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范长江西北考察发表《中国的西北角》90周年,是邹韬奋诞辰130周年。
90年前,范长江在霜雪中叩问求索,用《中国的西北角》反映真实的中国;100年前,邹韬奋以笔为刃,在风雨如晦的旧中国点燃民众心火。
两段追寻在历史的坐标里交叠,映照出中国新闻人璀璨的精神星图——那是用赤诚书写光明的情愫,用脚力丈量土地的温度,用笔尖挑亮真相的火种,用生命守护人民的立场。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设立的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正是以两位先辈之名,将这种精神锻造成一枚枚勋章,镌刻在一代又一代新闻人的职业丰碑上。
(一)
1935年的中国,外侮频仍、山河破碎。26岁的范长江以“长江”为笔名,背上行囊踏上西北考察之路。他穿过荒旱的陇东,越过硝烟未散的战地,在祁连山脉的褶皱里,在回汉百姓的土炕边,用带着热气的文字反映陕北军民的真实生活,撕开国民党的舆论铁幕。《中国的西北角》里,既有红军战士草鞋积土、踏破艰险的坚韧,也有百姓盼着共产党带来土地、挣脱困苦的希望;既有戈壁滩风沙肆虐、生存维艰的艰辛,更有西北民众在困境中不曾熄灭的信念。
范长江的实践,正是“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最早诠释。他明白,真正的新闻不在电报局的译稿里,而在老乡的叹息中,在红军驻营的篝火旁,在每一寸被历史褶皱包裹的土地上。九十载后,长江韬奋奖的评选标准里,“深入基层”始终是重要标尺。从扎根乌蒙山区记录脱贫攻坚的“泥腿子记者”,到蹲守边境村寨追踪戍边故事的“边疆观察者”,新时代的新闻人正以范长江为镜,用脚底板丈量土地,让笔锋成为历史的刻刀。正如一位获奖记者所言:只有把鞋跟踩进泥土,才能听见大地的心跳。
(二)
若说范长江用脚步丈量山河,邹韬奋则以心灵焐热笔尖。1926年接办《生活》周刊时,这位30岁的青年决意打破旧套路,喊出“竭诚为读者服务”的誓言。读者来信,他逐字批阅,将“米价又涨了”“孩子没学上”的叹息化作社论的锋芒;抗战烽火中,《全民抗战》的纸页间流淌着最朴素的呐喊:要让每个识字的人读懂,每个不识字的人听见。他甚至连定价都反复核算,“不让普通工薪家庭承压”。
这种“以民为本”的基因,在长江韬奋奖的获奖者身上从未褪色。有记者多次深入居民小区、相关单位,推动解决“办证难”等民生难题;有记者深入一线,跟随外卖骑手跑单,推动平台优化派单规则。邹韬奋曾说:“新闻记者,要为社会大众的福利而活动。”百年前,他以笔为桥连接大众;今天,新时代的记者编辑正以他为范,把“读者至上”化作“人民至上”的实践。这些被邹韬奋视为生命的“民生课堂”,永远是新闻最动人的注脚。
(三)
从范长江的油印通讯到邹韬奋的白话文探索,从石印刊物到融合传播,中国新闻人的背包里始终装着两样东西:对真实的敬畏,对创新的渴求。邹韬奋当年感叹:“要造成刊物的个性或特色,非有创造的精神不可。”他用白话文写社论,用“编读互动”破单向灌输,用创新栏目回应时代之变。这份“破壁”的勇气,在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今天,化作更磅礴的力量。
长江韬奋奖的获奖名单里,既有用新媒体技术还原红色遗址、让历史可触可感的“技术派”,也有用短视频讲述乡村振兴、让泥土故事走向世界的“新媒人”,更有在国际舆论场用数据拆解偏见、让中国声音更有力量的“交锋者”。一位从事国际传播的获奖编辑说:技术会变,但“讲好中国故事”的内核不变。做有灵魂、有情怀、有锐气的新闻人,我们学的不仅是邹韬奋的创新方法,更是他“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特质。变的是传播载体,不变的是新闻魂灵。
(四)
九十年后的西北,高铁穿越曾经的荒漠;百年后的中国,媒体融合重塑传播格局。当我们追问“什么是新时代的大记者大编辑”,答案早已写在两位先辈的精神里,刻在长江韬奋奖的丰碑上:
是范长江那样“把脚扎进泥土”的实干者,是邹韬奋那样“把心贴近群众”的倾听者,是在技术浪潮中“把根扎进传统”的坚守者,更是在时代命题前“把笔指向未来”的开拓者。
今天,重读范长江的《塞上行》,触摸邹韬奋的《经历》,那些泛黄纸页里藏着最珍贵的密码:所谓“大记者”,不过是永远记得——笔锋所至,是山河的真实;心灯所照,是人民的期待。而长江韬奋奖的每一座奖杯,都是对这种精神的致敬,都是对后继者的召唤。
新时代的新闻工作者,从不是孤独的行者——他们的血脉里,流淌着范长江的脚力、邹韬奋的笔温;他们的征途上,闪耀着中国新闻人代代相传的精神星火。
让我们以两位先辈为灯塔,秉持对真实的坚守、对专业的敬畏、对事业的追求,尽瘁国事、以笔报国,追求进步、心向光明,在守正中坚定方向,在传承中勇毅前行,在创新中开拓未来,创作更多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的精品力作,争做新时代的大记者、大编辑。
文/钟记平
编辑/倪家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