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诺奖颁给了AI还是物理学?张朝阳对话诺奖得主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7-12 18:10

7月11日,搜狐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物理学博士张朝阳和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戴维·格罗斯展开了一场知识对谈,共同探讨了物质世界最基础的构成和物理理论的前沿进展。

时间是本来就存在的,还是宇宙大爆炸产生的?如果夸克能够自由运动,它们为何从未单独现身?质子、中子乃至我们的质量从何而来?……现场,双方讨论了一系列基础科学的问题,并给出了新的思考。

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离不开算力提升。谈及算力的爆炸式增长,张朝阳向格罗斯教授提问:算力发展是否助力了理论物理研究?

格罗斯教授回忆,四十年前,科学家们只能依赖计算尺进行人工运算。这一局限直接体现在QCD理论的研究中——尽管该理论能够将强子质量的计算误差控制在1%以内,但每一次精准运算都需要投入海量人力,研究进程受到严重制约。四十年后的今天,技术革新改写了这一局面:芯片算力按摩尔定律翻了十亿倍,同时QCD理论算法也有了巨大的进步。算力与算法的双重革新,让曾经耗费巨大人力的计算工作,如今能够被轻松完成。

“算力和算法双重推动了理论的发展,这背后离不开人类的智力和创造力。”格罗斯教授感叹。展望未来,随着计算机科学在算力、算法乃至人工智能领域的持续深耕,其对理论物理研究的推动作用也将更加显著。

现场学生在互动环节提出“2024年诺奖是否颁给AI领域”的问题,格罗斯教授明确指出,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约翰·霍普菲尔德)并非颁给AI。他解释,霍普菲尔德的工作是将物理学方法拓展至神经科学领域,构建了“Hopfield模型”,揭示了大脑神经元网络存储记忆的机制。

张朝阳进一步补充,霍普菲尔德的工作属于“物理学家的神经学研究”,而非AI领域。格罗斯教授则更清晰划分界限,“AI仅是工具而非科学”,霍普菲尔德的研究是运用物理学的思维和方法探索大脑功能,属于物理学的延伸。他定义“物理学即物理学家所从事的工作”,只要采用物理方法研究自然现象,就属于物理学范畴。

针对“未来五年AI能否解决黎曼猜想等未决难题”的问题,格罗斯教授直言“难以想象”。他认为当前AI大模型被严重高估,其核心能力是模仿人类,若数据库无答案,便会编造“听起来合理”的内容,既不会验证对错,更不具备真正的创造力,其实际效果只“会取代那些只会说漂亮话的人”。张朝阳也认同这一观点,他认为AI只是工具。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温婧
编辑/张丽

相关阅读
张朝阳直播解高考物理题 谈专业选择、AI解题与物理学习
搜狐 2025-06-23
“生活在量子力学的世界里” 张朝阳将举办2025跨年演讲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2-28
《张朝阳的物理课》开播三周年!张朝阳将现身清华大学讲物理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02
2024诺贝尔物理奖为何同时颁给一位计算机科学家?
第一财经 2024-10-09
“AI教父”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曾在谷歌工作10年 多次警告AI失控或导致人类灭绝
每日经济新闻 2024-10-09
两位人工智能先驱获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澎湃新闻 2024-10-08
《张朝阳的物理课》第三卷即将发布 锁定搜狐视频领略量子物理之美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31
张朝阳、Cumrun Vafa谈时空观:相对论让物理学迈出了一大步
搜狐 2024-07-1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