和画作间的交流。

思维跳跃的秦小臻是一个出色的桥牌爱好者。她曾一度将桥牌视为未来的事业,纳入到自己的人生规划中。正因为她太爱桥牌,她的抑郁症也是因一件与桥牌有关的事情被激发出来。

秦小臻是大学桥牌队的核心,而且是队里唯一的女生,她和队友们代表学校去参加省级比赛,拿到了全国第三,这本是一个非常傲人的成绩,但在秦小臻心里却充满了自责。

起因是她和一个成员产生了感情,两个人志同道合,把桥牌当成了人生的目标,他们曾经幻想着以后开一个桥牌俱乐部推广桥牌。但年轻人的感情总不稳定,感情问题爆发后,秦小臻的未来“幻灭了”,她对桥牌失去了兴趣,而感情的纠葛也影响到了团队的比赛。

比赛完成后,秦小臻坐在回北京的飞机上,从机舱窗口往下看,一种死的意念涌上心头,她突然盼望着整架飞机就此坠毁,了却残生。“可能很多人会认为我的想法很恶毒,但事实上当时我的意识里已经没有周围的人,我是孤独的,感觉不到周围还有其他的人在。”

来机场接秦小臻回家的父母,看到了一个瘦了十几斤且眼神空洞的女儿,妈妈问她:“你怎么了?出了什么事?”

秦小臻的父母并不知道,自己的女儿已经患了抑郁症,她写遗书,还想去捐献器官。患病后,秦小臻不止一次的想自杀,她查了很多种自杀的方法,希望找到一个痛苦最小的方式。

现代心理学精神分析流派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同时存在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当秦小臻站在天桥上想跳下去的时候,她能够切身体验到生与死的自我在交锋。

早在她走上天桥的之前,求死的自我就在她体内发动着力量,这个自我总是能够很轻松的给她带来负能量,让她对周围的一切都失去信心,并且不断的否定自己:“我是那么的糟糕。”而求生的自我却很渺小,被挤在角落里,除了小声的念叨着“你不能死”,似乎什么也做不了。

“这种感受是真的,并不是我虚构出来的,没有患病的人是体会不到。”秦小臻说,正是求生的自我那微弱的声音,鼓励着她拨通了北京市自杀干预热线,她跟接线员聊了很久,她能够感受到求生的自我在慢慢变大,也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大脑在欺骗自己。

我觉得太累了却不能放弃 

“我身边的朋友告诉我,我并不是很糟糕,是大脑给我传达了否定的信息,很多人可能意识不到,大脑是可以欺骗自己的。”在外人看来,秦小臻不但不糟糕,甚至还很优秀,她能够把被认为“最复杂的智力运动”桥牌打的那么好,她还能用绘画时刻表达自己,她高考考了600多分进入重点高校就读。

但这一切在秦小臻看来,并不完美。譬如她虽然高考考了600多分,但当她来到大学报道的时候发现,几乎所有的同学分数都比自己高。同学们听说她是北京考生,都会很好奇的问她:“你们的高考是不是特别简单”,这让秦小臻更激发起了自己考砸了的想法。

秦小臻学的是设计专业,这个专业没有什么作业,考核以设计作品为评价标准,但每个老师的审美角度不同,如果不能从老师的审美来做设计,得出来的分数又要全专业大排名,看着一摞摞名字下面埋着的自己,她就会不断的发问:我怎么会这么糟糕?

刚开始上专业课的时候,老师让同学们用计算机建模,“计算机建模?我不会,没学过。”秦小臻说,而老师会说:“没学过吗?那下去自学一下。”

连专业课老师的基础要求都无法完成,就无法进入老师的个人工作室,也就意味着无法学到实践内容,秦小臻觉得很恐慌:“若真是这样,我以后靠什么找工作?”

更让她恐慌的是,每次校园双选会后,学姐学长或者助管老师都会把一些大公司的招聘需求传达回来,看的秦小臻灰心丧气,但随后几天就会有这个学长去了华为、那个学姐接到了腾讯的offer的信息传到她的耳朵里。

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让秦小臻对大学的认知产生了怀疑。高三的时候,无论是母亲还是老师都跟他们强调一句话:考完就解放了,大学轻松多了。

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指出,个体的态度和行为不一致的时候,就会出现不适感,这就叫认知失调。认知失调会产生焦虑感,要消除这种焦虑感,要么调整态度,要么调整行为。

秦小臻选择调整行为,她立志要在大学重新开始。于是,她陷入到班级的“内卷”里,开始跟同学们一起疯狂的刷绩点,同时参与了六个校内活动,还兼职为课外公司做设计工作。

这种状态一直坚持到患病前,秦小臻终于觉得自己太累了,她形容自己像是不断推着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再也挪动不了一步。

后来,秦小臻尝试放手,但后来她发现这个决定是错误的。当她把这些烦琐的事务扔掉后,她的内心感觉像倒掉所有水的玻璃杯而负能量却向洪水一样倾斜进这个空杯子里。她确实不再厌恶繁重的学习和工作了,但她开始厌恶吃饭、厌恶喝水、厌恶呼吸、厌恶明天升起的太阳。

