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中轴线寻访|正阳门 楼台高,夏日长,商市斜街烟火盛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6-05 10:00

编者按:3月以来,跟随北京中轴线申遗的脚步,“青睐”策划推出了“北京中轴线深度寻访”系列活动。根据最新公开的北京中轴线遗产“全景图”,邀请专家带队,与读者一起深入寻访纵贯北京城的中轴线遗产构成要素、中轴线遗产保护区域,以及中轴线遗产缓冲区域。

通过“中轴线深度寻访”系列活动的实地走读,我们与广大读者一起探索“旷千古之希逢,超万代之奇观”的北京中轴线,挖掘其中蕴含的人文故事,深切体会北京这座举世瞩目的古都的深厚历史文化价值。

5月14日上午,“青睐”会员陆续来到正阳门下集合。在寻访前,嘉宾夏凡首先向大家强调,今天行走的正阳门、前门大街周边区域,跟之前在中轴线深度寻访所走过的场所完全不同,“以前我们走的帝王宫阙、园林坛庙,都是皇家的古迹建筑,而今天走的路线是中轴线上的平民百姓生活区域,从‘天上宫阙’进入‘人间烟火’,整体的感觉完全是不一样的。”

这个开场白立刻勾起大家的好奇与期待之情,夏凡接着郑重介绍,正阳门在北京的历史发展中占有非常特殊的地位,很多重大历史事件都与正阳门有着紧密关联。“600年的岁月沧桑,让它成为北京历史最直接的亲历者和见证者。通过今天的深入寻访,希望能让大家真正了解正阳门的前世今生。”

正阳门有三个属性、一个特点,1915年对正阳门实行了重要改造工程

“明清两朝,正阳门是北京内城南侧正中间的门,是中轴线御道的必经之路,每次皇帝去天坛、先农坛祭祀,或从永定门出京都会由正阳门经过,后来嘉靖皇帝修建外城之后,正阳门便成了内外城的交界点,因此它的地理位置独一无二、得天独厚。”

“正阳门的高度是43.6米,在北京‘内九外七’所有十六座城门中是最高大的。”夏凡滔滔不绝地总结出它的三个属性、一个特点:“首先,正阳门有一个‘平民属性’。明清两朝,包括民国时期,正阳门往南的前门大街区域属于老百姓的人间烟火,是全北京商业最发达的区域;第二个属性是‘皇家属性’,正阳门北侧紧邻大明门(清朝改叫大清门),大明门往北就是皇城,是明清两代帝王生活的区域,紫禁城及各种坛庙园林均位列其中。第三个属性是‘军事属性’,正阳门整体设计包括箭楼、城楼、两座闸楼,它们被瓮城连在一起,是一套非常完备的军事防御体系,而箭楼下开有城门,这也是内城九门中独一无二的,这道门只为皇帝出行打开,平时老百姓只能从闸楼进出。

正阳门还有一个特殊的点,就是瓮城内有两座庙,一座关帝庙,一座观音寺。过去老北京有个词叫‘九门十庙’,指的是其他八座城门各有一座庙,而正阳门里是两座庙,这也体现了正阳门的高级别以及自身的特殊性。”

“咱们走过去在近处看看城楼”,夏凡边走边说,“我们现在的位置就是瓮城里面了,大家想象一下,眼前的这条交通干道,车来车往,川流不息,而在一百多年前,我们四周环绕着雄伟高耸的瓮城,这就是时代前进带来的城市变迁。”

站在箭楼北侧,众人举目遥望,亦中亦西的城楼十分壮丽。为什么中式的城楼上会镶嵌有很多西式建筑元素?夏凡笑着解释,“帝制时代结束后,民国政府开始更多地考虑民众生活的需求,尤其是原来的城市布局对百姓出行所带来的困扰,成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而其中一个重要节点就是正阳门。当初在帝制时期,平民百姓出入正阳门,都是走两侧的闸门,再汇集到城楼门洞进出。随着时代的发展,这里的人流量越来越多,再加上各种马车、黄包车,使这个区域经常造成大面积拥堵,各种交通事故层出不穷……基于此, 1915年民国政府最终下定决心,对正阳门区域进行彻底的改造。”

