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由喜马拉雅与宁波联合打造的 “爱上宁波的理由 WAVE NINGBO” 宁波x喜马拉雅新播客共创营,不仅让天一阁的墨香、宁波舟山港的涛声通过声波传遍全国,让听友们在声音构建的场域中触摸这座城市的精神内核,更揭示了一个清晰的行业信号:播客已从小众圈层的 “声音日记”,升级为承载城市文化、连接大众情感的主流媒介,而喜马拉雅正以独特的生态构建能力,重新定义音频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播客:城市文化传播的 “新基础设施”
在宁波广电集团 1200 平的演播厅里,脱口秀演员黄西用一碗汤圆解读宁波商帮精神的场景,成为这场文化传播实验的生动注脚。“外圆内方是处世哲学,芝麻猪油馅是人情粘合剂”,这句带着烟火气的比喻,通过播客对谈脱口秀,让听众们瞬间理解了这座城市 “港通天下” 与 “书藏古今” 的双重气质。这种将抽象文化符号转化为可感知声音叙事的能力,正是播客作为新型传播载体的核心价值。
喜马拉雅与宁波的合作并非孤例。从山东淄博的烧烤烟火到四川成都的茶馆闲趣,从江苏扬州的淮扬菜香到浙江缙云的烧饼故事,喜马拉雅通过 “播客主深度采风 + 定制节目创作” 等模式,已为多个城市打造专属的 “声音名片”。在宁波,“春典JARGON”、“燃烧吧罗叔”、“马栏山广播站”、“蒙头读书”、“灰姑娘音乐”等40位来自情感、娱乐、历史人文等多元赛道的喜马拉雅创作者分赴天一阁、中国港口博物馆、河姆渡遗址等场所,用脚步丈量城市肌理,将千年藏书楼的古籍翻动声、港口机械的运转声、老街巷弄的方言叫卖声,转化为可共享的听觉记忆。在喜马拉雅平台上,《内秀、松弛与硬核——「宁波」i 人之城有点e》《汤圆·圆融:宁波文商基因的智慧密码》《家国情怀·院士摇篮——宁波的“学霸”养成史》等宁波相关播客节目播放量过万,通过声音带领听众沉浸式体验宁波城市文化的魅力的同时,也让宁波这座兼具江南水乡灵韵与东方大港气魄的历史文化名城被更多年轻人所“听见”。
这种传播效能的背后,是播客媒介的独特优势:相较于视频的视觉占用,音频更擅长激发想象,让听众在通勤、运动等碎片化场景中完成 “深度沉浸”;而相较于文字的线性叙事,播客的对话感、现场声能构建更立体的 “感官场域”。
生态力:喜马拉雅的 “三位一体” 竞争壁垒
在音频行业竞争白热化的当下,喜马拉雅的独特性并非仅在于 “内容多”,而在于构建了一套 “创作者 - 城市 - 用户” 共生的生态系统。截至 2023 年底,喜马拉雅 2.2 亿中文播客听众、290 万活跃内容创作者、24 万 + 具备商业价值的播客节目,形成了一个自我迭代的 “声音生态圈”,而宁波的案例正是这套生态的完美实践。
创作者维度,平台为内容创作者提供全新的创作场景与灵感来源,进一步激发创作者的创作热情,带来更加丰富优质的播客作品。此前3月,喜马拉雅举办“这就是宁波·新播客有奖征集”活动,“蒙头读书”、“灰姑娘音乐”、“张羊”、“当当马”等20位来自情感、娱乐、历史人文等多元赛道的音频创作者凭借各具特色的“宁波故事”脱颖而出,受邀参与本次宁波x喜马拉雅新播客共创营活动。他们走上宁波街头,亲身感受宁波当地不同切面的文化韵味。同时,也在自己的喜马拉雅播客节目里以自己的视角,将对宁波的独家记忆分享给线上听友们。
城市维度,其创新在于将播客转化为 “可定制的文化解决方案”。不同于传统文旅宣传的单向输出,此次宁波x喜马拉雅新播客共创营活动设计的 “五条采风线路”—— 从天一阁的文脉传承到月湖的自然诗意,从河姆渡遗址的文明溯源到宁波帮博物馆的商帮记忆 —— 本质上是为城市打造了“声音基因库”。播客主们以多元视角创作的内容,既保留了 “书藏古今” 的历史厚重,又凸显了 “港通天下” 的现代活力,形成了比宣传片更真实、比纪录片更轻盈的传播形态。
用户维度,“声音漫游” 的体验重构了内容消费逻辑。当听众在喜马拉雅搜索 “爱上宁波”,他们听到的不仅是节目,更是一场由不同声音编织的 “城市拼图”:有人在《甬有幸福:解码爱心之城的幸福算法》里感受城市的善意与温暖,有人在《内秀、松弛与硬核——「宁波」i人友好,e人舒适》中学习宁波青年们的“匠人精神”与“创新魄力”,有人在《汤圆·圆融:宁波文商基因的智慧密码》解码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商基因。这种 “千人千面” 的听觉体验,让用户从被动接收者转变为主动探索者,而喜马拉雅3.03 亿的全场景平均月活跃用户基础,则为这种体验提供了庞大的受众底盘。
音频生态的 “喜马拉雅范式”:从内容平台到文化枢纽
在 Apple 播客、荔枝等平台聚焦垂直领域的竞争格局中,喜马拉雅的独特竞争力在于其构建了 “内容生产 - 场景落地 - 商业闭环” 的全链路能力。此次宁波x喜马拉雅新播客共创营活动中,线下采风与线上节目联动,形成 “体验 - 创作 - 传播” 的正向循环;而 喜马拉雅平台上24 万 + 具备商业价值的播客资源,则为城市合作提供了可持续的变现路径 —— 这种 “多维度协同” 的生态,正是其他平台难以复制的核心壁垒。
更深层的变革在于,喜马拉雅正在重新定义 “耳朵经济” 的边界。当何占豪在播客对谈中讲述《梁祝》创作时的人文故事,当王德峰用哲学视角解读城市精神,播客已不再局限于信息传递,而是成为文化传承的 “声音载体”。数据显示,喜马拉雅平台上文化类播客节目颇受欢迎,其中《中西思想必修课》播放量破 3200 万,证明大众对深度内容的需求从未消失,只是需要更适配的传播形态。
从淄博烧烤的烟火气到宁波的古今交响,喜马拉雅的实践揭示了一个趋势:音频的未来,不在于争夺 “时长”,而在于占领 “场景” 与 “情感”。当一座城市的文化可以通过声音被感知,当创作者的灵感可以通过生态被激活,当用户的耳朵可以成为连接世界的窗口,喜马拉雅所构建的,已不仅是一个音频平台,更是一个用声音串联起文化、城市与大众的 “精神共同体”。
站在行业视角回望,宁波的这场播客共创营或许只是一个起点。当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 “声音叙事” 的行列,当越来越多的创作者在生态中找到价值,喜马拉雅正在用声音的力量,书写属于音频时代的全新篇章 —— 在这里,每一段声波都在创造连接,每一个声音都在重塑世界。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范辉
编辑/范辉