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坚持生命至上,一切为了抗震救灾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9-07 07:00
民族凝聚力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条件,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特大洪涝灾害不能冲垮我们,严峻复杂的新冠疫情不能压倒我们,冰雪灾害不能冻住我们。泸定地震摧毁同胞的家园,夺走同胞的生命,但是摧毁不了我们的民族意志。在灾难面前,我们的灵魂得到洗礼,我们的民族凝聚力再次空前凝聚。事实一再证明,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与困难、灾难不屈不挠斗争并不断进步的历史。

9月5日,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截至9月6日14时,地震已造成66人遇难,15人失联,253人受伤。地震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并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把抢救生命作为首要任务,全力救援受灾群众,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要加强震情监测,防范发生次生灾害,妥善做好受灾群众避险安置等工作。目前,抗震救灾各项工作正在紧张有序进行。

新冠疫情还在全球蔓延,四川省泸定又发生6.8级地震灾难,让人万分揪心。虽然灾区交通、通信设施受损,余震和塌方不断,这些都给救援救灾工作带来了困难。在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举国上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一切为了抗震救灾。中央和四川省紧急下拨救灾资金和物资,来自四面八方的救援力量奔赴灾区,消防救援人员、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医疗人员、志愿者,正在克服困难,冒着余震威胁,忘我工作,全力救援受灾群众。更有无数震区人民在坚强自救,生命的奇迹正在延续。

灾情就是号令,时间就是生命。人命关天,当前最为紧迫的,是想尽一切办法全力救人。72小时内,是地震灾害发生后的黄金救援期。地震发生后,各方救援力量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面摸排搜救受困群众,确保不漏一村一户一人。尽最大努力救治伤员,最大限度防止因伤死亡。在全力搜救人员的同时,做好受灾群众转移安置等工作,大批帐篷、棉被、折叠床等救灾物资运抵灾区,受灾群众第一时间实现有临时住所、有饭吃、有衣穿、有水喝、有医疗服务、有安全感、有卫生防疫举措的“七有”。加强地震次生地灾排查,密切关注震情和雨情,落实好防灾措施,确保群众生命安全。

灾区人民的苦难,全国人民感同身受。每有灾难发生,中华大地充满高涨的救援捐助热情,处处都有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芦山地震发生以后,不少地方及时调整常规节目编排,停播广播电视娱乐节目,集中报道地震灾情。媒体第一时间多角度告诉公众最新抗震救灾信息。民族凝聚力、国家向心力空前增强,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伟大民族精神与钢铁般的民族意志。

民族凝聚力,是共同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今天的中华大地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国家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稳步提高。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民族凝聚力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条件,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特大洪涝灾害不能冲垮我们,严峻复杂的新冠疫情不能压倒我们,冰雪灾害不能冻住我们,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芦山地震、舟曲泥石流灾害动摇不了我们。现在,泸定地震摧毁同胞的家园,夺走同胞的生命,但是摧毁不了我们的民族意志。在灾难面前,我们的灵魂得到洗礼,我们的公民精神不断成长,我们的民族凝聚力再次空前凝聚。事实一再证明,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与困难、灾难不屈不挠斗争并不断进步的历史。

逝者安息,生者续行。灾难让同胞们的心靠得更近,灾区震区人民的坚强勇敢令人感佩,满怀爱心的同胞令人欣慰。把抢救生命作为首要任务,抓住救援的黄金时间,妥善安置受灾群众,帮助震区人民重建家园无疑很重要,让伤者早日恢复健康,让逝者家属忘掉痛苦,更多震区人民重新树立生活的信心更是关键。走进地震灾区人民的内心,修补他们的灾难创伤,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比单纯的物质关爱更重要。如何帮助受灾家庭从灾难阴霾中走出来,实现心理重建,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地震无情,人间有爱。一切为了地震灾区,一切为了抗震救灾,一切服务抗震救灾,抗震救灾的力量无比巨大。一次次战胜灾难的民族不会被击垮,党和政府的领导力、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将在与天灾作斗争的新战役中砥砺提升。

文/北京青年报特约评论员

编辑/王涵

相关阅读
应急管理部启动地震三级应急响应 派出工作组赶赴新疆震区指导抗震救灾工作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1-23
与低温较量,全力做好抗震救灾
光明日报 2023-12-22
全力以赴打好严寒下的硬仗 积石山6.2级地震抗震救灾工作有序进行
新华社 2023-12-22
青海省高速公路开启抗震救灾专用通道 免费时间至2024年1月18日
央视新闻 2023-12-21
用心用情守护好每名受灾学子 —— 甘肃教育系统抗震救灾见闻
中国教育报 2023-12-2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