当时究竟是怎么改造的?“大家都知道朱启钤是整个北京城改造的先驱者,他在袁世凯政府当中担任要职,其职责之一就是管理北京城的市政交通,因此整个正阳门的改造工程就是由他全权负责,为此朱启钤也是绞尽脑汁、费尽心思,既要考虑解决交通堵塞的难题,也要考虑改造后所呈现的样貌外观,还要考虑整个改造工程的花费和成本的控制。最终,一个还算完美的改造方案出台了。”

夏凡边展示他设计的图册边讲解说明,“首先是把瓮城两侧荷包巷的商铺拆除,整个市场搬迁到天桥区域,然后拆除全部瓮城的城墙。其次在城楼两侧的城墙上各开两个拱券式门洞,这样老百姓进城由原来走一个门洞变成走五个门洞,大大缓解了交通拥堵。第一期改造完成后,箭楼变成了孤零零的一个小城楼,很不美观,所以采用了德国设计师罗克格的修饰方案,在它的北侧加了一个带护栏的呈之字阶梯的小城台,在它的南面外墙装饰三重低垂幔水泥浮雕,箭窗上加装西式的白色半弧形遮阳滑盖,俗称‘白眉毛’,这样一座既有中式传统古韵,又有西洋局部装饰的箭楼便呈现出来,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

北京铁路博物馆,是中国铁路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个里程碑

站在树荫下,夏凡手指对面一座欧式风格的建筑说,“大家看看这座‘北京铁道博物馆’,它可是北京铁路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因为它的前身是京奉铁路正阳门车站,俗称‘前门火车站’,是民国时期最重要的北京客运车站。”

“京奉铁路在北京的车站最初是设在马家堡,1900年时被义和团捣毁。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后,英国人又复建了马家堡火车站,同时继续往城里延伸铁路,一直修到永定门东边,在城墙上扒开一个豁口,最后修到天坛西门,因为当时天坛区域归英国管辖,铁路修到这里可以方便运输物资和部队。从1900年到1903年,天坛火车站存在了大约三年,有大量老照片反映了这段历史,比如《辛丑条约》签订后,八国联军陆续撤军全都是从天坛火车站上火车,到达天津后再坐船回欧洲。另外八国联军从北京搜刮劫掠的大量国宝,也都是从这里装车运走了。

1903年,西方列强要求火车站要更加靠近东交民巷的使馆区,于是这条铁路改由永定门以东、左安门以西的城墙豁口入城,到达东便门后西拐,经过崇文门后直达正阳门东侧,这条铁道线1903年建成,直到今天还在使用。”

夏凡展示一张老照片问道,“大家看看这个前门火车站跟以前的照片比,有什么不同?” 有会员说,“钟楼位置变了”。夏凡笑着回答,“确切地说,是原来钟楼北侧的候车大厅被挪到了南侧。这是因为上世纪六十年代修建地铁,当时采用的是‘明挖法’,就是把沿线区域的地面直接剖开修建地铁,而当时的候车大厅正好坐落在线路之上,因此只能拆除并移到了钟楼南侧,也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样子。”

“1903年5月,前门火车站建成;1924年,铛铛车的首发站也是在这里。而我们今天来到这里,正好是前门火车站建成120周年纪念,也是前门铛铛车通车99周年纪念,所以今天‘青睐’这个寻访时间选得非常有意义。” 大家不由纷纷感叹,地处北京中轴线的正阳门,竟然还有如此丰富的市井民生以及北京交通历史的变迁。

