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中国公共财政面临的风险真的在攀升吗?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12 07:15
即便是基于相对全面的信息所作出的评级,也会因评级方法和评级依据存在一定缺陷,使评级结果产生很大偏差。其实,类似的忽而“稳定”忽而“负面”的评级,我们已经见过很多次了。无论评级结果如何,中国保持适当财政支出强度,释放高质量发展积极信号的大方向不会改变,合理安排政府投资规模,发挥带动放大效应的决心不会动摇,严格落实既定化债举措,加大存量隐性债务化解的力度不会降低。

据报道,惠誉国际信用评级公司维持了中国的“A+”主权信用评级,但将评级展望调整为“负面”,认为“中国经济前景须应对愈来愈多的不确定性”“近年来(中国)巨额财政赤字和不断上升的政府债务,侵蚀财政缓冲能力”。对此,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中国政府一直坚持统筹兼顾支持经济发展、防范财政风险和实现财政可持续等多重目标,根据形势变化,统筹需要与可能,科学合理安排赤字规模,保持赤字率在合理水平。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中国政府维护良好主权信用的能力和决心也没有改变。

主权信用评级是信用评级机构对主权国家对外经济信用的一种评价,主要反映该国政府作为债务人,对内对外偿付自身债务的能力和意愿,并按照一定的分级标准将其形象化、可衡量化。标准普尔、穆迪和惠誉是目前世界上三大信用评级机构。每隔一段时间,这三大机构都会对各国开展主权信用评级。高评级可以增强国家在国际金融市场的信誉度,降低借贷成本,吸引更多的外资流入;而低评级则可能导致相反的效果,增加国家的借贷成本,限制外资流入。因此,主权信用评级成为国际金融市场和国家经济政策制定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

那么问题来了,惠誉此番将中国的主权信用评级展望调整为“负面”,是否真的意味着中国财政赤字、地方政府债务、融资平台债务可控性下降?是否真的凸显出“中国公共财政前景面临的风险攀升”?是否真的表明中国财政收入恢复性增长的可持续性堪忧?搞清楚“负面”展望评级的来龙去脉,我们才能更加清晰地看到中国公共财政的前景,更好理解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时”与“势”。

从以往的经验看,国际评级机构是个典型的“锦上添花、雪上加霜”的短视者。当世界经济处于上行周期时,他们会漠视经济增长中的潜在风险,给一些国家和地区送上漂亮的评级报告;而一旦经济处于下行周期,他们就会调降国家和地区的评级和展望,产生“雪上加霜”的效果。国际清算银行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就曾指出,即便债务压力小于发达经济体,三大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对新兴市场国家的评级仍然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因此,即便是基于相对全面的信息所作出的评级,也会因评级方法和评级依据存在一定缺陷,使评级结果产生很大偏差,从而令公众对某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形势和前景产生误读。

具体到此次惠誉作出的“负面”前景评级,不仅没有充分考虑中国从支持经济发展、防范财政风险、实现财政可持续这些角度出发,将赤字率一直保持在合理适度水平的现实,也忽视了近年来通过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持续努力,中国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制度体系已经建立,地方政府违法违规无序举债的蔓延态势得到初步遏制,地方政府债务处置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从长期看,维护良好的主权信用,需要保持适度的赤字规模,用好宝贵的债务资金。惠誉主权信用评级方法既未能充分理解中国今年的预计赤字率安排在保持必要支出强度,发挥财政逆周期调节作用,稳定和提振市场信心方面的统筹兼顾,也未能深刻领会我国通过加大财政和货币支持力度,刺激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更好恢复增长,并为以后应对复杂困难局面留出空间的深谋远虑。

如果看不到在中国的政府支出中,投资占比很高,大多数债务都对应着相应的资产,也就无法看清同样的负债率给中国政府带来的负担和隐患,远远不能与其他负债国家相比。如此管中窥豹的预测、刻舟求剑的评级,自然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其实,类似的忽而“稳定”忽而“负面”的评级,我们已经见过很多次了。无论评级结果如何,中国保持适当财政支出强度,释放高质量发展积极信号的大方向不会改变,合理安排政府投资规模,发挥带动放大效应的决心不会动摇,严格落实既定化债举措,加大存量隐性债务化解的力度不会降低。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中国式现代化的步伐将更加铿锵有力。

文/北京青年报评论员  栗玉晨

编辑/姬源

相关阅读
惠誉上调今年中国GDP增速:出口和财政支持的加码有助于巩固经济韧性
澎湃新闻 2024-06-20
标普下调法国主权信用评级
新华社 2024-06-01
专访标普原全球副主席:投资者应对美联储再次加息做好准备
第一财经 2024-04-10
半两财经|惠誉下调我主权信用评级展望 财政部答记者问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10
惠誉下调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财政部有关负责人答记者问
财政部网站 2024-04-1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