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老顾客回来了,特色小店“活”了
北京西城官方发布 2023-02-24 15:05

古香古色的咖啡馆、货品不断翻新的便民小店、承载旧时光的杂货铺……这些街头巷尾的小店,是城市烟火气最直接的体现。来来往往的人流不仅蒸腾起“小店经济”,还彰显出城市发展的活力与希望。本期,让我们走进这些不起眼的特色小店,去会会老朋友,聊聊新期盼。

游胡同喝咖啡

品出浓浓人情味儿

2月17日上午十点半,烂缦胡同南口,十千·时迁·食仟咖啡馆里坐满了顾客。咖啡馆外观与民居无异,青砖灰瓦。里面装修呈简约风,奶白奶白的。店里随处可见有趣的玩偶和标语,让人忍不住拍照。

年轻人在青砖灰瓦的胡同咖啡馆细品老北京韵味

咖啡馆主理人李星靓个子不高,文文静静的,有顾客进来会轻声说句“你好”。创业前她曾在深圳的一家文化公司工作,2018年的一次咖啡节活动上,一杯带着特殊香气的埃塞俄比亚咖啡打开了她的味蕾,激发了创业之心。接下来的一年里,她在大型咖啡连锁品牌和独立品牌里边工作边学习管理经验,并在北京、深圳、上海寻找合适的开店场所。2020年她在菜市口大街旁的“BE YOLO”咖啡馆工作,2021年7月1日,十千·时迁·食仟咖啡馆在不远处的烂缦胡同开业。

“十千·时迁·食仟”这个名字听起来有些怪,李星靓解释,第一个“十千”取自李白《将进酒》中的名句“金樽清酒斗十千”,与特调产品有关,也表达她们开店时洒脱的心情。第二个“时迁”寓意着能够守在胡同,见证时代带来的变迁。三个“食仟”则与食物相关,她们希望通过咖啡和甜品,把更多朋友汇聚在这里,常常光顾这家咖啡店。

李星靓认为胡同是北京的灵魂和标志,当初选择在烂缦胡同开咖啡馆,是被“烂缦”二字所吸引,“能在这里开店,我们很幸运。”胡同口的位置是改造后腾退出来的空间,被李星靓一眼相中。她当时的定位是想做一家社区咖啡店,所以没有选择商圈,“商圈虽然人流量大,但是租金却很贵。”李星靓坦言道。

开始的时候,咖啡馆并没有很多客流。客流增长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忙的时候,李星靓会和客人交流咖啡、甜品的口感和体验,从而改进创新产品。久而久之,有些客人会慢慢地带着朋友、家人来,有些客人会在网上分享体验,吸引更多其他地方的人来这里打卡,形成良性循环。“老顾客通常占我们每天客流的70%到80%。我都认识他们,有的客人可能天天来,有的客人可能一个月来一次。”李星靓说。

过去两年,咖啡馆经营受到了一定影响。不允许堂食的时候,他们把临街的窗户打开作外卖窗口,“很多认识的客人走过,也许他今天不喝咖啡,但是会来打个招呼,闲聊几句。”李星靓说。

李星靓认为社区咖啡就是一个社区客厅,可以满足人们的社交需求。同时,咖啡馆也能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些帮助。有些居民把钥匙放在店里,让孩子放学后过来拿。有些胡同大爷大妈,经常过来晒太阳。咖啡馆慢慢成为社区一分子,“店里的许多玩偶都是顾客送给我们的。”李星靓说。

如今,李星靓明显感觉到人员流动起来了,倒是有的老朋友忙起来见不到面有些可惜,好的是最近又结识了不少新朋友。对于未来,李星靓并没有过多规划,认为经营需要用心,而不是每年都有大的变化。李星靓告诉记者:“现在感觉特别踏实,就想为顾客做好每一杯咖啡。”

逛书店听讲座

阅读空间“活”起来

2月11日上午11点,在位于永安路大街的北京市新华书店永安路店里,北京城市发展研究院中轴文化研究所专委会秘书长、北京市文物保护协会会员秋子老师,为20多名小朋友讲解了中轴线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他们被讲座内容深深地吸引,踊跃举起小手提问,秋子老师一一解答。“希望大家通过这次讲座,对中轴线产生兴趣,多留意身边的一草一木。”秋子老师说。

