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快评|根治求职骗局需要构建多方协同的共治格局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7-10 18:43

毕业季求职季,各类招聘骗局层出不穷。近日见诸媒体的多起案例令人警醒:有人为求教师编制支付17万元“办事费”,有人应聘群演被骗30万元“保密费”,还有人缴纳8万元出国劳务费却连机票都没见到,更有甚者,有人被“东南亚高薪工作”诱骗沦为电诈帮凶。

这些案例揭示了一个共同特点:当求职焦虑遇上“轻松赚大钱”的诱惑,骗局往往趁虚而入。

深入分析这些骗局不难发现,核心套路都是利用求职者的两大弱点:信息不对称和侥幸心理。“入职收费”骗局往往打着“内部指标”的幌子,“高薪出国”陷阱以优厚待遇为诱饵,“证书挂靠”则把违法行为包装成“合理变现”。但万变不离其宗,这些骗局都违背了基本常识:正规招聘不会要求“先交钱后上岗”,真正的高薪工作不可能“轻松不费力”,合法收益更无需通过灰色操作。

防范求职骗局,关键在于建立正确的求职价值观。与其被动识别层出不穷的骗术,不如从源头上消除“走捷径”的心理。对此,高校不妨将求职安全教育纳入就业指导,通过案例教学提升风险识别能力;招聘平台需建立企业信用评价机制,对问题中介实施“一键封禁”;监管部门则应加大打击力度,形成有力震慑。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技术发展,骗局也在“升级换代”,AI伪造面试视频、大数据精准投放虚假招聘信息等新手段层出不穷。鉴于此,求职者既要保持警惕,又要与时俱进更新防骗知识。建议通过人社部门官网、正规招聘平台等权威渠道获取信息,或加入求职互助小组共享防骗经验。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根治求职骗局需要构建多方协同的共治格局。企业要规范招聘流程,杜绝“暗箱操作”;学校要加强职业规划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家庭要给予情感支持,避免求职者“病急乱投医”;媒体则要发挥监督作用,及时曝光新型骗局。

求职是一场考验智慧和耐心的马拉松。建议求职者做好三项准备:建立规范的求职档案,养成留存证据的习惯,培养法律维权意识。当遇到“先交钱”“先出国”“先签不明协议”之类“机会”时,务必进行三重质疑:这合乎市场常理吗?这符合法律法规吗?这经得起逻辑推敲吗?

求职路上,保持理性判断比盲目追逐更重要。凡是违背市场规律的“好事”都值得警惕,凡是“先付出后收获”的承诺都要打个问号。只有筑牢心理防线,建立科学的求职认知,才能在充满诱惑的职场道路上稳步前行,最终实现职业理想。

文/高低

编辑/张丽

相关阅读
暑期工招聘热潮来袭 “高频求职诈骗防范指南”上线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7-08
求职防骗指南 别让这些套路“坑”了你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2-14
高薪急聘当诱饵虚假招聘骗钱财 教育部提醒 毕业生求职需增强依法维权意识
法治日报 2024-06-11
高薪急聘当诱饵虚假招聘骗钱财,教育部发布提醒
法治日报 2024-06-11
大学毕业生求职该如何先学“避坑”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30
教育部提醒毕业生避开四类求职陷阱 警惕“付费内推”“实习生套娃”骗局
北京日报 2024-04-08
教育部提醒毕业生警惕四类求职陷阱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05
北青快评 | 虚设岗位售卖简历,平台不能置之不理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0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