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潘凯雄:张平的《换届》敏锐捕捉到政坛一些“躺平”现象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28 13:47

在即将跨入龙年春节的前夕,人民文学出版社联合四川文艺出版社在北京召开“张平长篇小说《换届》研讨会”。作者张平谈及这部作品时称,“从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上说,《换届》这部作品重要的一点,在于努力体现一个政党、一个组织、一个政府必须具有的自我纠错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

 作家张平是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盟中央原副主席,中国作协、中国文联原副主席,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在中国,像张平这样担任过副省长主持过实际工作的作家较为少见。《换届》是张平历时两年半创作的全新长篇小说,也是他第一部不以反腐为主题的作品。作家将目光放在了与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浮夸作风和歪风邪气的斗争上,塑造了以杨鹏为代表的一批有作为、敢担当的干部。小说中,作家精心设置时间节点,将考察、换届、防洪三件大事重叠展开,悬念丛生,惊心动魄,笔锋犀利,直击灵魂。

微信图片_20240128120842.jpg

小说仍保持了正面强攻的态势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阎晶明指出,张平具有多重的经历和身份,是一位非常值得关注和研究的作家。《换届》这部小说具有如下几个特点:首先小说仍然保持正面强攻的态势,正面书写关于政治生态、关于地方上各种突发事件的应对和处理的故事,是一种创作力量和创作抱负毫不削减的主题性写作。其次,这也是一个“革命+恋爱”的故事,尤其是小说对于副省长杨鹏和夏雨菲之间的爱情,其中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既有作家的设计也有历史和社会带给我们的真实感受;两条线索相互交织,使得小说变得更加饱满,更有张力,更有戏剧性。

微信图片_20240128121406.jpg

“此外,张平在《换届》里依然保持他一如既往的机警、饱满的状态,借助杨鹏这一人物的个性表达他对社会、对家国前途与个人命运的关切。小说关注到中国当代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复杂性,对这种复杂性以及在其中我们应该坚持的主流价值都有很好的表现和彰显。”阎晶明认为《换届》这部小说在故事的明晰性、表现社会的多层面,以及表达主题的坚定性方面,具有特殊的价值,无论是创作者借鉴还是评论家评析,这都是非常宝贵的。

敏锐捕捉到政坛一些“躺平”现象 

中国作家协会小说委员会副主任潘凯雄也认为,《换届》是表现当下政治生态的一部重要长篇小说。作为一位有着丰富写作经验的作家,张平近年来在政府工作,有着充足的生活积累,敏锐捕捉到政府各个层级都有“躺平”现象,并非常有勇气地把这一点用艺术化的小说形式来表现。把中国社会政治生活当中这样巨大的值得关注、应该解决的问题表现出来,这是《换届》在内容上最有特点的地方。

微信图片_20240128121427.jpg

在潘凯雄看来,小说从去年10月上市以来连续印刷五次,销量已近六万册,能够取得这么好的反响与社会影响,除了作者对当下政治生活“躺平”状态的敏锐捕捉以外,也离不开高度的小说化、艺术化的处理,作者抓住三个关键环节的设置,将矛盾冲突凸显出来,“有戏就好看”。有冲突,有人物,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因而《换届》是一部优秀的、有特点的、有价值的作品。

小说更多地聚焦于“大我”的思考上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杨庆祥认为,《换届》首先是一部政治小说,继承、强化和创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有的强大的政治小说传统。这也是一个当代政治机制和政治生态的样本,提供了诸多毛细血管一般的政治生活细节。例如,小说中有大量手机微信消息构成的文本,体现出新媒体对政治生态、政治机制在当下社会面临的挑战。阅读这部小说,能感受到其中元气充沛,可读性极强。 

微信图片_20240128121433.jpg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大先指出,《换届》是具有戏剧化结构、典型化风格的观念性写作。结构上,小说有着一明两暗的线索,以防汛抗洪为明线,领导视察和人事换届为暗线,有着强烈的内部情节的张力。人物塑造上,张平采用了非常典型化的风格,来凸显出政治性的主题——对制度和组织系统本身的反思和思考。小说更多地聚焦于在对“大我”的思考上,格局打开,因而具有振奋人精神的力量。

 作为影视改编方代表,曾执导《人民的名义》《人世间》的著名导演李路也参加了本次研讨会,从影视改编的角度提出了看法。他认为,张平是转化率非常高的一个作家,他的小说可视化、视觉化程度比较高,先前也有张平作品进行影视化改编的成功案例,所以若要《换届》的影视改编在同类题材里面有大的反响,压力也是非常大的,需要编剧和制作人认真思考、反复讨论,最后打造出一个能够对得起这部作品的影视化作品。

微信图片_20240128121441.jpg

对现实社会题材创作多一些宽待和包容

本书作者张平谈及自己创作的这部小说时称,“从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上说,《换届》这部作品重要的一点,在于努力体现一个政党、一个组织、一个政府必须具有的自我纠错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他进一步阐述,自我纠错和自我修复,也就是自我发现问题、自我解决问题。如果这个纠错能力和修复能力减弱或者消失了,会对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带来很多不确定因素,。种能力不能仅仅靠社会监督和社会舆论,特别是在当下,它必须具有一种自我维护动能和自我再生机制。

关于夏雨菲这一角色所产生的争议,张平表示,夏雨菲是一个代表民间的角色,她的身上寄托了许多个人所向往的情感——在当今社会,越是执着追求完美的人,越是一尘不染,结局往往是不完美的。正因如此,张平强调:“我们的社会环境绝不能让坏人冠冕堂皇、美满幸福,而让好人筚路蓝缕、一生坎坷。我们的社会应该是这样的:好人好报,恶人恶报,好人一生平安,恶人度日如年。这样的社会才是公平公正、人民向往的社会。”

微信图片_20240128120901.jpg

对于这些年写小说的人越来越多,但是从事重大题材写作的作家却越来越少的现象,张平呼吁,希望在现实题材作品特别是社会题材的创作方面多一些宽待,多一些包容,多一些理解。面对当下中国的社会现实,不能完全比对照搬国外的写作方式和文学观。唯有脚踏实地,守正创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百花争艳,百家争春,才会让中国文坛成为一座生机勃勃的美丽花园。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恩杰
编辑/乔颖

相关阅读
2024年“最好看的英文小说”公布,这部来自瑞典获奖小说中译本上架
扬子晚报 2024-04-11
活动|现象级电影《坚如磐石》原著小说在京首发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01
文学|《回响》编辑手记:现实与文学的回响
中国作家网 2023-11-25
张平新作《换届》天府书展首发 影视改编权在图书出版前便已卖出
封面新闻 2023-10-13
张平最新长篇小说《换届》面世,书写干部在风浪中的成长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0-1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