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朝阳区“外籍人才创业伙伴计划”(简称ITCP)在中国北京(望京)留学人员创业园正式启动。该计划以系统化整合区域创新创业要素为核心,针对性地破解了外籍创业者“政策不熟、资源难寻”等痛点。ITCP的启动标志着北京朝阳外籍创业扶持体系迈入全周期保障的新阶段,将为全球有志于在京创业的外籍人才搭建起资源聚合、服务集成的新平台。
朝阳区人才工作局副局长余作泽介绍,“外籍人才创业伙伴计划”将通过专项计划落地、联盟搭建、基地共建、服务升级等多重举措,建设集政策、空间、资本、产业、平台、资源六大要素为一体的一站式赋能体系,支持外籍人才创新创业。
现场发起成立的“外籍人才创业联盟”由优秀外籍创业者、“凤凰计划”高层次人才马赫担任联盟秘书长,以“聚天下创业英才而育之,共建全球创新共同体”为核心愿景,聘请法国、德国等国家的优秀成功创业者担任导师,为外籍创业者提供支持。
同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工业大学等高校代表还与朝阳区外办共同启动“来华留学生创业人才培养基地”。该基地由朝阳区联合在区高校、园区共同打造,将从源头挖掘培育优质外籍创业力量,实现“落地——成长——扎根”无缝衔接。
服务方面,朝阳区市场监管局、区政务服务局、区税务局协同搭建起外籍人才创新创业政策供给体系,发布了《外籍人才创业百问百答》,精准消除外籍人才在华创业“信息差”。同时,朝阳区人才局“国际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升级发布。升级后的平台,整合了德和衡律师事务所、链家等头部企业资源,优化了窗口功能,并新增生活、创业就业、安居优惠、法律咨询等多元服务,助力朝阳区优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提升区域竞争力。
余作泽介绍,未来将持续深化伙伴计划、强化联盟效能、升级人才服务,打造外籍人才创新创业示范项目,推动区域成为全球人才向往之地。
【创业故事】
阿富汗小伙儿马赫:从普通留学生到“创业导师”
从来到中国的普通留学生,到如今引领国际人才“扎根”中国的创业导师,来自阿富汗喀布尔的小伙儿马赫用十余年时间完成了自己的人生蜕变。如今,作为“外籍人才创业联盟”秘书长,马赫正以创业导师的身份,助力一批批国际人才在华孵化创业梦想、寻找“中国机会”。
在2014年来中国留学之前,马赫就对北京充满向往:“北京是一个面向世界的超大舞台,也可能是我走向世界的最大机会。”来京后,他利用6个月的时间“攻克”语言关,进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攻读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并从此开启了自己在北京的读书、创业之旅。
从举办留学生专场校园招聘会,到与中国同学一起参与创业项目,为各高校建立起一个服务国际学生的平台;从手把手帮外国人从0到1地在北京注册公司,到发起“国际校友人才联盟”项目,开展“机会实验室”系列活动,探索国际人才在中国的发展机会……作为一名在华创业经历丰富的外国人,马赫坦言,外籍人才在华创业的痛点,更多是文化差异、语言差异带来的“不方便”。
“这些问题虽不构成重大困难,却会提高他们的创业门槛、拉长创业周期。”马赫介绍,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政策理解层面,外籍创业者难以准确了解、申请并利用政策;产业对接层面,中国地域广阔、各地产业特色不同,如何有效对接产业资源成为外籍人士普遍面临的难题;资本层面,如何在中国快速打造品牌、提升信任度并吸引投资人,是外籍创业者普遍面临的挑战。
而此次成立的“外籍人才创业联盟”的核心价值,正是要系统性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一方面开展政策交流、宣传与对接工作;另一方面打造系列产业相关合作,针对AI、医疗等领域做细分培训,促进产业与创业者对接;同时还与各类资本和机构沟通,助力外籍创业者解决资本层面需求。”马赫说。
对于此次ITCP的启动,马赫认为其利好不仅覆盖朝阳,更辐射整个北京乃至全国的外籍人才。“它把创业所需的资本、空间、平台、服务等要素有效整合,打造了多层次的服务体系,能切实降低创业难度。外籍人才只要对接上联盟,基本就能衔接所有创业所需资源。”在他看来,ITCP的核心是一种新的服务模型与体系,“希望通过这种模式,帮助外籍人才更好地认识创业、开展创业并实现成功创业”。
【对话】
围绕外籍人士创业全周期发展需求构建系统化赋能支持体系
对话人:朝阳区人才工作局副局长余作泽
北青报:此次启动的“外籍人才创业伙伴计划”主要是面向哪些人群?
余作泽:主要聚焦来华留学生、外籍创业者与微小型团队、成长型海外企业三类群体,围绕“落地——成长——扎根”全周期发展需求,构建系统化赋能支持体系。
北青报:在推进国际人才来京来朝创新创业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余作泽:主要有三项具体内容:第一是深化校地共建,畅通衔接通道。我们积极对接区内6所知名高校,共建“国际创业人才培养基地”,以实现“留学-创业”无缝衔接。第二是发起外籍人才创业联盟,聘请优秀创业者担任导师,编制“百问百答”,让国际人才更好地了解朝阳创新创业环境。第三是我们升级了国际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整合德和衡律师事务所、链家等头部企业资源,优化窗口功能,新增了生活、就业、法律咨询等多元服务,助力企业快速成长。
北青报:很多外籍人士对“百问百答”都非常感兴趣,主要内容和特色是什么?
余作泽:我们汇总了百余个国际人才在京在朝创业可能遇到的问题,聘请了来自法国、德国等国家的优秀创业者担任导师,编制了“百问百答”,也就是现场看到的《外籍人才朝阳创业指南手册》,主要是为了消除外籍人才在华创业“信息差”,帮助他们更好、更顺畅地了解朝阳的创新创业环境。
北青报:为外籍人才创业企业颁发了“创业服务包”,主要包括什么内容?
余作泽:我们提供的“创业服务包”主要涵盖场地支持、政策咨询、投融资对接等福利,主要的政策依据是今年6月新出台的《朝阳区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创业若干措施》,简称“朝阳青创15条”,这项政策主要面向来朝创业的青年人才群体,针对3年内的初创企业提供住房、空间、科研发展等一系列支持措施,从支持人才在朝阳区创新创业、助力人才发展成长,到激励各类用人主体及平台载体创新引才,提供全链条支持和服务。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赵婷婷
编辑/李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