正阳门经历的那些历史时刻

正阳门的位置如此特殊,那么它在历史上经历过哪些重要时刻?“我们来看这幅画,这是三百多年前《康熙南巡图》的局部画面,上面描绘了皇家仪仗队正浩浩荡荡走过前门大街的场景,画面中出现了五牌楼和正阳桥,当时桥下的河水还是挺多的。下一幅画面描绘了仪仗队进入箭楼,通过瓮城的场景,可以清晰地看到瓮城里的关帝庙,以上画面都显示了帝国强盛时的正阳门。”

夏凡又展示了一张图片,画面中的正阳门箭楼烈焰飞天、浓烟滚滚。“这是1900年6月义和团进北京后,开始捣毁一切与洋人有关的教堂商铺,当时他们正焚烧大栅栏里的一家洋药铺,但火势失控,引燃了旁边的商铺,火借着风势一路往北,最终烧毁了箭楼。这场大火将前门大街西侧的众多商铺烧毁,几代人打拼积蓄的产业化为灰烬。到了9月份,英军下属的印度远征军住在正阳门城楼里,一次做饭时不慎失火,引燃了整个城楼,于是整个正阳门的城楼和箭楼在这一时期都被烧毁了。”

“过了一年《辛丑条约》签订,八国联军撤兵,慈禧和光绪帝准备回銮。当时正阳门城楼和箭楼短时间内无法复建,于是在城台上立了两座牌楼‘以壮观瞻’。这是从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复印出来的《城内王公百官接驾图》,可以看到从永定门到正阳门,各级接驾的文武百官包括太常寺、翰林院、通政司,工部、兵部、户部、吏部等等,所有人的站位都清晰地标注出来,就连正阳门上的小牌楼都画出来了,可见当时的准备工作做得非常细致。回京当天,大队人马进入正阳门瓮城时,慈禧还下轿到观音庙焚香,并向城墙上围观的人招手示意,这一幕被西方摄影师拍了下来,这也算是慈禧的第一张照片。”

“我们再来看这张照片,这是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占据了北京城,并在8月8日这天搞了个入城仪式,照片中的日本军队正经过正阳门,从此北京开始了8年的殖民时代……”

“这张照片是1949年1月北京和平解放后,解放军进入北京城的照片,解放军走前门大街,并经过正阳门,当时北京城一片欢腾,很多市民都上街迎接解放军,我的父亲、大爷、姑姑等都在其中,后来就直接参军南下了……以上这些都是发生在正阳门的历史瞬间,可以说正阳门就是这些历史的见证者,它见证了帝国盛世下的荣光与辉煌,也见证了帝国孱弱时的屈辱与衰亡,更见证了新中国的新生与奋起。”夏凡讲得慷慨激昂,学员听得聚精会神,仿佛被带回到过去几百年的历史长河中。

老字号背后不为人知的往事

从正阳门向北而行,进入人群熙攘的前门大街。“说到前门,过去有句老话叫‘四门三桥五牌楼’,四门指的是正阳门的城楼、箭楼和两个闸楼,它们一共有四个门洞;三桥指的是护城河上的正阳桥,桥面上分为三部分,中间是皇帝走的御道,两边是日常百姓走的,所以叫‘三桥’;五牌楼则是指桥北侧的牌楼,它是六柱五间的样式,所以叫‘五牌楼’。”

走在队伍前面,夏凡边走边讲述道,“前门大街曾经是老北京首屈一指的商业街,众多老字号在这里孕育成长、发展壮大,演绎着各自的商业传奇。大家看西边这几条胡同,它们叫廊房头条、廊房二条,为什么叫‘廊房’呢?这个‘廊房’是一种商铺的建筑形式。它的起源要追溯到明朝永乐初年,北京民生萧条,人口很少,于是明成祖朱棣就在北京各处建造商业街。清代史料《人海记》记载:‘永乐初,北京四门钟鼓楼等处,各盖铺房,招民居住,招商居货,谓之廊房’。这里面的‘四门’指的是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和地安门,而‘廊房’指的是一种通脊连檐、既能经商也能住人的商业建筑形式。从此这些地方就逐渐形成了北京有名的商业街区,比如廊房头条,后来就成了专卖各种灯笼的‘灯笼街’,但廊房头条和廊房二条的路口必须上台阶,这就给拉人运货的车辆带来不便,而廊房三条是一条‘断头路’,不通向前门大街,因此地势优良、交通便利的廊房四条,就成了众多商家开店的首选,很多著名的老字号都集中在这里,最终就形成了享誉京城的著名商街‘大栅栏’。”

