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北青快评|推进大中教育衔接,构筑持续有序培养体系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06 16:37

近日,北京大学官宣,向北京市20余所知名中学授牌第二期“北京大学博雅人才共育基地”(以下简称“共育基地”),未来将为基地学校提供师资和课程支持。这是继2021年首期授牌后,北大对大中衔接模式的进一步探索。清华大学紧随其后,与北京市朝阳区6所中学达成合作意向,旨在挖掘学生潜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大学提前介入高中教育,做好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衔接,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国内多所高校联合相关中学开始涉足大中衔接,意在促进大学在人才选拔过程中的深度参与,探索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和培养。通常情况下,大中衔接采用大学教师进中学和中学生进大学两种模式,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北大推出的“共育基地”,主要属于前者,而3年前复旦大学推出面向上海所有高一学生的“周末学堂”拔尖学科高中先修计划,则是后者。

在不少过来人印象中,高中是学业负担最重的阶段,如果再让学生提早接触大学的内容,岂不是“雪上加霜”?其实,如果稍稍了解一下大中衔接教育的定位,或许就不会产生这样的担忧了。

比如,大学先修课旨在为学有余力的高中学生提供多样化课程,为高水平大学人才选拔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力图改变过于依赖知识考试的单一化人才考评模式,注重考查学生的志趣和能力,加强过程评价,以探索建立多样化的人才考评机制。

北大招生办官网显示,“共育基地”是为加强大学和中学的双向交流而设立的一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今年3月举办的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研讨会上,北大招生办公室主任黄宗英表示,“共育基地”将通过学术讲座、学生社团、寒暑期课堂和各种学科竞赛等形式,加强中学与大学间的交流。换言之,“共育基地”也不会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

对于部分学有余力的高中生而言,大学和中学联手培优的意义非常深远。简而言之,适当提前接触大学的内容,更能真切感受大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思维,激发培养学科兴趣,还可以拓展学生视野,提前考虑自身的发展方向,避免报考大学时的盲目。

值得一提的是,大学和中学联手培优虽然不与高考直接挂钩,但基于对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贯彻落实和对基础学科高度关注的设置理念,无疑可以在为国育才方面做出积极探索。

让学有余力的高中生提前接上大学的“天线”,当然值得大力推广。但是,大学和中学联手培优也需要防止衍生出新的教育焦虑。虽然共育模式不是为了应付升学,也不存在降分录取、“直通”合作高校等影响公平性的机制,而且通常只有学有余力的学生才会考虑,其他学生完全可以按部就班地照常学习,不必因此而纠结焦虑。但是,涉及升学路径可能的变化,不乏有家长将其视作考名校的“终南捷径”,从而变生出一条内卷的“新赛道”。此外,也有人担忧此举会让大城市的孩子享受到更多的教育优惠,可能会加剧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城镇和乡村地区的分化,促进马太效应的形成。这些问题,理应予以正视并做出合理的解释与引导。

国际上拔尖创新人才的发掘时期不断前移,大中贯通式培养是一个趋势。很多孩子的特长不是显性的,尽早发现和培养孩子成长过程中涌现出的多元化天赋特长,并进行持续有效培养更重要,这正是大中衔接要做的事。如何打通各种壁垒,让大中衔接模式的从零散不成体系的课外辅助层面,构筑起紧密连贯的有序培养体系,可谓任重而道远。

文/胡欣红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

相关阅读
北京中学科技分校9月正式开学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22
三校签约 合力打造拔尖创新人才大中贯通培养新范式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20
北京大学与大兴区第一中学大中衔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启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13
发现和培养更多拔尖创新人才
光明日报 2024-04-14
北京朝阳三所学校入选北京大学 “博雅人才共育基地”
首都教育 2024-03-3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