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贸的韧性得益于不断扩大的“朋友圈”。面对地缘政治风险加大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市场多元化是保障外贸安全和韧性的关键举措。通过大力拓展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经贸合作,深化与“全球南方”国家的联系,我国对单一市场的依赖不断降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持续深化与东盟全方位合作,积极拓展与拉美、非洲、中东等地区国家贸易往来,更加均衡、多元的国际市场格局加快构建,我国外贸抗风险能力不断提升,战略回旋空间不断拓展。
海关总署7月14日发布数据显示,以人民币计,今年上半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1.79万亿元,创历史同期新高,同比增长2.9%。其中,二季度进出口同比增长4.5%,比一季度加快3.2个百分点,连续7个季度保持同比增长。在个别国家滥施关税,违背国际贸易规则,给全球经济发展带来严峻挑战的背景下,我国交出总量增长、质量提升、变量可控的外贸半年成绩单,着实来之不易。
面对世界经济增长动能明显不足,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全球贸易壁垒增多,地缘政治影响加深,全球产供链安全和贸易秩序持续承受较大压力的外部环境,今年的国际贸易不管是对中国,还是对全球其他经济体来说,都充满了不小的挑战。而今年一开年美国政府一系列单边关税政策冲击全球经贸秩序,更是给全球市场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加剧了全球经济风险。
在这种形势下,我国进出口已连续9个季度运行在10万亿元以上,今年上半年进出口比去年上半年增加了6000多亿元。进入6月份,进出口、出口、进口这三项指标同比全部实现正增长,而且增速都在回升。上半年,我国对19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出口实现增长,贸易规模超过500亿元的伙伴数量达到61个,比去年同期增加了5个。锂电池、风力发电机组出口增速都超过两成,工业机器人出口上半年增长61.5%……今年上半年我国外贸顶压前行,规模稳中有增、质量优中有升,展现出了较强的韧性。
这种韧性得益于贸易结构不断优化。改革开放后,我国通过发挥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逐步在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形成了竞争优势,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迅速增长,纺织服装产业成为我国外贸的主导产业,加工贸易成为主要贸易方式。但我国没有止步于低附加值产业和低附加值生产环节的快速增长,而是着力提升外贸“含新量”“含金量”,增强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竞争力,推动更多高科技属性新产品加速出海,不断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外贸结构优化有效抵御了全球需求疲软与贸易保护主义的冲击,提升了中国制造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同时倒逼国内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不断培育新质生产力,巩固产业升级和协同发展优势。我国外贸向“新”而行,让新动能加快集聚。
这种韧性得益于“朋友圈”不断扩大。面对地缘政治风险加大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市场多元化是保障外贸安全和韧性的关键举措。通过大力拓展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经贸合作,深化与“全球南方”国家的联系,我国对单一市场的依赖不断降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持续深化与东盟全方位合作,积极拓展与拉美、非洲、中东等地区国家贸易往来,更加均衡、多元的国际市场格局加快构建,我国外贸抗风险能力不断提升,战略回旋空间不断拓展。
这种韧性得益于民营企业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上半年,我国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62.8万家,历史同期首次突破60万家,其中民营企业54.7万家,进出口增长7.3%,占进出口总值近六成。民营企业出口中,装备制造业产品占半壁江山,船舶、汽车、专用装备等硬实力产品出口都实现了两位数增长。经受了国际市场风浪的磨炼,越来越多中国民营企业不断成长壮大。今年以来,一系列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重点政策措施陆续出台,极大增强了民营企业的发展信心,中国民营企业创新动能持续增强,高质量发展能力不断提升,已经成为稳外贸的生力军。
同时也要看到,下半年中国外贸将出现结构性机遇与复杂挑战并存的局面,需要在全球经济波动中寻求更多新增长点,并有效应对外部风险。近期多个国际组织都下调了今年全球的贸易增速,全球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可能对中国产品出口形成压力。我们要在以新质生产力驱动贸易结构升级、强化多元化市场布局的基础上,注重发挥贸易支持政策协同效应,积极对接多个高标准国际经贸协定,稳步提升中国出口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和附加值,为外贸稳中提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支撑。
(特约评论员)
编辑/汪浩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