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青少年抑郁调研报告:四成家长在孩子求助3次以上才带其就医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5-31 15:07

近日,《2024儿童青少年抑郁治疗与康复痛点调研报告》发布。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国民心理健康评估发展中心负责人陈祉妍长期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她表示,近年来,我国青少年各类心理健康问题呈波动上升的趋势,并且呈现出低龄化发展趋势,全社会也越来越关注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

报告调研围绕抑郁症等精神障碍患者的家长展开,调查范围覆盖了我国大陆东、中、西部地区,共回收有效问卷1622份。受访者的孩子年龄在9岁至24岁之间,其中83.3%的孩子被诊断为抑郁障碍、双向情感障碍等情绪障碍,16.7%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神经发育障碍等其他精神疾病。

超过一半的家长在孩子确诊前,已经发现孩子心理出现问题,但报告特别提到,当家长觉察出孩子异常时,孩子的症状往往已经非常明显,导致就诊延误。超半数的患者曾求助家长,但仅有27.4%的家长在孩子主动求助一次时就带其就医,求助3次以上才就医的比例超过四成。“抑郁症防治的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早治疗,这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营造重视心理健康的氛围。”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党委书记谢斌说。

受访家长普遍认为,学习压力和家庭环境是导致孩子患上精神疾病的两大原因。此外,孩子的个性特点、霸凌或者虐待、社会环境等也会对孩子造成突出的影响。这些因素复杂交织,共同作用于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在带孩子进行首次治疗时,家长的首选方式是心理咨询,比例超过70%。但从最终的治疗效果来看,改变生活方式、药物治疗的效果均优于心理咨询与治疗及物理治疗。

报告显示,超过一半患有精神障碍的青少年有过休学经历,他们的平均休学次数为1.71次,第一次休学的平均年龄为13.74岁。由于青少年阶段面临较大的学业压力、心理变化和社交挑战,11岁至18岁年龄段的休学比例最高。大部分受访家长认为休学对孩子的康复有积极作用,但孩子休学会让家长的负面情绪和病耻感增加,并增加照顾负担,有20.2%的家长有高抑郁风险,是全国普通人群的4倍。

“青少年抑郁康复回归的‘最后一公里’很重要,家庭要搭建回归学校的中转站,学校则应为返校学生搭起脚手架,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抑郁互助康复社区“渡过”平台负责人李香枝认为,对抑郁症患儿来说,请假、休学是要常态化面对的事情,建议学校提供更灵活的政策。

报告呼吁社会各界形成有机联动机制,从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入手,共同营造支持性环境,全面提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特别是家长应当密切关注孩子的情感和行为变化,在孩子多次表达心理困扰时,应及时寻求专业帮助。同时,报告还建议开展针对家长的心理健康培训和支持项目,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

编辑/谭卫平

相关阅读
青春阴霾:解码青少年抑郁症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31
儿童精神科门诊为何熙熙攘攘?记者调查儿童青少年心理之困
法治日报 2023-11-22
儿童精神科门诊为何熙熙攘攘?记者调查儿童青少年心理之困
法治日报 2023-11-21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为何变多?应该如何预防?
法治日报 2023-11-21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为何变多?应该如何预防?
法治日报 2023-11-2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