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知识产权局明确:人工智能产生的推理结果,不能直接作为审查意见使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7-17 10:50

7月1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新进展新成效,并答记者问。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应用到各行各业,知识产权“十四五”规划中提到要加强智能化技术运用。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胡文辉介绍,“十四五”期间,国家知识产权局启动了专利智能审查和智能检索系统的建设工作,并结合人工智能的迭代升级进程,持续完善系统功能。

2023年1月新审查系统正式上线,实现了在线翻译、图形识别、智能比对等技术功能,让审查员能够减少机械性的重复劳动,集中精力处理审查的专业性问题,从而促进审查质量和审查效率的提升。随着大模型技术的发展,适时启动大模型技术的应用研究,选取了专利审查五个业务场景开展验证工作,以“平台+模块”的方式构建灵活可扩展的智能审查系统架构。

“本月初,我们的大模型检索、AI学术助手、AI法律助手等多个模块已正式上线,目前整个系统运行平稳、效果良好。”胡文辉说。

在专利检索方面,国家知识产权局训练了专用于检索的大模型,测试表明,对比文献检出比例得到了较大幅度提升,进一步节省了检索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在助力技术理解方面,与科技文献服务机构合作,以自然语言对话的方式,向审查员提供与申请文件相关的技术知识,帮助审查员了解技术背景,掌握发展脉络,加快审查进程。在法律适用方面,整合法律法规、指导案例及培训课程等资源,构建了专业知识库,通过大模型智能问答和逻辑推理实现了法条检索、案例解析等相关功能,增强了审查员法律适用能力,为科学作出审查结论提供了法律支撑。

胡文辉强调,国家知识产权局已在工作中明确,人工智能在审查中的应用,发挥的只是辅助审查的作用,由人工智能产生的推理结果,不能直接作为审查意见使用。审查工作中,审查员也必须按照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和专利审查指南的规定,依法客观作出审查结论。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在审查工作中的应用,辅助审查员更好地理解发明构思、更快地进行技术分析、更准确地作出审查结论,不断以高质量、精细化的审查工作满足创新主体多元化需要。”胡文辉说。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董鑫
编辑/樊宏伟

相关阅读
国家知识产权局:持续深化海外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中国新闻网 2024-03-15
国家知识产权局:截至2023年底,我国发明专利有效量为499.1万件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16
国家知识产权局:持续提高审查的质量效率
央视新闻 2023-01-16
国家知识产权局:加快推进专利法实施细则修改进程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2-11-30
国家知识产权局: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中国排名升至第11位 已累计提升23位
上海证券报 2022-10-09
国家知识产权局:我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2-06-23
国家知识产权局出台新规明确六种失信行为
新华社 2022-01-30
国家知识产权局将“恶意商标注册”等七类行为列为失信行为
澎湃新闻 2022-01-2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