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新知|日本:“海绵城市”名古屋的防涝机制灵不灵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24 10:00

跟大陆比起来,日本的河流流程短,水势急,暴雨来时极易泛滥,自古“治水”“防水”就是政府和老百姓都需要参与的课题。可是时代发展到现代城市,乃至聚集千百万人口成为大都市,早已和小农时代的用水排水方法完全不一样了。下面我就以我居住的日本中部地区大都市、被誉为“海绵城市”的名古屋为例,介绍一下这里防洪防淹的几大要素。理清这些概念,就会基本上把握日本的都市防洪防涝机制了。

在日本不仅要交自来水费还要交下水费

“上水”就是城市给居民及工厂等提供的管道来水,是干净水,是要按取水量交水费的。下水就是居民及工厂等排出的污水,在现今的时代,下水要进行净化处理,工业污水还要进行特殊处理,所以在日本不仅交上水费,还要交下水费(日本的水费账单上,明明白白写着下水道使用费一项)。

市政府的一项主要服务工作就是管理上下水,相关部门名称叫做“上下水道局”,公务员们都要到那里轮岗,搞清整个流程。

最早期的城市下水道是排水渠式的,污水就直接排到排水渠,雨水也流到排水渠。后来有了污水处理要求后,就完善管道式下水道,集中到一处进行净化处理,再放流到江河。

下水道不是用来走雨水的,但有的地方也能接住雨水,路面下水井盖等都直通下水道,水可顺此道流入。

名古屋的下水道主管道,比孩子的身高要粗些是肯定的,但并不是大家传说的英国式、德国式那种人可以在里面跑的下水道。靠它装雨水肯定不够,日本还另有走雨水的排水沟与排水渠。

排水沟和都市下水路确保雨水排走

雨水才是发生水灾的元凶,因而城市里必须设法开辟让雨水流入和排走的路径。

城市里的道路、住宅的旁边都有排水沟,下雨时雨水就会流入沟中,不会在路面横流。以前的排水沟多为明沟,现在多是加了盖的暗沟,雨水通过预留的缝隙进入沟内。

比排水沟容量更大的是都市排水路,名古屋市有很多条这样的下水路。街边排水沟都是跟下水路相连,排水沟的雨水流入下水路。

都市排水路原则上要求是明渠式的,地表的雨水从道路两边的暗沟流入明渠,不用经处理,可以直接排放到河里。

这种下水路是防洪设施的一环,不用来排放污水,而是城市水系形象,看起来像个小河,平常深受市民喜爱,常常两边种着花木,是市民散步的好去处。

设有几十座“抽水所”用于处理低洼处积水

可是,城市大型化后,各处都被见缝插针地建上了房子,包括低洼地和以前的积水滩。这些地方的雨水进不了下水道,或是下水道的雨水排不到河里怎么办?一个城市总会有一些地势低洼的地方,雨水往低处流,暴雨之下这些地方积水特别快,往往受灾最严重的就是这些地方。

为了不让这些区域的民房、商铺、地铁等浸水,市政府设有水泵抽水所,雨天开启后就可以把积水抽到河里。实际操作主要是:低洼地临近河边的地方设置抽水泵房,将流过来的雨水泵入河里。

名古屋是一座240万人口的大都市,设有40多处抽水所,平常定时点检,保证随时能启动工作。不过这个数量的抽水所也不是万无一失的,难免有“翻车”的时候。2000年9月,下了一次集中豪雨,史称“东海豪雨”,市区单日的降雨量就超过了400mm,猛烈的瓢泼大雨,竟然把某低洼处的抽水所泵房都给淹灭了,于是这个地方的民房和地铁全浸了水,好几日退不了。

顺便说一句,民房被淹或有被淹危险时,居民都可以去附近的避难所(一般是公立小学校)躲避几日,渡过难关。

雨水调整池建在地下自动化处理雨水进出

在自然环境下或农业生产地区,地面上会有很多自然形成的湖泊、海子、池塘等,储存雨水和河流溢出的水,对河流的水量起到调节作用。现代都市人口集中居住,空间逼仄,不断填埋池塘,恨不得每一寸都开发成住人的地方,当超过预想的大暴雨来了之后,光靠排是排不掉也没地方可排的,以至于成灾。

名古屋市在前述“东海豪雨”水灾之后,着手建新时代“雨水调整池”, 也叫做“雨水调节池”,或叫“雨水滞留池”。这种“池”建在车站、公园、运动场等公共设施的地下,不占用地表面积,能自动化地处理雨水进出,是高科技与建筑物的现代结合。

名古屋现在已经建了至少三个雨水调整池。名古屋市在那次造成巨大损失的水灾之后,没有再发生过城市浸水,地下的储留空间“雨水调整池”相继发挥了作用。不过,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异常天气增多,未雨绸缪,这种地下工事还在陆续增建。

说是“池”,看起来可是个巨大的管道式空间,埋在地下50米深,直径6米,长度约5公里,比新干线的隧道还要宽敞。

名古屋站一带地上有各种高楼,有4条铁路线和一条新干线交会,地下有不同深度的两条地铁线交叉,还有跟迷宫一样的地下商业街,多维度交叉聚集,异常繁忙。在这最下面就是大型雨水调整池的位置,以后这里就再不会有浸水的担心了,还能作为防空避难所。

还要说一句,广为流传的东京“巨大下水道”,其实也是雨水调整池,而不是平常走污水的“下水道”。

透水性铺装将硬路面“软化”

城市的发展是泥土越来越少,混凝土和柏油沥青越来越多,是个地表和路面硬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损害了自然界的雨水往地下渗透机制,使得过多的雨水在地表横流,这也是造成城市浸水的一个原因,而且会影响到地下水系。

日本的城市发展,现在是要将地表和路面“软化”,当然不是泥土化,是采用一种“透水性铺装”化。比如,铺柏油马路时让它具有透水性,铺人行道也采用透水性材料,停车场地面要有透水性能等。

日本常见的人行道可以透水,除了公家的措施,还有很多私人家庭可以做的储雨水槽等,政府都会给予税金优惠。

在高校开设相关的都市环境学科

现在日本的不少大学开设了“都市环境”专业,名古屋也有。此专业属于工科大类,这个专业要学习桥梁结构、建筑基础、公路、水理、土质、测量、建筑材料和环境生物等等,给日本的城市管理、水道管理等供应专业的人才。    

文/雪田

相关阅读
日本航空自卫队一运输机在名古屋机场紧急着陆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7-03
新知|日本:“海绵城市”名古屋的防涝机制灵不灵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24
视界|第18届“名古屋中国春节祭”开幕
新华社 2024-01-06
中国驻日本名古屋总领事馆:尚未收到有中国公民伤亡情况报告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01
日本名古屋市一硫酸厂发生火灾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3-11-0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