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从风沙漫天到绿树成荫 拜泉人是如何迎难而上改造家园的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6-08 09:42

保护农田、守护牧场、稳产增收是时代赋予“三北”工程建设的重要任务。40多年来,“三北”工程在东北、华北、黄河河套平原等农业产区,累计营造带片网相结合的区域性农田防护林,有效防护农田4.5亿亩,基本根除了危害农业生产的“三刮四种”现象。防护效应使工程区累计增产粮食4.23亿吨,年均增产1058多万吨,三北地区农田林网化面积和粮食产量呈“双增”趋势,保障了农作物丰产、稳产,维护了国家粮食安全。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的拜泉县,是黑龙江的产粮大县。但在20世纪70年代,“三北”工程建设前,拜泉县曾经一度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从风沙漫天到绿树成荫,拜泉人是如何攻坚克难,改造家园的?来看记者的调查。

黑龙江拜泉:如何让农防林带找回曾经的黑土地

说到拜泉的树,于永春脸上总是挂着一点小骄傲,他是土生土长的拜泉人,曾经当过18年林业站长,他不仅亲身参与了“三北”工程建设,也见过家乡生态环境恶化。

长春镇镇长于永春:“破皮黄”就是说由于风沙大,没有遮挡物,土一吹都吹走了,都现出黄土了,就是黑土层在逐渐减少。一年大概得补种二到三茬苗才能有收成。

兴华乡永利村村民曹海:头些年没栽防风林的时候,这地方没有这么多暄土,风给根系都刮出来了。以前,种地的时候一有风,把苗都给剥出去了。

20世纪70年代,“破皮黄”“风剥地”在拜泉县随处可见,1978年,拜泉县被列入“三北”工程防护林体系建设重点县,造林护田本是好事,但由于见效慢,当时一些干部群众提出了质疑,认为“远水解不了近渴”。

兴华乡永利村村民曹海:那时候说,哎呀妈呀,栽这玩意有啥用啊?还耽误,好像是给地面积减少了似的,那时候都是这样想法。宣传说是对农田有保护,但是老百姓那时候他不认。

长春镇镇长于永春:那时候你前头栽完了,后来可能让人给薅下去了,有这种情况。

当时的拜泉粮食减产、水土流失严重,改善生态环境迫在眉睫,即使心有疑虑,但大家还是响应号召开始植树造林,随着防护林生态效益的逐渐显现,质疑的声音也消失了。

长春镇镇长于永春:一看“风剥地”没有了,“破皮黄”没有了,产量逐年提升了,老百姓逐渐就认可了。

拜泉县初期造林选用的树种多为适宜当地生长的杨树,这种树成材快,防护效果好,但随着树木即将成熟龄阶段,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长春镇镇长于永春:它(杨树)这个成熟年限就是20多年,到26年它就过熟了,过熟林它自然老化,防护效能就降低了。

按照林业经营规律,树木到了过熟龄阶段就要采伐更新,重新种树需要时间,风沙会不会卷土重来?面对这样的情况,当地决定提前建设“接班林”。

长春镇镇长于永春:咱们这个接班林是以樟子松为主,樟子松还有落叶松它俩混交的,就是为了体现树种多样性,抗药性比较强,抗旱性也比较强,所以说这个“接班林”起来,这个咱们就可以伐下去了,然后要更新再栽杨树。

长春镇镇长于永春:如果同时都栽杨树,都赶上过熟林,防护效能都降低了,这不错开时间吗,樟子松树龄是60年,杨树是20年一循环,它轮3茬,它才轮1茬。“接班林”为啥叫“接班”,就是这个树伐了,这个树有防护效能,这边还能长树。再长树,这个防护效能又有了,这块就是经济效益了。

如何让农防林带发挥长效生态价值

随着“三北”工程生态效益的显现,拜泉县县域生态发生了翻天覆地般的变化,连续40多年再未发生“风剥地”现象,老百姓种地心里更踏实,粮食产量逐年提升,拜泉县先后多次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但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相互依存的农田与防护林之间,又出现了新问题,百姓如何选择,当地又如何破解,我们继续来看。

兴华乡永利村村民曹海:没种树之前,比方说苞米一亩地产量也就几百斤,现在都得打一千几百斤,得差千十来斤。

“三北”工程前,当地耕种还以牲畜拉犁为主,而现在先进的大型农机具正被广泛使用,不过,以往地头留出的“磨牛地”却限制了大型农机具的活动空间。

兴华乡永利村村民张洪祥:大车多长啊?连点播机带车头得有十好几米吧?你说到地头,它达不到头,地头就得扔,扔多大一块,它能顶到头,要没有防护林,说这疙瘩没有这树,我能走那去,直接种到头了。

虽然嘴上说着不方便,但相比农田防护林发挥的生态效益,地头这点账老百姓心里还是算得清。

兴华乡永利村村民张洪祥:就是十来米的事,完了咱们想想招一种就得了。防护林必须得有,没有指定不行。没有防护林,农田里面风刮得都啥也不是。

“三分栽七分管”,想要农田防护林发挥长效的生态价值,管理维护很重要。在近几年更新的防护林里,大家又发现了新问题,一些阔叶树种的树叶发黄,成活率降低。

长春镇镇长于永春:干旱可能引起枯死,另一个药物飘移,在两项同时作用下更得死。这现在不是水的事,还是(除草剂)药物飘移导致的。

近年来,药物飘移的事情,已经引起了当地林业部门和农业部门的关注,发现问题也会及时碰头沟通。

拜泉县农业农村局 二级主任科员张洪亮:现在咱们就是喷封闭药的阶段。过去咱们用的是“2,4-滴”除草剂,飘移性比较大的农药,所以现在这种农药咱们不让用了。使用“2,4-异辛酯”除草剂,飘移性比较小,除草效果还好,所以我们推广这种药。实际上这几年在药品的选择上和喷药的方式上,也都在引导农民转变。比如说由两次用药变成苗后一次用药。第二是农户过去的喷药机械跑冒滴漏比较严重,现在都改换喷头体,农药喷得比较精准了。

地一茬茬种,树一天天长,问题一个个被解决,但未来他们仍会面临新的问题,四十多年来,拜泉县的干部群众不断迎难而上,探索出了生态治理的拜泉模式,截至2023年末,拜泉县累计造林112万亩,全县森林活立木蓄积量达843万立方米。

编辑/王朝

相关阅读
高温频发 未来城市如何“应烤” 有啥“凉方”?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6-12
车随人走,人玩车停!“坐着火车游新疆”是啥体验?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5-09
从“毛洞”到“精装” 海底隧道如何实现华丽转身?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5-05
风沙肆虐难钻孔 他们在沙漠植树治沙靠啥“黑科技”?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4-14
从“人工造弯”到国家水网 看古老运河如何迎来生态复苏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3-3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