这是新华书店永安路店2023年的第一场“我眼中的中轴线”公益主题讲座。店长于淼看着现场热闹的场景心里很激动,很多家长向她反馈,这次活动特别有意义,希望今年能多举办几场。

新华书店永安路店是老城区的一道亮丽风景,红色砖墙,复古的门头,书店苏式建筑格局引人注目。据于淼介绍,上世纪50年代,书店名为大众书店,当时是社区的配套服务之一。2018年改造后,书店的面积扩大到300平方米,格局也有了很大变化。

阅读空间设计充满童真及趣味性

如今,“梦幻童年”儿童阅读区的顶棚上装饰了“白云”灯,搭配红黄蓝绿的书架,仿佛一个童话王国。“静谧书房”阅读专区里除了满目书籍,还有轻快温馨的色彩与布置。新华书店永安路店与传统书店的最大不同点是设置了大量的阅读空间,“改造之初领导就提出来,一定要让读者坐下来阅读。”于淼说。在书店里逛一圈,每个专区都独立、安静,转起来有曲径通幽之趣。

新华书店永安路店是一家社区特色书店,相比商圈的书店,读者群更加固定。于淼形容,有时店员与读者之间的关系像是街坊,“如果有段日子没见着,还得发信息问一问。”2018年8月升级改造闭店期间,附近居民纷纷登门打探消息,以为书店要搬到别的地方去。“有的居民告诉我当年她父亲在这里买过几分钱一本的小人书,自己从小也在这里买书。家里人以为这里不卖书了,伤心了好几天。”于淼说。

前两年,书店里读者零零星星。为了满足居家人员的读书需求,书店上线了外卖服务。其中文学类的经典著作比较受欢迎,读者足不出户也能采购。

书店还会穿插着给孩子们提供一些文化活动。谈到“我眼中的中轴线”公益主题讲座,于淼介绍,这个系列活动去年就已经推出,书店会邀请老师带着孩子一边看书一边讲中轴线申遗的故事,家长可以通过线上社群进行报名,“很多孩子住在天桥,中轴线就在身边,但其中蕴含的知识不是很了解。”于淼告诉记者,自己策划中轴线活动就是希望能够借助书店这个媒介,将中轴线文化一直传承下去。

“小时候我的梦想就是去书店坐下来看书,在新华书店永安路店这个愿望实现了,今年阅读空间能够更好地利用,我们也将举办更多活动服务社区居民。”于淼说。

顾客多上新快

便民小店订单不断

“春雷响,雷竹出。近日上新春天的第一口鲜:雷竹笋。”安德路71号的一家便民小店内,人头攒动,许多顾客正排队领取刚刚团购的时令新品。“店里的小伙子说这笋是‘春日限定’‘人工采集’‘脆爽多汁’。最近气温回升,胃口也好了很多,买回去尝尝鲜。”家住安德路北社区的王先生是这家小店的常客,他告诉记者,这家店铺开了有一年多,因为经济实惠很受附近居民欢迎,有时产品上新还得“拼手速”。“就拿这雷竹笋来说,总共就六七十袋,开团一小时结束。为了避免错过,许多人都加了微信团购群,早上定时翻翻通知,看看有没有自己需要的东西。”

孩子们习惯性到便民小店选购

根据店员指导,记者扫描墙上二维码,顺利加入店铺团购群。通过平台数据发现,这家店铺已有粉丝近万人,跟团接近十万余人次。“这只是线上运营数据,占总营业额的百分之五十,剩下的百分之五十来源于店内线下营收。”一位店员介绍。纵观店铺全景,记者发现除了有线上开团抢购时令新品外,冷藏柜内还摆放着许多新鲜奶制品。一些居民在取货的同时,还会顺手挑选几件,一起打包带走,这种线上拉动线下消费的方式,增加了小店营收。

