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农机“移动医院”、追农机跑的工程师……这儿的夏收有点不一样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5-28 22:54

记者从农业农村部了解到,目前,各地已收冬小麦6000多万亩,日机收面积连续4天超过400万亩,标志着我国小麦大面积开镰收获。河南是我国小麦产量的第一大省,截至昨天17点,河南已收获小麦1789.5万亩,约占河南全省种植面积的21%,日投入联合收割机达5.8万台。在河南的麦收现场,除了机收主力军,还有一支专门为农机保驾护航的队伍。

夏收新保障:

农机的“移动医院”

总台央视记者李琳:在河南省驻马店市的一个高速路口,这两天,随着驻马店市的小麦开始陆续成熟,我们发现大量的农机开始朝这里聚集。

而随着农机队伍一起抵达的,还有一支神秘队伍,就是流动配件车,它可以为随时要抢修的农机提供各种配件,被称为农机的“移动医院”。打开配件车的车门,我们可以看到里面满满当当的各种配件,俨然就是一个移动的“小超市”。

河南驻马店农机服务站王兴林:600多种件,正常用的、易损的,整车需要的配件基本上都能配齐全。

总台央视记者李琳:在整个夏收服务环节里起到什么作用呢?

河南驻马店农机服务站王兴林:我们主要是机动性,我们停的路段都是机手比较好找、机手比较集中的地方,便于维修和配件的接送。

农机逐地块流动作业,配件车则追着农机一起移动。车停在什么位置才能最快服务到更多的农机,王兴林需要每天仔细分析决定。如何备货也更有讲究,市面上作业的新旧农机有10多款,不同的型号都得兼顾到,易损件和不常用件的比例也要平衡好。

王兴林说,在河南的这一周,他们已经接了200多个配件单。而在全国小麦主产区,这样的配件车有上百台,它们和收割机一样奔忙在三夏第一线,专治农机的“小故障、坏毛病”,为夏收保驾护航。

作业与维修“白加黑”

跑出机收新速度

记者在河南采访期间发现,不少农机手、维修师傅都在算账,这个账算的不是收入,而是时间:“一天能多收多少亩,效率能不能再高一点”。为此,农机作业与服务保障无缝衔接,一起“跑”出麦收的加速度。

烈日下,在驻马店作业的农机手李祥卸粮的时候发现,机器不动了,他赶紧联系了就近的农机维修点。

找准了问题,维修师傅抓紧时间抢修,不到三十分钟就卸下筒壁,快速清理掉淤堵的地方。

在农机服务站里,维修的电话不断打来,他们快速诊断、取件派单。而在整个驻马店市, 100多支农机维修队,加上配件中心库、流动配件车,一起构成了严密的服务网络。

晚上的农机维修站车辆穿梭不停,记者赶来时,院里已有20多台车,不少人都是抱着白天简单修,晚上彻底修的想法,最大化利用时间。维修师傅一边修理,一边还会给机手传授自己的经验,越是小麦稠密的地方,越是要把速度慢下来。

这幅三夏大忙的画卷里,农机奔忙在最前线,服务网络时刻伴随,通过每一个白天和黑夜,跑出了抢收的新速度。

网上接单

青年女机手跨区作业抢收忙

这些年,更加智能化的农机和更加完善的服务网络,让更多人加入三夏抢收这件事。在河南麦收现场,记者见到了一位女机手——25岁的姜晓娜,网名为娜娜的她,通过网上接单,今年首次尝试跨区作业。

这几天,河南省汝南县120多万亩小麦开始大规模机收,记者就在这里见到了25岁的农机手娜娜。3米高的农机,瘦小的她坐在里面利落地拨着操纵杆,在麦田里劈波斩浪。

娜娜告诉记者,和以往熟人介绍接单的方式不同,她这次从老家安徽亳州到河南来“接单”是源于“粉丝”的邀约。

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东官庄镇村民王俊豪:我是通过她的现场直播,关注之后发了私信,通过私信加了微信发了位置,通过这种方式跟她联系的。

三年前,娜娜开始接触农机,在家里收麦,闲暇时会通过短视频平台分享农忙的点滴日常。今年她首次尝试跨区作业,没想到订单一路接了下来,直播间里最多能达到一万多人。开着农机的娜娜自信霸气,但大家没想到的是,她之前的职业干的可是轻巧的精细活儿。

跨区作业农机手姜晓娜:我以前是做美甲美睫的,自己开的工作室。

由于预报会有降雨,联系抢收的村民特别多,娜娜从不“拒单”,带着弟弟开启了“白加黑”的模式,最晚能收到夜里十二点,一天下来最多能收150亩地。有时为了赶第二天一早的工期,娜娜他们就会选择就地睡在农机旁。

谈起未来,娜娜很坚定,今年这次直播接单、跨区作业的经历,让她对成为一个技能满满的新农人有了更多憧憬。

跨区作业农机手姜晓娜:我想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车队,然后搞一个合作社,把很多年轻人聚在一起,我们一起跨区一起收麦,我相信我以后会在这一片土地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

机收减损有了新突破

三夏大忙时节,记者还发现有这么一群人,他们跟在农机后面跑,拿着尺子和纸笔进行测量记录。这背后,都是为了一个数字的下降,那就是机收损失率。

在河南省唐河县,一群农机研发人员正在进行机收减损田间试验。在小麦采收过程中,地里多多少少会漏点籽粒,虽然正常作业在所难免,但是他们却跟这些籽粒较上了劲。想弄明白怎样继续降低损失率,就要跟在农机后面跑,收集掉落的籽粒、草、糠等脱出物。经过称重、测量,得出数据后再进行比对。

农机企业田间试验工程师陈芳勇:这个是清选出来的,清选的糠里面带出来的,这个小麦损失量,我们估算也就在0.7%左右。

由于小麦在早中晚的含水量不同,影响着试验结果,所以他们要在每天的不同时段重复进行这样的试验过程。奔跑取样,收割机里的排出物就会全部撒到身上,最多的时候,他们一天要跑三四十次。

减少损失率,还与清选装置里的筛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上一轮试验刚结束,科研人员就为收割机换上了他们刚优化出来的条形筛。换上新配件,还是要重复之前的试验。

农机企业田间试验工程师王加一:它的测试结果基本上差得不是特别多,初步估计现在我们的损失率在0.3%—0.4%左右,我们初步认为这个条形筛试验结果,可能会比之前好。

不同的地区,不同的配件、不同的速度,都会有不同的试验结果。为了不断优化农机和机收方式,他们每年都会在各地进行测试。正是这样成千上万次的测试结果,支撑着小麦减损率不断实现新突破。

文/记者 王琰 梁丽娟 李琳 陈博 河南台

编辑/朱葳

相关阅读
收割机变成“老师傅” 智慧化收储粮食尽显“科技范”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6-14
从风沙漫天到绿树成荫 拜泉人是如何迎难而上改造家园的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6-08
1.42亿亩,进度过四成!全国麦收进度条加速更新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6-04
更新至43.7% 西南地区夏粮收获速度UPUP!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5-11
40分钟穿越回汉唐 这个“00后”手上有点“魔力”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5-0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