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深度关注丨“产能过剩”是假 贸易保护主义是真
​中国纪检监察报 2024-06-23 15:42

继今年2月对中国制造联网汽车开展国家安全风险审查后,美国近日宣布在原有对华301关税基础上,对自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锂电池等中国产品进一步加征关税。

近日,在匈牙利布达佩斯的比亚迪汽车展厅,消费者正在体验一辆比亚迪电动汽车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一段时间以来,美国个别政客和媒体给中国新能源产业贴上所谓“产能过剩”标签,频频炒作中国新能源“产业政策扭曲全球市场”“产能过剩导致不公平竞争”等。当前,全球新能源产业的供需现状如何?中国新能源产业真的“产能过剩”吗?美国炮制“产能过剩论”背后的真实动机又是什么?

把中国新能源产品出口多等同于“产能过剩”有悖常理常识

“什么是产能过剩?西方向亚洲的出口属于产能过剩吗?假如一个国家只为自己的市场进行生产,那么贸易从何谈起?”瑞士《新苏黎世报》近日刊发评论文章说。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看待产能问题应当秉持市场经济原则和价值规律。如果各国仅以本国市场布置产能,国际贸易就无从谈起。各国基于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形成各自不同的产业结构和产能规模,并通过“买全球、卖全球”的国际贸易共享专业化分工带来的收益。这不仅提高了全球资源配置效率,也增进了各国人民福祉。在这种情况下,一国的产能超出了国内市场需求,是经济全球化中根据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工的自然现象,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表现之一,并不是所谓“产能过剩”。

“把中国新能源产品出口多等同于‘产能过剩’,既有悖常理与常识,与客观事实也是严重不符的。”商务部政研室副主任丁维顺说。

“气候变化挑战是全球性问题,供需匹配与调节需要从全球范围、全局视角来看待,因为中国有出口就认为中国在新能源产业产能过剩的论断完全站不住脚。”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教授崔凡告诉记者,全球气候变化危机形势日益紧迫,能源转型亟待进一步加速。从总的供需情况看,新能源产业的供给是不能满足现有需求的。

绿色低碳是大势所趋,新能源产能扩大主要源于全球绿色转型需求的快速增长,特别是在超过130个国家和地区提出碳中和目标的背景下,全球对新能源产能的需求远远大于产出。根据国际能源署测算,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需要达到约4500万辆,是2023年的3倍多;2030年全球动力电池需求量将达3500吉瓦时,是2023年全球出货量的4倍多,均远超目前全球供给能力。

“考虑到技术更新,现有部分产能还可能退出,还需要新增大量先进产能才能满足需求。”崔凡说。

近年来,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带动相关产品出口加速增长。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新三样”产品出口额首破万亿元大关,增长近30%。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新能源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市场。

“正是因为认识到新能源产业在未来具有巨大的需求和发展空间,而中国这些产业的竞争力以及市场份额又在近年来取得了迅速的提高。为了遏制中国新能源产业的竞争力,以政治干预扶持其本国产业,一些西方政客提出了中国新能源产业‘产能过剩’的伪命题,以此行贸易保护主义之实。”崔凡说。

近日,江西省永新县工业开发区的某锂电池生产车间内,工人在生产线上包装出口非洲国家市场的消费类锂电池产品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从发起贸易战、科技战,到鼓噪“脱钩断链”“去风险”,再到构筑“小院高墙”、发布投资限制令,美方一再将经贸问题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企图不断强化其垄断优势,阻碍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发展进步。英国伦敦经济与商业政策署前署长罗思义近日撰文指出,美国担心在国际贸易中,自己越来越多的产品无法保持价值链高端地位。

“目前美国对中国新能源产业加征关税,采取的是先下游再上游、沿着产业链逐步挤压的方式,意图逐步削弱中国新能源产业竞争力,为本国谋求更有利竞争地位和市场优势。”崔凡说。

美国针对新能源汽车等制定歧视性补贴政策,扭曲了公平竞争,严重扰乱了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和供应链

中国新能源产品为何畅销海内外?按某些美国政客和媒体的说辞,这靠的是“倾销”和“补贴”,并渲染“中国产品出口威胁他国产业发展”的论调。

倾销是指把产品以低于成本价向国外出口的做法。从比重来看,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数量占产量的比重仅为12.5%,明显低于德国、日本和韩国等国家;从价格看,中国新能源产品性价比高,比较优势明显,出口的新能源汽车价格低于当地同类车型,但仍高于其在国内售价。以欧洲市场为例,中国出口欧洲的新能源汽车价格虽低于欧洲本土同类车型,却比国内售价高1到2倍,“倾销”一说不攻自破。反观美国,通过出台《芯片与科学法案》《通胀削减法案》等法律,大搞排他性、歧视性补贴,直接干预市场资源配置。比如,《通胀削减法案》规定,对最终在北美组装的电动汽车提供每辆最多7500美元的税收抵免。