“抑郁症患者并不是对某一件或某几件事情产生不适,而是单纯的对自我产生不适,对未来产生不适。如果真的是对什么事情不满意,大可以去解决这些事情,这就不是抑郁症。”所以,秦小臻认为大学期间的这些焦头烂额的事情其实并没有对她的病情有太多影响。

赞誉声中长大让我以为自己“完美”

有关抑郁症的病因至今仍旧没有明确,北京回龙观医院杨甫德教授介绍,研究认为抑郁症的产生有三大因素:第一,生物学因素,与大脑功能结构和遗传有关;第二,社会环境因素,如生活压力大、人际关系紧张或突发事件导致的应激反应;第三,心理性格因素,抑郁症患者往往自我目标明确、自我抱负很大,期待认可,害怕失误等等。抑郁症的发病是综合因素所用的结果,并不是单一因素。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抑郁症是一种“失落反应”,是人目前生活中的失落经验,引发了潜藏在潜意识中童年生活失落经验的痛苦,两者交互作用后,导致人在情绪上陷入痛苦绝望的困境。

根据精神分析理论对抑郁症心理因素的解释,个体对童年生活中失落的痛苦经历,始终不会遗忘,只是因为每次回忆会带来痛苦,因此将这些经历压制在潜意识中。当现实中的失落引起潜意识中隐藏已久的童年痛苦时,新旧痛苦交互作用,会使当事人陷入情绪低谷。当事人为了减轻这种痛苦会产生心理防御机制,将现实中使其失落的外因在心理上内化。

如果说对桥牌队友的感情纠葛是只是触发点,那日常繁重的压力也仅仅是外在的环境因素。秦小臻在患病后对抑郁症有了很多的了解,她认为自己的病症是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同时造成的。

“我的同学都说我是个完美主义者,也都劝我不要再跟自己较劲了。”秦小臻说,她对于任何事情细节上的追求都近乎苛刻,“糊弄”、“差不多”这些词从来都不会出现在她的脑海里。做专业设计的时候,她会为了图稿中一毫米的差距而反复修改,如果不这样做,她就会觉得自己很失败——这样的思维方式是从她小时候就开始养成的——如果我不更好一点,就对不起外界的赞誉。

今年上大二的秦小臻从幼儿园开始就是家长和老师眼中最优秀的孩子。但是秦小臻如今却绞尽脑汁也想不到老师和亲属到底是因为什么夸赞她,她只记得妈妈总是说“你比我同事的孩子要优秀”,或者老师会说,“你比别的小朋友都更好”。

四年级的家长会后,优秀的秦小臻父母被老师单独留下,原因是全班只有她没有报过课外的英语班,从那以后,英语班就成了秦小臻学海生涯形影不离的伴侣。除了英语班之外,她还学习了音乐、舞蹈以及绘画。父母会告诉她,你只有这样做,爸爸妈妈才会以你为骄傲。

90年代末,秦小臻的父母从不同的地方来到北京相识,姥爷家有重男轻女的观念,从小妈妈就教育秦小臻要强大起来。爷爷家的孙辈们普遍成绩不好,爸爸希望秦小臻能出人头地。两边的亲戚们也会夸赞她,你是全家最优秀的孩子,是我们全家的希望。

父母、老师和亲戚的夸奖,让秦小臻意识到要做 “最完美的孩子”,虽然她感受不到什么压力,并且能够从夸赞中体会成就感,但她开始淡忘自己的缺点,以至于到现在她也回想不起自己儿童时期有过什么缺点。“但人怎么会没有缺点呢?这世界本身就是一半光明一半黑暗的。所有人只接受我的正面,不接受我的负面。”

得病以后,秦小臻认识了一个病友,是北京某大学的研究生,他的家来自山东农村,兄弟姐妹很多,可以说是“全村的希望”。不久前,这位病友自杀了,看到了他在微博上用皮皮时光机发出的延时遗言,秦小臻报了警,请警察去料理后事,这位病友在遗言中说:这个家成为了他的负担,他感觉自己是在为家庭而活着,可是他承载不了那么大的期望,他觉得很没用,很自卑。

“家庭会给孩子寄托太多希望,但我们却无法怪罪家庭。”秦小臻说,她在就医的时候,既看到了很多同龄患者,也看到了很多父辈的抑郁症患者,她觉得抑郁一直都存在,只是在父辈身上并没有察觉。直到网络的兴起,科学的发展人们才发现身边有很多抑郁症患者。

 “父母的生活不如我们,他们比我们更缺少爱,所以他们总是紧紧的抓着我的手。”秦小臻想起来,她直到上初中以后,妈妈还会每天接送她上学。可是,这让她成了同学里最特殊的一个,这让她觉得很焦虑。而如果妈妈因为工作无暇去接送她,她也能够感受到妈妈的焦虑,妈妈的焦虑会让她更加紧张。“每个人都是第一次做父母,并不知道如何去表达舔犊之情。”

