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来临,全国“博物馆热”持续升温,7月17日,猿辅导素养课对“博物馆新知计划”进行全面升级,面向全国百余家重点博物馆,依托素养课程体系、AI技术与文博资源,开发面向青少年的教学内容。
此次“博物AI+新知计划”围绕猿辅导素养课提出的“大概念”教育理念展开。在博物馆这一文化场景中,结构化学习体现在博物馆展品从甲骨文到青铜铭文、从天文仪器到历法制度,天然具备时间与逻辑的结构联系。通过引导学生在文物之间建立“点-线-网”的知识结构,可以帮助学生打破碎片化认知,形成系统理解;在真情境学习方面,利用博物馆场景激发学习动机,学生通过探究一枚古钱币背后的经济制度或一件乐器的声学原理,建立知识与生活的深度连接;跨学科迁移则依托每件展品背后的历史背景、科学原理与艺术形式,让学生在探究与表达中完成知识迁移,提升应对复杂问题的思维力和沟通力。
首都第一师范附属小学校长狄永杰表示,在学生素养培育的过程中,AI技术正悄然成为赋能学生快乐成长的重要力量。AI不仅可以生成契合自身能力、兴趣及学习进度的教学资源,也可以为其定制出个性化的学习路径,让学生能够精准地发现并激发自己的无限潜能。他建议,善用AI工具,将博物馆的文化滋养与科技赋能深度融合,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让核心素养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自然生长。
基于此,“博物AI+新知计划”创设了视频课程、作文征集、线下主题展、演讲挑战等一系列教育实践活动,推动核心素养落地。其中,“我眼中的国宝”作文征集活动将联动全国博物馆资源,结合素养课内容定制征文主题,通过自研的“AI作文通”辅助学生提升提炼、建构、表达能力,将所学的知识内化为结构化表达。
猿辅导素养课负责人表示,随着项目持续推进,博物AI+新知计划还拟与中国国家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山东省博物馆、江西省博物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福建博物院、青海省博物馆、苏州博物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青州博物馆等开展合作,为推进博物馆创新教育与青少年文化学习相结合走深走实搭建协同共进的桥梁。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温婧
编辑/李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