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新知|考分不够,颜值来凑?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17 14:00

◎赵柒斤

传说中,判官钟馗因为颜值低遭淘汰,一气之下撞死后才成判官的,史无记载,真伪无处查询。不过,明代文学家罗贯中《五代秘史》第三回“赤墙村黄巢出身”条却描述了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因长得丑被唐僖宗毙掉武状元的过程:“僖宗一见黄巢,身长一丈,膀阔三停,面如金纸,眉横一字,牙排二齿,鼻生三窍。唬得魂不附体,半响方定。僖宗大怒,将黄巢割退不用。”传旨太监说得更直白:“朝廷嫌你丑陋,故不能用。”黄巢气愤地造反推翻了唐朝。

当然,这不能全怪唐僖宗,他也是依律行事。《新唐书·志·卷三十五》“选举志下”曰:“凡择人之法有四: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正;三曰书,楷法遒美; 四曰判,文理优长。四事皆可取,则先德行;德均以才,才均以劳。得者为留,不得者为放。五品以上不试,上其名中书门下;六品以下始集而试,观其书、判。已试而铨,察其身、言。”

到了宋朝,宋太祖赵匡胤及后代统治者亲自面试“考生”。宋叶梦得史料笔记《石林燕语》卷八曰:“开宝六年(973年),李昉知举,取二十八人。而叶齐犹击登闻鼓自列,昭复取落下人试于崇政殿,于是再取九十九人”,宋太祖觉得进士武济川“材质最陋,问对失次”,便将其黜落,李昉原录取的38人中有10人因“颜值低”和“诏对不符”被罢黜。因武济川与权知贡举的翰林学士李肪是同乡,宋太祖怀疑李畴徇私袒护,给予李昉降职处理。《续资治通鉴长编》“大中祥符八年三月”条云:“上(宋真宗)御崇政殿覆试,多所黜落……当赐第,必召其高第数人并见,又参择其材质可者然后赐第一。时(江西)新喻人萧贯与齐(山东)蔡齐并见,齐仪状秀伟,举止端重,上意已属之。齐遂居第一。”由此可见,唐宋时期,士子科考笔试通过后经历“身言书判”关卡时,颜值高就是一个加分项。

朱元璋创立明王朝后,更重视面试和考生颜值。《明史·志·卷四十六》说:“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颁布诏书:“唐宋取士各有定制,然但贵文学而不求德艺之全。前元待士甚优,而权豪势要……自今年八月始,特设科举,务取经明行修、博通古今、名实相称者。朕将亲策于廷,第其高下而任之以官。”第二年科考(洪武四年),录取120人。朱元璋“亲制策问,试于奉天殿”,主考官原把郭冲定为状元,朱元璋觉得此人相貌平平,不能显示大明王朝的新气象,便把气宇轩昂、相貌堂堂的吴伯宗擢为第一“以壮国威”,并立授“吴伯宗为礼部员外郎”。大明王朝的第一位状元就是沾了颜值高的光。

清代“考分不够,颜值来凑”就更明显。清朝第一次科考弊案发生后,康熙、雍正、乾隆更重视“科举选士”,清光绪三年进士何刚德史料笔记《客座偶谈》卷二谓:“科举时,有举人,有进士。从前举人不中进士,即可截取,以知县按省分科分名次,归部轮选……乾隆年间,以此项选缺尚欠疏通,乃加大挑一途。凡举人三科不中,准其赴挑。每挑以十二年为一次,例于会试之前。”就是说,科举正途出身的举人,地位和身份虽不及进士,却远比秀才好太多,既可考进士、考内阁中书,也可进入国子监就读再通过考试做官。

怎样“大挑”?相传依据同、田、贯、日、气、甲、由、申“八字标准”,“同”即面方体正、“田”即举止端凝、“贯”即身材颀长、“日”即骨骼精干,此四者为合格;“气”乃体貌歪斜、“甲”乃头大身小、“由”乃头小身胖、“申”乃两头小而中间粗,此四者不合格。从诸多清代史料看,主持面试的考官并未按此标准严格遴选,不少有背景的都中了进士。

相关阅读
历史|“破天荒”也源自科考?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04
历史|“破天荒”也源自科考?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04
新知|考分不够,颜值来凑?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17
历史|细说宋朝的“高考”(二)
我们都爱宋朝 2024-06-08
历史|细说宋朝的“高考”(一)
我们都爱宋朝 2024-06-0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