在秦小臻的印象里,妈妈是个女强人,有时候会把压力承载下来回到家里释放。而爸爸则是一个相对内敛的人,会很照顾她的感受,也承载着妈妈的感受。“我曾经以为我爸爸无所作为,但后来我懂了,他的作为是我看不到的,我有时候甚至会担心,我爸爸会不会憋坏了。而对于我妈妈来说,我一直觉得我是她宣泄的一个出口,每个人都需要宣泄,如果我不让她宣泄出来,我妈妈可能也会憋坏的。从家庭的角度来说,我说不清他们在我家扮演的角色是什么,但合在一起就是我的爸爸妈妈。”秦小臻说,她并不责备父母从小的严苛要求,因为她能理解,父母会把童年时候的经历和缺失移植到下一代身上,然后这样一代代循环往复下去。

有死念时希望有人送来一束光 

秦小臻能理解母亲的宣泄和父亲的承担,因为在她患病前后,她发现倾诉其实对于抑郁情绪会有很大的舒缓作用。从小,家庭教育就告诉她行为要得体,要学会控制情绪,这让她哪怕是遇到被攻击或者被挑衅的时候也选择忍气吞声地憋在心里。

到外省上大学后,北京孩子的身份,让秦小臻的孤独感倍增,虽然经过了一段时间,同学们也相处融洽,但她还是很难找到足够的倾诉出口。有的时候,秦小臻会和仅有的闺蜜吐露心声,但所讲述的内容也只是其内心深处的冰山一角。

患病以后,秦小臻开始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冷漠。待她病情稳定后,她承认那些冷漠更多的是来自她自己的体会,而非别人。“抑郁症患者最不想听到的话就是:‘你不要胡思乱想了’。尽管我知道这句话的意思是为了宽慰我,但在抑郁情绪下的时候,我的心是冰冷的,我会认为,这是对我的否定,是我自己造成了现在的局面,而我还在污染别人。”

秦小臻觉得这还是求死的自我在作怪,而另一个求生的自我,则不断的促动她去寻找倾诉的出口。她加入了病友群,微信群里全都是抑郁症患者,群里的交流看似是灰暗的,但却很有效果。没有发病的病友会劝说寻死的病友:让我们再坚持一天好吗,就一天,在这个丑恶的世界再坚持一天。“可能很多人会觉得这样的话很暗黑,但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这是一种肯定和鼓励。”

病情最严重的时候,秦小臻觉得自己对于这个世界毫无意义,所以她想去捐献器官,让自己变得能稍微“有用”。临自杀之前,有病友在群里跟她说:如果我知道你的未来全是黑暗,我宁愿你去死,我支持你自杀。但是我能够看到你的未来有一束光,所以请你再坚持一下。

在抑郁症群体里,不需要阳光普照,只需要一束明亮,就足以让人看到希望。秦小臻相信了病友的话,她求生的自我突然就强大了起来。

后来,秦小臻拿起画笔开始画画,她觉得哪怕自己因为画画而加重了抑郁症病情,最终成了抑郁症群体里的牺牲者,她也想让社会更多的了解抑郁症,并且去正确的看待抑郁症。

秦小臻想通过漫画告诉那些把抑郁症说成“富贵病”、“心理承受差”的朋友。没错,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金字塔,抑郁症确实是高层次需要中才会出现的。但抑郁症会让人厌倦喝水、吃饭和睡觉,严重的影响了第一层次需求,而且抑郁症是被动的,并非像感冒或肠胃炎一样,因为自己穿的太少或者胡吃海塞而得病。

秦小臻的漫画里还有一句话:“十个人里有九个抑郁”,她还想通过漫画告诉那些觉得“我也有抑郁症”的朋友们,“人生不如意事十八九”,抑郁情绪并不等于抑郁症,抑郁情绪是可以通过心理和行为进行调节的,而抑郁症需要有科学的检测,依靠吃药治疗才是最有效的途径。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每个抑郁症患者都想倾诉,但却不敢,因为大家对抑郁症并不了解,有的人会指责你,有的人会嫌弃你,还有的人可能会无意中说出很伤人的话。”秦小臻说,我们需要倾诉,以及对方说:“我理解你”。

这四个字,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就足够了。 

实习生 汉雨棣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子渊
编辑/张彬

相关阅读
她对抗抑郁症,还以第一名考上了研究生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9-07
性格开朗并非抑郁症“绝缘体”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3-07-24
爱笑的人不会得抑郁症?如果朋友抑郁了,你一定要这样做!
科学辟谣 2023-07-06
又一位巨星陨落,请正确认识抑郁症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7-06
痛心,歌手李玟去世!爱笑的女孩也会得抑郁症吗?
科普中国 2023-07-06
那些与抑郁症斗争的孩子与家长 医生:治疗是要让孩子们回归正常生活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5-25
马思纯现身说法安慰患抑郁症网友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9-26
找到抑郁症在脑中发病机理的女科学家
中国青年报 2022-07-0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