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民绿色出行有望“变现”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7-09 17:31

7月9日,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市生态环境局获悉,《北京市碳普惠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管理办法》)近日印发,将于2025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据了解,碳普惠是一种创新机制,对个人、家庭、社区及小微企业(机构)的自愿减碳行为进行具体量化并赋予一定价值。今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绿色出行、节能节电等行为,都有望“变现”,成为推动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实际贡献。

自2020年开始,北京市以低碳出行场景为切入点,积极探索实施碳普惠机制,通过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低碳行动。初步形成涵盖方法学开发、项目实践、减排量核算、市场交易和抵销使用的碳普惠制度框架,已发布《北京市低碳出行碳减排方法学(试行)》等3个交通领域碳普惠方法学,支持开展了5个碳普惠项目。其中“低碳出行”项目参与人数超过560万,累计产生碳减排量超过40万吨。初步构建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全民参与的协同推进格局。《管理办法》的出台,将进一步推动碳普惠机制从试点探索向规范化、纵深化发展,明确规范各环节,完善激励与监督机制,为低碳治理体系提供制度支撑。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管理办法》包括总则、碳普惠方法学管理、碳普惠项目管理、减排量管理、监督管理、附则共六章35条。其中提到,本市优先支持鼓励个人、家庭、社区参与的低碳交通、绿色建筑、分布式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资源能源节约及循环利用、垃圾分类、园林美化、农业农村等领域碳普惠方法学申报。同时,鼓励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对具有广泛公众参与基础和数据支撑的场景开展碳普惠方法学研究,通过碳普惠相关管理服务平台向市生态环境局申报。这当中提到的“碳普惠方法学”,是指导碳普惠项目设计、运行监测、数据管理及减排量核算、核查的技术规范,由市生态环境局组织制定并发布,实施分级管理、动态评估。

《管理办法》对低碳行为的激励,传递了“低碳行为有价值”的信号,旨在激发各类主体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从日常生产生活的点滴做起,汇聚起全社会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合力。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斌
编辑/张丽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