崔凡告诉记者,《通胀削减法案》明确禁止受补贴企业使用中国成分,要求优先使用美国成分,这种进口替代补贴属于世贸组织规定的禁止性补贴。这样的补贴措施不仅会破坏多边贸易体制,干扰国际贸易与投资,也是对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危机努力的伤害。

“另外,《芯片与科学法案》中的补贴措施有所谓‘护栏’条款,凡是到中国进行大规模投资或者与中国企业有所谓重大交易,受补贴的企业就需要退回补贴。这种对国际贸易与投资存在严重扭曲作用的歧视性补贴,我们也是坚决反对的。”崔凡说。

近日,中国就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及其实施细则中新能源汽车补贴等措施在世贸组织提起诉讼。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表示,美方以“应对气候变化”“低碳环保”为名,出台《通胀削减法案》及其实施细则,以使用美国等特定地区产品作为补贴前提,针对新能源汽车等制定歧视性补贴政策,将中国等世贸组织成员产品排除在外,扭曲了公平竞争,严重扰乱了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和供应链,违反了世贸组织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等规则,中方坚决反对。

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领域的优势,是全球市场需求、技术创新、充分竞争的结果,绝非靠所谓“倾销”“补贴”而来。

“有一个问题值得思考:为什么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为什么有些发达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危机喊得响,但新能源产业乏善可陈,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反而一个接一个?”崔凡认为,中国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决心坚定、规划明确、政策稳定,较好发挥了市场和政府的作用,超前的产业布局、完备的产业体系、开放的市场环境、充分的市场竞争等才是中国新能源产业得以迅速成长的根本原因。相反,一国若是在制定产业政策时违背经济规律,刻意通过“去风险”等方式扰乱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最终也将围困自身。

中国新能源产业在开放竞争中练就了真本事,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转型作出巨大贡献

美国并非中国新能源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以电动汽车为例,面对美方的多重限制,2023年中国对美出口电动汽车的数量仅1万多辆,今年一季度降至不足2000辆。在此背景下,进一步加征关税的实际意义并不大。美国此举是否还有其他意图?

在美国大选年打出对华关税牌,展现对华强硬,有利于争取某些群体的选票。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刁大明认为,拜登近日宣布的关税计划俨然就是一件讨好以汽车产业著称的密歇根州等竞选关键州选民的“定制产品”。

“美国政府阻碍物美价廉的商品进入美国,提高民众生活成本,这样的做法也难以获得民众认可。”有媒体评论指出,美国不择手段打压中国,解决不了自身存在的问题,反而会不断给自己、给世界制造更多麻烦。

事实上,美国鼓噪“产能过剩”之类的话语陷阱是故技重施。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汽车、半导体等产业崛起,美国认为自身利益受到威胁,于是遏制打压相关日本企业。正如东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教授丸川知雄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说,炒作中国产品“产能过剩”,是美国为实施贸易保护主义、为维护自身利益而打压他国的又一次表现。

“当前全球正面临严峻的气候问题,亟需‘零碳’新能源替代产品。而中国拥有先进技术和规模产业,中国生产的低成本清洁能源产品为全球带来了巨大的好处和优质的服务。”美国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指出,对中国这样一个在生产“零碳”新能源产品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采取贸易保护主义立场,是一个潜在的历史性错误。

中国新能源产业在开放竞争中练就了真本事,代表的是先进产能,不仅丰富了全球供给,缓解了全球通胀压力,也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转型作出巨大贡献。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5.1亿千瓦,中国的贡献超过一半。中国风电、光伏产品已出口到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效降低了全球清洁能源使用成本。

“越来越多的中国新能源企业出海建厂,也在帮助当地完善产业链,提高新能源产品的生产能力。可以说,如果没有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快速成长,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将更为严峻。”崔凡说。

贸易保护主义违背经济发展规律,阻碍全球绿色转型。由关税壁垒带来的原材料、半成品、中间产品和终端产品加价,其负面影响将由新能源产业链供应链上的各国企业和消费者买单。

“贸易保护主义给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造成干扰,但只要我们应对得当,它终究抵挡不住绿色低碳发展的潮流,更阻挡不了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升级的步伐。”崔凡说。(记者 柴雅欣)

编辑/田野

相关阅读
保护主义没前途,中欧互利是正道
光明日报 2024-06-15
所谓“产能过剩”论调违背经济学常识
人民日报 2024-05-26
耶伦呼吁美欧团结应对中国“产能过剩” 外交部回应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22
不应让保护主义阻碍新能源产业发展
人民日报 2024-05-22
炒作中国“产能过剩”后 美国亮出关税壁垒底牌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4-05-1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