“走,我们吃烤鸭去。”夏凡带大家拐进“全聚德”饭店后面一条清静的小巷笑着说,“过去说到前门商业街,大家都知道买鞋去内联升,买布去瑞蚨祥,买表去亨得利,买茶去张一元,买咸菜去六必居,买药去同仁堂,吃饭有全聚德、都一处、天兴居、便宜坊等一堆老字号。今天在这里给大家重点讲讲‘全聚德’的故事。它创建于1864年,创始人是河北人杨全仁。最开始他只贩卖生鸡生鸭,有了一些积蓄后就盘了一家叫‘德聚全’的干鲜果铺,算命先生跟他说一定得把这个名字调过来才能生意兴隆,于是就叫‘全聚德’了,此后杨全仁开始专门经营烤鸭,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最终发展为北京最著名的烤鸭店。”

“提到‘北京烤鸭’的历史,有一种说法是‘北京烤鸭’源于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后,从南京把‘南京烧鸭’带到了北京,最早的北京烤鸭商号是‘便宜坊’,它就是创建于明朝,历史比全聚德悠久得多……北京烤鸭从工艺上分为‘焖炉烤鸭’和‘挂炉烤鸭’两大类,如今的代表分别是便宜坊代表焖炉,全聚德代表挂炉。‘焖炉烤鸭’是烤炉有门,把柴火架在外边将炉子烤至高温,然后把鸭子放进去烘烤,全程不见明火;而‘挂炉烤鸭’的烤炉没门,用果木当柴火放在炉子里边,以明火直接烧烤,可以不断向炉内添加鸭子……”

“这组上世纪四十年代拍摄的照片,表明当时北京烤鸭已经蜚声海外,美国《生活》杂志记者专门来到北京采访拍摄了一户养鸭人。这家人姓来,祖孙三代居住在永定门城楼下,紧临的护城河就是养鸭的天然场所,照片中拍摄了很多他们日常生活的场景,甚至还有一张‘填鸭’喂食的特写照片,非常有意思。照片中的这个小孙子当时只有六岁,不喜欢拍照,美国记者就用糖和文具作为礼物,小孙子才勉强同意拍摄。更有意思的是,前两年有记者找到了这个小孙子,他已经成了北大教授,昔日的六岁顽童已经变为年近八旬的耄耋老人,对于当年的经历仍然记忆犹新……”

生动的讲述、直观的图片,令大家听得满口生津。“这张是民国时期全聚德的广告单页,上面写着:‘各位到北京必须到前门外肉市二十四号……去尝尝挂炉烤鸭……北京第一著名烤鸭专家全聚德……电话订座七〇六六八……外叫电话通知,准时送上不误’,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当时全聚德已经可以电话订餐了,相当于现在的‘外卖’,体现了当时全聚德先进的服务意识和经营理念。”

喝豆汁,串胡同,百姓烟火最动人心

“我们总说‘大栅栏’,这个名字到底是怎么来的?这其实源于中国古代都城实行的‘宵禁制度’,也就是全城划分为若干个封闭区域,在街巷路口都安装栅栏门,日出开启、日落关闭,夜晚无事不得上街闲逛。明清时期的北京城也是如此,全城的胡同口以及商业街都装有栅栏门,而廊房四条里集中了很多大型商铺,因此大家就集资装了一个更大的栅栏门,以防盗贼进入,时间久了,京城百姓就以这座‘大栅栏门’来称呼这条街,再加上北京话吃字吞音儿化音的语言特点,就读成了‘大拾烂儿’。”