磁带墙设计满满的怀旧感

负责人王雪告诉记者,在开店之初,因为顾客少,上新单品少,营收一直跟不上,开业半年仍在亏损中。后来,通过不断尝试发现,产品上新时顾客、粉丝量会增加,遇上重大节点,一些时令单品还有可能成为“爆品”。于是,他们调整了采购团队人员结构,安排更多、更专业的工作人员参与选品工作,确保开团货品让人耳目一新。不过,在居民家门口开店,品质与服务要放在第一位。“所有货品到店后我们会逐一排查,如果品质不过关,就会临时通知取消团购,必须对大伙儿负责。如果东西拿回家后发现仍有不合适的地方,可以跟我们及时联系,我们承诺售后。店铺经营不容易,得对得起大伙儿的这份支持。”王雪分享经验。

对于未来发展,这家店铺充满信心。据王雪介绍,他们已经招募了新的员工,正在寻找新的地方,希望今年能多开几家新店。相信随着进货量增加,团购整体价格会下降,居民可以得到更多实惠。

老物件说变化

杂货铺里寻回旧日时光

最近几个周末,大栅栏人声鼎沸,几百米外的杨梅竹斜街清净一些,但往来行人也络绎不绝。位于84号的诺曼杂货铺门脸儿不大,不足10平方米的小店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老物件。晚清年间的电表、民国时期的大秤、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票证……在这里,似乎可以触摸到百年旧时光。

杂货铺门口设计新潮,吸引年轻人拍照打卡

“这条胡同没那么商业化,平常日子人不算太多,特别是之前疫情严重那会儿,十天半个月都见不着一个生面孔。”店主杨诺曼留着长须,头戴棒球帽,一口地道的京腔。“从春节开始,胡同里的人突然多起来,杂货铺也跟着热闹不少。屋里也就一米来宽,最多的时候同时进了17个人,挤得满满当当。”

杨诺曼还像往常一样,喜欢跟人聊老物件背后的历史。“这是送煤的卡,还有送煤车的牌照,那时候有规定,崇文区的煤车不能到宣武,宣武区的也不能到崇文,要是非得走,那就要办通行证。”小店里,类似这样带有时代烙印的东西还有很多,杨诺曼随手一指,就能讲上一段,“这花瓶也有意思,过去是摆在照相馆里的,大一点的照相馆一般用上面那种,里头还有手工绢花。”

老住户来杂货铺找寻旧时记忆

说话间,一对中年夫妻进了店,看见墙上公交公司的乘车证,觉得分外亲切。“家里有人是开电车的,103路。”“北京站到动物园。”“对,还有天桥到动物园的15路。”“我还真有几个朋友在15路。”几句话下来,两口子和杨诺曼相谈甚欢,像是老友久别重逢,“这东西我们家以前也有,现在都找不着了,没想到在这儿还能看见。”

过去三年,杨诺曼的小店搬了两次家,但还是有不少老主顾追随。“好多人都对这些老物件有感情,那是属于一代人的回忆,东西买回去不一定是为了用,大多是为了怀旧,顺便也给孩子讲讲他们没经历过的生活。”

其实,诺曼杂货铺里也有不少孩子光顾。“有小孩儿指着蜂窝煤问我,这是什么?我说煤,什么叫煤?他们不知道。还有BP机和大哥大,之前都没见过,这些老古董对他们来说都是新鲜玩意儿。”

在诺曼杂货铺,老物件并非都是拿来卖的商品。“有些东西跟钱没关系,就是想自己留着,像这个鸽子哨,葫芦和哨一体,足足有十响,特别稀有,还有这清末的门牌,掐丝珐琅的,跟普通那种搪瓷的可不一样。”杨诺曼向来乐于将这些非卖品拿出来免费供人欣赏,也从不拒绝别人拍照,“好东西就是要给人看的,开店不光是为了赚钱,更多的还是一种情怀。”

编辑/谭卫平

相关阅读
“老朋友”又来了!一起共赴春日之约
北京亦庄官方发布 2023-02-26
进出藏可以包车了!火车!价格和普通车票差不多
中国新闻网 2023-02-25
中关村中学知春分校实践课有了“用武之地”
北京海淀官方发布 2023-02-24
助力毕业生就业,北京交通大学线上线下齐发力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3-02-24
好消息,云南3岁失联男童找到了!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2023-02-24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