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话题丨不历尘埃三伏热,孰知风露九秋凉?
人民出版社读书会 2023-08-07 19:00

阳光热烈、暑气蒸腾,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三伏”,来了。连日来,全国多地气温节节攀升,开启了“高温焖蒸”模式。

每年我们都要经历“三伏”,并且对“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这样的习俗耳熟能详。但大家可知什么是伏?如何数伏?如何应对“三伏”?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01

伏天为什么叫“伏天”

“伏”字本意是类似趴伏的姿势,引申为屈服、降伏。根据汉代的解释,夏至以后阴气不得出头只能伏藏地下,这段时间天气大热,故而称为伏天,后来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02

“三伏”的由来

“三伏”的历史相当久远,有史可查的是始于春秋时期的秦国。《史记·秦本纪》:德公“二年,初伏,以狗御蛊”。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解释说:“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秦宪公之子,春秋时期秦国国君)为之,故云初伏。伏者,隐伏避盛暑也。”《汉书·郊祀志》称:“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臧伏,因名伏日也。”可见,“三伏”之说,是从久远的历史中一步步走来的,它承载着我国丰厚的文化积淀和自然人文。

03

如何数伏?

“三伏”的计算方法依据我国传统的干支记数法。据《阴阳书侯》记载:每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起来称为“三伏”。其中,初伏和末伏的天数是固定的,各为10天;中伏的天数则每年不同,如果第五个庚日在立秋之前,那么中伏就需20天,俗称“闰伏”;若第五个庚日在立秋之后,中伏就是10天,所以,“三伏”的总天数为30天或40天不等。今年“三伏”具体日期为:

初伏:7月11日——7月20日

中伏:7月21日——7月30日

润中伏:7月31日——8月9日

末伏:8月10日——8月19日

04

“三伏”有多热?

史书记载,清代乾隆八年,即公元1743年,这一年的三伏天异常炎热,高温几乎涉及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等整个华北地区。

那年的三伏热到什么地步?身在北京的法国传教士、天文学家宋君荣(Antoine Gaubil)对当时北京的天气进行了测绘记录。后来,中国国家气象局古气候研究室对这些“测绘数据”进行了换算,1743年7月20日至25日下午的气温值,均高于40℃。其中以7月25日的温度值最高,达到了惊人的44.4℃。这一极端高温纪录至今未被超越。

05

面对高温应注意些什么?

炎炎夏日,面对高温天气,我们该如何做好安全防范呢?

尽量避免长时间在烈日下或温度较高的环境中活动、滞留,如果必须外出,应做好防晒措施。补充水分,清淡饮食。家里需常备防暑降温药,如有头晕、恶心、胸闷等症状,要按药物使用说明正确使用药物,如果症状没有缓解应立即前往医院治疗。

06

一些伏天清凉事

临溪濯足

在酷热的夏天,脱去鞋袜,将脚浸入清凉的溪水之中,瞬间凉意透心、暑气尽消,真是夏日美事!

图片

高松暑不侵,芭蕉堕新绿。

茅亭有高士,清溪时濯足。

——盛时泰《松屋》(节选)

携杖追柳

太热了怎么办?学学古人,来到湖畔浓密的柳荫处,放把竹椅,倚靠其上,闭目养神,尽情领略纳凉的况味。此地如果有笛音袅袅,莲香沁人,便可称为夏日里真正的“人间佳绝处”。

携杖来追柳外凉,

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

风定池莲自在香。

——秦观《纳凉》

吃瓜纳凉

西瓜以绳络悬于井中,下午剖食,一刀下去,咔嚓有声,凉气四溢,连眼睛都是凉的。搬一张大竹床放在天井里,横七竖八一躺,浑身爽利,暑气全消。

——汪曾祺《夏天》

庙院观星

那是奶奶常领我去的地方,庙院很大,松柏森然。夏天的傍晚不管多么燠热难熬,一走进那庙院立刻就觉清凉,我和奶奶并排坐在庙堂的石阶上,享受晚风和月光,看星星一个一个亮起来。

——史铁生《有关庙的回忆》

月下寻风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杨万里《夏夜追凉》

漫步山间

夜风凉爽,我们朝着天际攀登了整整一天,那是我们欣赏了许久的云山的故乡。空气多么清新甜美,每一口呼吸都像是上天的恩赐。

——约翰·缪尔《夏日走过山间》

食冰听蝉

在三伏的当中,不问是白天或是晚上,你只教有一张藤榻,搬到院子里的葡萄架下或藤花阴处去躺着,吃吃冰茶雪藕,听听盲人的鼓词与树上的蝉鸣,也可以一点儿也感不到炎热与薰蒸。

——郁达夫《北平的四季》

编辑/王静

相关阅读
“冬病要趁夏”,2024年三伏贴来啦!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24
东城中医医院三伏贴开始预约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6-24
三伏贴不是万能贴,盲目“跟帖”后果严重!
芸健康 2023-08-02
今日中伏!吃一碗爽口二伏面,伏天“一天短一线”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3-07-21
今日入伏!全国头伏中暑指数地图出炉 12省份极易出现中暑天气
中国天气网 2023-07-1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