在商市热闹的大栅栏行走,街上的叫卖声不绝如缕。走着走着夏凡带大家拐进一处僻静小巷,“今天是母亲节,给大家准备了点儿礼物。”只见夏凡笑着从包里掏出一沓小纸杯发给大家,“今天请大家喝豆汁!这是北京最具特色的小吃,也是我从小特别爱喝的。”

众人惊喜之余,纷纷围成一圈,品尝这意外的豆汁。“除了讲和听,大家还要去看、去触摸、去品尝,才能丰富、多元地感受到前门这里所蕴含的人间烟火气。”看到清一色的“娘子军”,夏凡笑着举杯祝福,“来,干杯,大家母亲节快乐!”一时间,感谢声、欢笑声响成一片,气氛非常欢快。

“关于豆汁,也有史料记载,乾隆十八年有人上殿奏本称,‘近日新兴豆汁一物,已派人检查是否清洁可饮。如无不洁之物,募豆汁匠二三名,派在御膳房当差。’就这样豆汁正式进入宫廷,从此成为皇家饮品。”夏凡向大家介绍。

喝过豆汁,一行人继续向西进入观音寺街,一路欣赏别具风格的民国西式小楼。“接下来要带大家逛一逛胡同,感受一下原汁原味的北京胡同风貌。”说话间,夏凡带着队伍拐进了一条狭长的胡同。

“这是一座朝南的四合院,大家看它的院门,一定是开在东南角,这是四合院标准的布局形式,正所谓‘坎宅巽门’,这个据说来自‘五行八卦’的理论体系,‘坎’位在北方,‘巽’位在东南方,也就是当院落是面南背北的布局时,它的大门一定要开在东南角。当然这只局限于普通民宅,如果是皇家宫殿或是王侯相府,大门还是开在正南方居中位置。”

边走边看,夏凡不时停下脚步介绍。

“门簪和门墩对应‘门当户对’的说法,可能大家都听说过。”他指着一扇院门说道,“实际上,门簪和门墩都是整个院门的建筑构件,是为了固定门框、门轴、门扇用的,主要体现的还是建筑功能需求,门宽就放四个门簪,门窄就放两个,和所谓的级别没有一点关系。”

听着讲述,大家的思绪也仿佛回到那时的北京城,四季的雨飞雪飞中,连绵的胡同、小院交织在一起,别有一番人间风味。

“我小时候住四合院,很多院里都有一个修房用的大梯子,很多小孩儿一挨揍就往房顶爬,有时候特别逗,我挨揍爬上了房顶,突然发现一个小伙伴也在不远处的屋顶,同是天涯沦落人啊。”夏凡动情分享他的童年往事,“住在前门周边,最大的优势就是看天安门的焰火,每到这时候,很多房顶上都会骑一溜小孩儿,看着一团团璀璨的焰火在头顶上炸裂,绽放为五彩斑斓的花朵,照亮整个夜空,那如梦似幻的场景让我终生难忘。焰火燃完之后,会落下来那种红绸布做的降落伞,于是大点儿的孩子就拿着大竿子去追降落伞,一群小孩儿也跟在屁股后边跑,拿到降落伞就把红绸布带回家交给妈,给缝个红裤衩什么的……”

时间如同长了脚,溜得飞快。转眼就到了活动结束的时间,大家仍觉意犹未尽。有会员感叹,今天遇到了真正“爱北京,讲北京,离北京最近的人”。

供图/李玮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李喆
编辑/韩世容

相关阅读
专栏|正阳门下的胡同,是皇帝下旨“盖”出来的?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27
正阳门下的胡同,是皇帝下旨“盖”出来的?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27
四季中国|北京中轴线的冬天
新华社 2023-12-29
视频|青睐中轴线深度寻访·正阳门 :楼台高,夏日长,商市斜街烟火盛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1-01
新知|寻访鲁迅先生在中轴线的足迹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8-0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